• 846.00 KB
  • 2022-08-25 发布

1语文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难题

  • 2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难题 一.文言文阅读(共50小题)1.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既而辽以问羽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2)翻译下面句子。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百里溪举于市D.帝感其诚(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第255页(共255页)\n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节选)【乙】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②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技,时经营以寄傲③;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④.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黾(mǐn)勉:勉励;尽力。③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④克肖:酷似。(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①常著文章自娱第255页(共255页)\n②其先山东平度州人(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造饮辄尽  ③数试而困  ④更善貌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为文崛奥B.亦不其姓字慕其人C.多谢不见长跪而谢之D.皆逃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家庭状况有何相似之处?面对此种状况,他们都如何面对?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③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智达士也。所论薄葬,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选自《后汉书》,有删节)第255页(共255页)\n【注】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dǔ,忠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自迁善也迁:改变、变化B.或谓母曰或:或者、或许C.状己之过过:错误、过失D.临终敕诸子曰敕:命令、训诫(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②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第255页(共255页)\n。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政绩优异,远近称之。【注】①牸牛:母牛。②庵:小草屋。(选自《旧唐书》,有改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②具言所以③妻家不知其故④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2)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尔自有令,何至此也?②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③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3)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成下列各题。【甲】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第255页(共255页)\n,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录》)【注】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所恶有甚于死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会术者病笃④今汝成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3)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答谢中书②晓雾将歇③实是欲界之仙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第255页(共255页)\n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第255页(共255页)\n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造饮辄尽造:到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255页(共255页)\nA、B、C、D、(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B.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河中石兽纪昀第255页(共255页)\n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山门圮于河  ②湮于沙上  ③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①一老河兵闻之②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10.阅读文言文《口技》译文,完成下列各题。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第255页(共255页)\n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会:宴会)B.宾客意少舒(少:稍微)C.众妙毕备(毕:全)D.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A.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升序》)(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B.选文最后一段再次交代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前面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第255页(共255页)\nC.选文中的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里是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D.选文描写口技表演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选文第三段“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就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①多获全济  ②甚异之  ③见许  ④朝议令善明举人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为之叹息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C.善明以母在虏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D.痛悼于怀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3)翻译下列句子。第255页(共255页)\n①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①  ②  ③  。12.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D.哀转久绝(绝,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B.其间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也。C.至于夏水襄陵。贤于材人远矣。D.春冬之时。辍耕之垄上。(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第255页(共255页)\n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臣之妻私臣  ②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①  ;②  。14.课外文言文阅读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第255页(共255页)\n,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有洞东向  ②无逾此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15.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第255页(共255页)\n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报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到(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受任于败军之际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先帝不以臣卑鄙D.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甲】第255页(共255页)\n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及其稍长  ④或因而抄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3)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化作春泥更护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D、马作的卢飞快(4)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第255页(共255页)\n17.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B.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说(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苟全性命于乱世B.谓其妻曰专其利三世矣C.上书谏寡人者陈胜者,阳城人也D.齐国之美丽者也客之美我者(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第255页(共255页)\n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亲戚畔之  ④故君子有不战  第255页(共255页)\n(2)翻译句子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  ”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  的重要性。(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19.【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第255页(共255页)\n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B.以其境过清(凄清)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D.何陋之有(《陋室铭》)(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20.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255页(共255页)\n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第255页(共255页)\n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③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2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第255页(共255页)\n。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苏秦刺股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燧动而焰发有地臆然而高D.博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23.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问题。【甲】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第255页(共255页)\n。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著:调羹和筷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第255页(共255页)\n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文句学习态度和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心向学乙文:B  循序渐进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第255页(共255页)\n(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而或长烟一空:  。③林木历历可数:  。④泫然不能自已:  。⑤左迁此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3)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B.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C.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D.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2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255页(共255页)\n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C.绣谢曰长跪而谢之D.公问其故故不为苟得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第255页(共255页)\nC.策之不以其道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26.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第255页(共255页)\n(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而林霏开开:  杂然而前陈者陈:  使契丹使: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之僧智仙也好奇之士也B.而不知人之乐闻而往游焉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余作醉翁亭于滁州D.醒能述以文者归而以琴写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4)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5)《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27.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乙】第255页(共255页)\n次非杀蛟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丙】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1)【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B.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C.竟杀蛟而出杀之而复上船D.舟中之人皆得活乡人皆好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实冀三横唯余其一②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③还反涉江,至于中流(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②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5)【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6)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第255页(共255页)\n2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豁然开朗豁然:  ②阡陌交通交通:  ③悉如外人悉:  ④泉香而酒冽洌:  ⑤杂然而前陈者陈:  (2)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2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第255页(共255页)\n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π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C.①叫嚣呼东西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D.①谨食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饥渴而顿踣②潭西南而望B.①时而献焉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C.①吾尝疑乎是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①故为之说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30.陈禾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第255页(共255页)\n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宋何罪之有(《公输》)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31.第255页(共255页)\n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男有分,女有归B.颓然乎其间者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D.醒能述以文者皆披发文身(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皆以美于徐公第255页(共255页)\n于此B.杂然而前陈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C.醉能同其乐其如土石何D.射者中,弈者胜陈胜者,阳城人也(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2.阅读(公输),完成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于圣于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第255页(共255页)\n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话,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巨之弟于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巨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巨,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公输盘诎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③虽杀臣,不能绝也  ④不可谓知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然胡不已乎?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第255页(共255页)\n秋也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胡不见我于王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4)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33.【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核舟记》明•魏学洢)【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乔山人善琴》清•徐珂)第255页(共255页)\n注释:①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石青糁之糁:  ②其两膝相比者比:  ③款扉扣之扣:  ④今客鼓此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3)甲乙两文都赞美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甲文是  ,乙文则用了“  ,  ”的句子来侧面烘托。3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略无阙处阙:  。②虽乘奔御风奔: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自非亭午夜分第255页(共255页)\n三峡七百里中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35.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第255页(共255页)\n①肉食者鄙②神弗福也③而齐不听④苏秦谓齐王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36.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第255页(共255页)\n(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③彭泽去家百里。  ④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3)品读上面两段文字,简要说说陶渊明的性格特征。(4)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说他是坚守自我,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你怎么看呢?请简要陈述理由。37.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疑质理(援:引,提出)B右备容臭(臭:香气).C.俟其欣悦(俟:侍候)D.烨然若神人(然:……的样子)(2)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第255页(共255页)\nA.徒以有先生也B.俯身倾耳以请C.以衾拥覆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对所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时用作亲友离别、赠言规劝等,本文即是一篇赠序。B.文章通过“读书难”“拜师难”“求教难”“生活难”这四个方面的叙述来体现作者求学的艰难经历。C.作者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与马生共勉,交流间言辞恳切,质朴无华,读来让人为之动容。D.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太过优越的条件让我们安于现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8.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55页(共255页)\n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名之者谁?名: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  ③杂然而前陈者。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3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游大林寺【唐】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第255页(共255页)\n【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成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华  (2)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4)用自己和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4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第255页(共255页)\n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秽论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池非不深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③牺牲玉帛  ④乃入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夫战,勇气也。(3)乙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甲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有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乙文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先决条件是这三个条件中的哪一个?乙文中那一句话能体现这一观点?4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第255页(共255页)\n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第255页(共255页)\n(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4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俟其欣悦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腰白玉之环  (2)翻译下面语句。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①门人弟子填其室②益慕圣贤之道(4)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回答。①余幼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②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5)第②段作者在求学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纵观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4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第255页(共255页)\n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第255页(共255页)\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4)阅读中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②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44.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255页(共255页)\n(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无阙处  ②不见曦月  ③或王命急宣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①常有高猿长啸②绝巘多生怪柏(4)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5.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第255页(共255页)\n忽:不注意,不重视。(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④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4)回答下面的问题。①【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6.阅读文言文《狼》,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第255页(共255页)\n(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①顾野有麦场。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一狼洞其中。  ④眈眈相向。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盖以诱敌。盖竹柏影也。C.以刀劈狼首。何以战。D.屠乃奔倚其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结合选文内容,用二字词语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遇狼→  →  →杀狼(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屠夫和狼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从狼与人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47.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①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②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第255页(共255页)\n(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B.C.D.(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不逾月,而国莫之服。(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4)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48.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第255页(共255页)\n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读了这篇文章,三峡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第①段写山,突出了山的  ,  ;第②③段写水,分别写出了水的  ,  。(4)第④段中的加线句子是作者引用的渔者歌谣,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评析。49.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第255页(共255页)\n(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侵晓窥檐语②可爱者甚蕃③芙蕖则不然④自夏徂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4)翻译下面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50.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第255页(共255页)\n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两篇短文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  (人名)和  (朝代)的周敦颐。(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惟吾德馨  ②可爱者甚蕃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的意思。(5)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第255页(共255页)\n1语文+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难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50小题)1.(2016•德州)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既而辽以问羽 不久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正当 (2)翻译下面句子。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B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百里溪举于市D.帝感其诚第255页(共255页)\n(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刘备刺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得到徐州让关羽执行太守之事,自己又回到了沛县.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第255页(共255页)\n【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①句意是:不久张辽询问关羽.既而,不久.②句意是: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适,正当.(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本句重点:禽,通“擒”,活捉;拜,任命;礼,以礼相待.翻译: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羽尝为流矢所中:关羽曾被乱箭射中.“为”被动句.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别人,士卒大多被他所用.被动句.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东坡.判断句.C.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推举出来.被动句.D.帝感其诚:玉帝被他的诚心感动.被动句.故选:B.(4)此题是对人物性格的考查,需要联系文章情节及人物描写,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作答.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被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疗伤言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答案第255页(共255页)\n(1)①不久②正(2)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3)B(4)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被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疗伤言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点评】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1、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2、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3、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2.(2016•三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节选)【乙】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②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技,时经营以寄傲③;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④.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第255页(共255页)\n(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黾(mǐn)勉:勉励;尽力。③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④克肖:酷似。(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①常著文章自娱②其先山东平度州人(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地方(处所) ②造饮辄尽 就 ③数试而困 多次(屡次) ④更善貌人 描绘(描摹,描画)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因以为号焉为文崛奥B.亦不其姓字慕其人C.多谢不见长跪而谢之D.皆逃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家庭状况有何相似之处?面对此种状况,他们都如何面对?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甲】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乙】崔自忠、字青蚓.其祖籍是山东平度州人.子忠在公立学校读书时,家境很贫穷.写的文章说理很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慨然放弃科考.住所柴门土壁很简陋,但洒扫得洁清;冬天一件粗布袄,夏天一件葛布衫,妻子也是粗衣布袄的,很勤勉劳作,三个女儿也识文断字;虽然没有长远的生计,但日子也算安宁.崔自忠善于图绘,常常画一些绝境,通过艺术构思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与画人物写真,没有不逼真的.当时的贵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不理人家.不喜欢饮酒,二三个老朋友是靠文字交往,聊上一天也不散.其它文人从外地来,是仰慕他想见他,大多被推辞不见.有人说他有点怪,他笑道:“交往太多太密切容易生成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羽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过人竟如此之高!所作的诗歌古文词,人们很少知道的,仅仅只知他会画而已.董其昌曾评论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①“常著文章”与“自娱”,是主谓关系,要停顿.故句子划为:常著文章∕自娱②“其先”与“山东平度州人”,是主谓关系,要停顿.故句子划为:其先∕山东平度州人(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许:地方(处所);第255页(共255页)\n②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辄:就;③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数:多次(屡次);④更善与画人物写真.貌:描绘(描摹,描画).(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为:作为/写;B:其:他的;C:谢:推辞/道歉;D:顾:见/拜访.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会意:领会文意;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为:(他∕五柳先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过从:交往;竟日:一整天.句意为:(他∕崔子忠)不喜欢喝酒,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用文字交流∕用文章和朋友交往),谈上一整天都(也)不肯离开.(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现实,逐一分析解答..五柳先生和崔子忠的家庭状况都很贫困(房屋简陋,缺衣少食);他们面对贫困都能安然自若,淡然处之(晏如也);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意对即可)答案:(1)①常著文章∕自娱.②其先∕山东平度州人(2)①地方(处所);②就;③多次(屡次);④描绘(描摹,描画).(3)B.第255页(共255页)\n(4)①(他∕五柳先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②(他∕崔子忠)不喜欢喝酒,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用文字交流∕用文章和朋友交往),谈上一整天都(也)不肯离开.(5)五柳先生和崔子忠的家庭状况都很贫困(房屋简陋,缺衣少食);他们面对贫困都能安然自若,淡然处之(晏如也);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意对即可)【点评】“或”的解释:1、有的,有人(或以钱币乞之)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2016•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③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智达士也。所论薄葬,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选自《后汉书》,有删节)【注】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dǔ,忠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使其自迁善也迁:改变、变化B.或谓母曰第255页(共255页)\n或:或者、或许C.状己之过过:错误、过失D.临终敕诸子曰敕:命令、训诫(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B.C.D.(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②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是汉中李法的姐姐.字穆姜.有二个儿子,而前妻有四个儿子.文矩做安众令,死在官位.四个儿子认为母亲是后母,怨恨毁嫌弃后母的心思越来越重,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更加尽心,衣食资财供给都比亲生儿子加倍.有人对母说:“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答道“:我正用义来引导,让他们自己变好哩.”后来前妻的大儿子程兴生病很厉害,后母内心不安,亲自调理药和膳食,恩情极厚.程兴病了许久才好,于是把三个弟弟叫来说道:“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虽然母爱更厚,我们的过恶也很深了.”于是将三个弟弟送进南郑牢狱,说明母之恩德,也诉述自己的过失,请求处以刑罚.县官报告郡守,郡守表彰其母,免去他家的差役,遣散四个儿子回家,准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以后训导更加明白,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穆姜年八十多岁死去.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我的弟弟伯度,智慧通达的人.他所说的薄葬,其意义很深.又有前朝一些临死前的遗令,都是圣贤的法令,叫你们遵守,不要与流俗相同,增加我的负担.”几个儿子都照办.【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解释正确;B:或:有的人.故此项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句:为:做.后句:为:做.意义用法相同;B:前句:以:认为.后句:以:把;C: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后句:而,连词,表并列;D:前句:虽:虽然.后句:虽:即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甚”表程度,很;“别居”,别处居住.句意为: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句中重点词有:“恩养”,孝顺.句意为: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第255页(共255页)\n(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答案:(1)B.(2)A.(3)①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点评】文言实词“益”的用法:①增加,增多,增长.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更,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③逐渐,渐渐.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④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伶官传序》);⑤通“溢”,涨水. 4.(2016•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第255页(共255页)\n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政绩优异,远近称之。【注】①牸牛:母牛。②庵:小草屋。(选自《旧唐书》,有改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②具言所以③妻家不知其故④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2)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尔自有令,何至此也?②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③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3)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圆形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他,他便把总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这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远近之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卓异.【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诣:到,到…去.②句意为:把事情的始末都详细讲了出来,具:详细.③句意为: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④句意为:他便把总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毕:全,都.(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澈:尔;句意为: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②中重点词语有悉:全部;句意为: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③中重点词语有但:只要;句意为: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的事例有:①用计帮百姓找回牛;②智捉盗葱贼;③武阳境内路不拾遗.答案:第255页(共255页)\n(1)①诣:到,到…去.②具:详细.③故:原因,缘故.④毕:全,都.(2)①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②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③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3)①用计帮百姓找回牛;②智捉盗葱贼;③武阳境内路不拾遗.【点评】词义积累:具具答之(通“俱”,全,都)各具情态(具有) 5.(2016•张家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成下列各题。【甲】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⑦。(选自《东轩笔录》)【注】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第255页(共255页)\n①所恶有甚于死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会术者病笃④今汝成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3)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乙】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游乐.正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依旧完好如初.第255页(共255页)\n【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①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恶:厌恶;②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如果,假使,假如;③正赶上那个术士病危了.会:适逢,正赶上;④如今你已经长大了.成立:长大成人.(2)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①句中重点词语有:独:唯独;是:这;心:思想.句意为:不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即:就,立刻;以”把;封志:封好;内:放到…里面.句意为: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3)本题考查的是在对甲文课文主旨的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乙文来评价分析人物.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对人物而进行分析.【甲】文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答案:(1)厌恶;如果,假使,假如;适逢,正赶上;长大成人.(2)①不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3)【甲】文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点评】“独”的解释:1、单独,独自(独倚望江楼《望江南》)2、唯独只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第255页(共255页)\n3、独特,特殊(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4、老而无子的人 6.(2016•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答谢中书②晓雾将歇③实是欲界之仙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回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书信;②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这里指消散;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人间;④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交辉,指交相辉映.句子翻译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颓:坠落;鳞:指代鱼.句子翻译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选择.A:分析正确;B:分析正确;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是为了表现出清晨的热闹与生机.故该项分析不正确;D:分析正确.故选:C.(4)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言文思想感情的能力,难度较大,一般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甲文抓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即可看出: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第255页(共255页)\n答案:(1)书信;消散;人间;参与,这里指欣赏.(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C.(4)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点评】文言实词“诚”的用法:①帝感其诚(诚心)②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④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7.(2016•泰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第255页(共255页)\n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D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参考:第255页(共255页)\n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解答】(1)该题考查的是层次划分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文段首先写了自己求学的情况,最后总结克服困难后取得的成绩.故正确地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句意,再结合文章理解.句意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结合文意看出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写了就学艰难有:无书可读;无师可问;生活艰苦.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文章主旨是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故选C.答案:(1)B第255页(共255页)\n(2)A(3)D(4)C【点评】词义积累: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一男附书至(书信)军书十二卷(文件) 8.(2016•成都)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造饮辄尽造:到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B、第255页(共255页)\nC、D、(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B.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也不知道他的姓名.详:知道.故此选项不正确;B:解释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前句:以:把.后句:以:因为;B:前句:其:代词,她.后句:其: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前句:而:表承接.后句:而:转折;D:前后句:之:助词,的.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第255页(共255页)\n“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为: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A:翻译不正确;B:翻译正确;C:翻译不正确;D:翻译不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A:理解和分析正确;B:理解和分析正确;C:理解和分析正确;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故此项错误.故选:D.答案:(1)A.(2)D.(3)B.(4)D.【点评】文言词语“许”的用法:1.答应.如:安陵君其许寡人.2.赞同.如:杂然相许.3.处所.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这样,这么.如:载不动许多愁.5.表约数.如:潭中鱼可百许头.6.一起用力的喊声.如:屋许许声. 第255页(共255页)\n9.(2016•常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山门圮于河 倒塌 ②湮于沙上 埋没 ③如是再啮 咬,这里意为冲激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①一老河兵闻之②当求之于上流 ①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石兽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第255页(共255页)\n【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②石兽埋没在沙上.湮:埋没;③像这样再冲刷.啮:咬,这里意为冲激.(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之: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之:石兽.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主谓间需停顿,“众”与“服为确论”是主谓关系.故句子划为:众/服为确论(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有:如:按照;果:果然.句意为: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答案:(1)①倒塌;②埋没;③咬,这里意为冲激.(2)①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石兽.(3)众/服为确论.(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点评】是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第255页(共255页)\n10.(2016•黔东南州)阅读文言文《口技》译文,完成下列各题。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会宾客大宴(会:宴会)B.宾客意少舒(少:稍微)C.众妙毕备(毕:全)D.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A.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升序》)(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D. 第255页(共255页)\nA.选文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B.选文最后一段再次交代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前面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C.选文中的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里是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D.选文描写口技表演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选文第三段“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就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第255页(共255页)\n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句意为: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会:正赶上.B.句意为: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C.句意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毕:全.D.句意为:.名:说出.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例句句意为: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于:在A.句意为:墨子先生听说这件事后,马上从鲁国动身.于:从.B.句意为: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于:对于.C.句意为:在它的上面雕刻上唐朝以及现代有名的贤士的文章.于:在.D.句意为:每次向藏书人家借书.于:向.故选:C.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如选文第三段“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就属于典型的正面描写.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故选: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少顷”,一会儿;“但”,只;“满座”,全场.句意为: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②句重点词语有:“伸颈”,伸长脖子;“绝”,极.句意为: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③句重点词语有:“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跑.句意为: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答案:(1)A.(2)C.(3)D.第255页(共255页)\n(4)①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②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③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点评】一词多义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座位)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妙:众妙毕备(妙处,名词)以为妙绝(奇妙,形容词)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发出)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古今异义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会宾客大宴)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稍稍正坐)间,古义:夹杂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股,古义:大腿今义:指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或作量词;或称集合资金中的一份;或指屁股(即臀)走,古义:跑今义:步行(几欲先走)是,古义:这,那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初一课本注释)善,古义:擅长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名,古义:说出今义:名字,或作量词(不能名其一处)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微小(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第255页(共255页)\n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少,古义:稍微今意:数量小的;不经常;短时间;丢,遗失;轻视(宾客意少舒)词类活用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群响毕绝(响:动词活用为名词,响声)特殊句式1.京中有善口技者(固定句式,“有…者”相当于“有个…的人”)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时候,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哆哆嗦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了. 11.(2016•扬州)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第255页(共255页)\n(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①多获全济 救助,救济 ②甚异之 以…为异 ③见许 允许 ④朝议令善明举人 推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为之叹息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C.善明以母在虏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D.痛悼于怀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3)翻译下列句子。①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① 乐于助人 ② 喜爱读书 ③ 孝顺父母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刘善明是平原人.元嘉末年,青州闹饥荒,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善明的家里有储粮,他亲自施粥给人们,并打开粮仓来救济乡邻,许多人得到救济而活了下来,乡里人称他家的田为“续命田”.四十岁时,刺史刘道隆征召他为治中从事.父亲刘怀民对善明说:“我已知道你能立足于世了,还想看看你能立足官场.”善明同意应召,又被推荐为优秀人才.宋孝武帝看他策对时谈论刚毅正直,认为他很特殊.第255页(共255页)\n五年,青州被北虏攻陷,善明的母亲沦陷在北方,北虏把她迁到了桑乾.善明穿布衣,吃素斋,悲伤得如同守丧.明帝每次看到他这样子,为他叹息,当时人称颂他.转任为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因为母亲还在敌方,不想到西方去,哭着坚决请求不去,被允许.朝臣大多同情善明的心情.元徽初年,派遣去北方的使者,朝臣们商议让善明推荐人选,善明推举北平的田惠绍出使北虏,赎回了母亲.建元二年去世,皇帝下诏说:“刘善明政绩显著,不幸去世,我在心中痛悼,赐给他谥号为烈伯”.善明家里没有留下积蓄,只有八千卷书.【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许多人得到救济而活了下来.济:救助,救济;②句意为:认为他很特殊.异:以…为异;③句意为:被允许.许:允许;④句意为:朝臣们商议让善明推荐人选.举:推荐.(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宋孝武帝看他策对时谈论刚毅正直.其:他.②句意为: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其:表推测,恐怕.B.①句意为:为他叹息.之:代词,他.②句意为: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①句意为:善明因为母亲还在敌方.以:因为.②句意为: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风的人得到它.以:用来.D.①句意为:我在心中痛悼.于:在.②句意为:在荒村野水之间来来来往往.于:在.故选:D.(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第255页(共255页)\n句重点词语有:“布衣”,穿布衣;“疏食”,吃素斋.句意为:善明穿布衣,吃素斋,悲伤得如同守丧.②句重点词语有:“微”,没有;“归”,一道.句意为: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③句重点词语有:“美”,认为…美;“私”,偏爱.句意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乐于助人;②喜爱读书;③孝顺父母;④节俭清廉;⑤政绩昭著;⑥与众不同;⑦不畏权贵.答案:(1)①救助,救济;②以…为异;③允许;④推荐(2)D.(3)①善明穿布衣,吃素斋,悲伤得如同守丧.②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③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4)①乐于助人;②喜爱读书;③孝顺父母;④节俭清廉;⑤政绩昭著;⑥与众不同;⑦不畏权贵.【点评】词类活用布衣:名词用作动词,穿布衣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素食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一词多义开仓以救乡里:来善明以母在虏中:因为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可以一战: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2016•梧州)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峡第255页(共255页)\n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D.哀转久绝(绝,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B.其间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也。C.至于夏水襄陵。贤于材人远矣。D.春冬之时。辍耕之垄上。(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词语解释正确;B:词语解释正确;C:词语解释正确;D: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词语解释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A:以:认为.用法意思相同;B:其:代词,这/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于:介词,因处对象/介词,比;D:之:助词,的/动词,到,往.故选:A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语言特点、句式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A:理解和分析正确;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的景是一起写的,没有时易则景异.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理解和分析正确;D:理解和分析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句子翻译为: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答案:(1)D(2)A(3)B.(4)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点评】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13.(2016•株洲)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255页(共255页)\n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臣之妻私臣 偏爱 ②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① 门庭若市 ;② 无可进者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解答】第255页(共255页)\n(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我妻子偏爱我.私:偏爱;②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然;(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以”,认为;“于”,比.句意为: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②句重点词语有:“期年”,满一年;“虽”,即使.句意为: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答案:(1)①偏爱②间或、偶然(2)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3)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点评】一词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第255页(共255页)\n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第255页(共255页)\n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暮)寝而思之:在晚上 14.(2016•梧州)课外文言文阅读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第255页(共255页)\n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有洞东向 向东 ②无逾此者 超过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没有人能越过这里.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东:向东;②没有人能越过这里.逾:超过.第255页(共255页)\n(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已而:过了一会儿;受:承受;及:接触到.句意为:过了一会儿,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脚碰到了石头.(3)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要掌用握常的写作手法.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选文:“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是侧面描写.《三峡》正面描写.答案:(1)①东:向东;②逾:超过.(2)过了一会儿,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脚碰到了石头.(3)选文:侧面描写.《三峡》正面描写.【点评】文言实词“足”的用法:①脚.非利足也(《劝学》);②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满足.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十思疏》);③足够.当是时也,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15.(2016•铜仁市)甲第255页(共255页)\n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报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到(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所欲有甚于生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受任于败军之际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先帝不以臣卑鄙D.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255页(共255页)\n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5:文言虚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第255页(共255页)\n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乙)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B: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加:益处,好处;C:解释正确;D: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A:于:介词,比/介词、在;B:之:助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C:以:介词,用来/介词,因为;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的把握,语言特点、及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做出选择.A:理解和分析正确;B:理解和分析正确;C:理解和分析正确;第255页(共255页)\nD:乙文段不能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甲文中“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故选: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独”,唯独;“是”,这样.句意为: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于”,在;“苟”,暂时.句意为:我在乱世中维持生存、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美名远扬.答案:(1)C.(2)B.(3)D.(4)①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②我在乱世中维持生存、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美名远扬.【点评】文言实词“患”的用法:①忧虑,担心.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祸害,灾祸.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③疾病,毛病.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6.(2016•黔西南州)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甲】第255页(共255页)\n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②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③及其稍长 等到 ④或因而抄录 有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3)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化作春泥更护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D、马作的卢飞快(4)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第255页(共255页)\n【分析】【甲】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乙】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士:狱官;②句意为: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拂:违背;③句意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及:等到;④句意为:有时接着进行抄写.或:有时.(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于”,在;“安乐”,安逸享乐.句意为: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第255页(共255页)\n②句重点词语有:“以”:用;“画”,写.句意为: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例句句意为: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作:写A.句意为: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作:写.B.句意为:变成春泥更加和护花.作:作为.C.句意为:凋谢后被碾压成泥土.作:变成.D.句意为:马跑的像的卢马那样飞快.作:像.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答案:(1)①狱官②违背③等到④有时(2)①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②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3)A.(4)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点评】通假字1、曾,同“增”,增加.2、衡,同“横”,梗塞,不顺.3、拂(bi),同“弼”,辅佐.4、忍,同“韧”,坚韧.(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5、畔,通“叛”,叛变.词性活用第255页(共255页)\n使动用法:苦:使…痛苦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使…劳累例如:劳其筋骨饿:使…饥饿例如:饿其体肤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例如:空乏其身忍:使…坚韧例如:动心忍性.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在国外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例如:人恒过 17.(2016•贺州)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第255页(共255页)\n(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B.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说(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苟全性命于乱世B.谓其妻曰专其利三世矣C.上书谏寡人者陈胜者,阳城人也D.齐国之美丽者也客之美我者(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第255页(共255页)\n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句意为: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修:长,这里指身高.B.句意为: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孰:同“熟”,仔细.C.句意为: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私:偏爱.D.句意为: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闻:使…听到.故选:D.第255页(共255页)\n(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于:在.②句意为:在乱世苟且保全姓名.于:在.B.①句意为:对他妻子说.其:他(的).②句意为:连着三代人享受这样的待遇.其:指上文说的,抓了蛇后就不要纳税的权利.C.①句意为: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者:…的人.②句意为:陈胜是阳城人.者:者…也,表判断.D.①句意为:齐国的最美的男子.之:的.②句意为:客人赞美我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A.(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正确B.正确C.错误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邹忌比美进谏,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D.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孰”,谁.句意为: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②句重点词语有:“期年”,满一年;“虽”,即使.句意为: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第255页(共255页)\n(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魏征多次成功劝谏唐太宗.②鲁庄公采纳曹刿意见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③比干力谏商纣王失败被剖心而死.答案:(1)D.(2)A.(3)C.(4)①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②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5)①魏征多次成功劝谏唐太宗.②鲁庄公采纳曹刿意见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③比干力谏商纣王失败被剖心而死.【点评】一词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第255页(共255页)\n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第255页(共255页)\n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暮)寝而思之:在晚上 18.(2016•贵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委而去之 离开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③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④故君子有不战 所以 (2)翻译句子第255页(共255页)\n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 人和 ”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 仁政 的重要性。(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解答】第255页(共255页)\n(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弃城而逃.去:离开;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③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④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故:所以.(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威:震慑;以:靠;兵革:武力.句意为: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人和;②仁政.(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的多方面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A:分析正确;B:分析正确;C:分析正确;D:《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是“得道”的表现.分析有误.故选:D.答案:(1)①离开;②限制;③通“叛”,背叛;④所以.(2)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①人和;②仁政.(4)D.【点评】文言词语“去”的用法:第255页(共255页)\n①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②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③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④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⑤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19.(2016•柳州)【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影布石上(发布)B.以其境过清(凄清)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第255页(共255页)\n(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乃记之而去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D.何陋之有(《陋室铭》)(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第255页(共255页)\n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照;B.②句意为: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C.①句意为: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绝”:断绝;D.②句意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高兴起来了.去:离开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例句句意为: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指代这里的情景A..①句意为: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之”:的;B.②句意为:停止耕种到田间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C..①句意为: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之”:代词,指代这件事;D,②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故选:C.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错误;(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往来:来来往往;似,好像.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②句重点词语有: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陈,摆放.句意为: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答案:(1)A.(布:映照)(2)C.(“之”代词)(3)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4)①(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②(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点评】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第255页(共255页)\n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第255页(共255页)\n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第255页(共255页)\n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20.(2016•河池)文言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第255页(共255页)\n(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第255页(共255页)\n【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③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小草;④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大白:大酒杯故选:C.(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于:在;②句意为: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于:在B.①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②句意为:只听到燕山上胡骑鸣叫的声音.但:只C.①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而:表承接;②句意为:溪水清冽,鱼儿肥美.而:表并列D.①句意为:(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其:他们的;②句意为:道士的门人很多.其:他的故选:A.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遭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交横”:纵横交错.“盖”: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原来.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句重点词语有:“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句意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答案:(1)A.(2)C.(3)D.(4)①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第255页(共255页)\n(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甲】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乙】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第255页(共255页)\n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一词多义是:1.是日更定:这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1.见余大喜: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 21.(2016•重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第255页(共255页)\n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③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卷石底以出 弯曲 ②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④乃记之而去 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①句意是: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②句意是: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③句意是: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④句意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本句重点:①下澈,向下直射;布,映在.②以,因为;过,太;居,停留.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和重点词语的综合考查.做此类型考题需要仔细审题,注意文章细节与选项的比较,认真作答.A.正确.第255页(共255页)\nB.正确.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因此选项与文意不符.D.正确.故选:C.(4)此题是对文章感情把握的考查,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答案(1)①弯曲②呆呆的样子③像狗的牙齿一样④离开(2)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3)C(4)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点评】词类活用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22.(2016•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第255页(共255页)\n《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苏秦刺股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燧动而焰发有地臆然而高D.博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第255页(共255页)\n①句意为: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后句:虽:虽然;B:前句:以:来.后句:以:认为,以为;C:前句:而:表顺承.后句:而:表修饰;D:前句:为:成为.后句:为:给,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第255页(共255页)\n(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①名字,名称.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②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③名义.二贵酋名曰馆伴(《<指南录>后序》);④名声,名望.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⑤著名的,闻名.故虽有名马(《马说》);⑥说明,说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23.(2016•昆明)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问题。【甲】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第255页(共255页)\n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著:调羹和筷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主人日再食 提供食物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 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全,都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第255页(共255页)\n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文句学习态度和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一心向学乙文:B  循序渐进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第255页(共255页)\n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乙】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我每天吃两顿饭.食:提供食物;②句意为: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通“披”,穿;③句意为: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④句意为: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咸:全,都(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则:就;②句意为:运了却没什么用处到.则:却第255页(共255页)\nB.①句意为: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以:因为;②句意为:因为多次上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边疆带兵.以:因为C.①句意为: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而:表承接;②句意为:只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而:表转折D.①句意为: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为:作为;②句意为:他的字印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为:被故选:B.(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汤”,热水;“以”,用;“乃”,才.句意为: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答案:(1)①提供食物;②通“披”,穿;③给予;④全,都(2)B.(3)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4)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第255页(共255页)\n(5)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点评】【甲】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因此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一词多义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之:(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第255页(共255页)\n(2)代词,指书(走送之)(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患:(1)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4.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5.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6.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7.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8.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3)颜色(课外)9.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修饰:(久而乃和)10.卒(1)同“猝”.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第255页(共255页)\n(2)突然(则亡以应卒)(3)死(4)完毕(5)终于11.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2)羡慕(略无慕艳意)12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乙】古今异义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 24.(2016•常州)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甲】第255页(共255页)\n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②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③林木历历可数: 非常清晰 。④泫然不能自已: 不能自制 。⑤左迁此地: 贬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3)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A.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第255页(共255页)\nB.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C.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D.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参考:【甲】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乙】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色的绢带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第255页(共255页)\n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景,日光.②句意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③句意为: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历历:非常清晰.④句意为: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自已:不能自制.⑤句意为:被贬官到这里.左迁:贬官.(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璧,圆形的玉;句意为: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②中重点词语有如:像;句意为: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色的绢带上.(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由文中的“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可知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即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没有有什么值得哭的.(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由第255页(共255页)\n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和乙文的“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看出A正确;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举酒同饮,意趣闲淡看出B错误;由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看出C正确;由乙文的第二段可以看出D正确;故选B.答案:(1)①日光②有时③非常清晰④不能自制⑤贬官(2)①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色的绢带上.(3)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没有有什么值得哭的.(4)B【点评】词义积累: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25.(2016•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255页(共255页)\n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C.绣谢曰长跪而谢之D.公问其故故不为苟得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255页(共255页)\n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C.策之不以其道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3:一词多义;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255页(共255页)\n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拒绝说:“刚才没有听您的话,落得此番田地.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被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全部都真的如你所说的,可是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已经打败了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行进,虽然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佩服贾诩.【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②句意为:又安安的命令吴广到部队驻扎旁边的树林里的神庙中.间:暗暗地.B.①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目光短浅;②句意为:先帝不认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鄙:见识短浅.C.①句意为:张绣拒绝说.谢:拒绝;②句意为:秦王坐直身子,道歉说.谢:道歉.D.①句意为: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故:原因;②句意为: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故:所以.故选:B.第255页(共255页)\n(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例句句意为: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以:用A.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以:因为.B.句意为:打算打动从后面来攻击屠户.以:来.C.句意为:鞭打它把最正确的方法.以:按照.D.句意为: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以:用.故选:D.(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该句子的朗读节奏符合规律三、四: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句重点词语有:“用”,采用;“复”,再.句意为:刚才没有听您的话,落得此番田地.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255页(共255页)\n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答案:(1)B.(2)D.(3)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4)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②(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5)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点评】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第255页(共255页)\n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26.(2016•白银)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第255页(共255页)\n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寄托 而林霏开开: 消散 杂然而前陈者陈: 陈列,陈设,摆开 使契丹使: 出使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山之僧智仙也好奇之士也B.而不知人之乐闻而往游焉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余作醉翁亭于滁州D.醒能述以文者归而以琴写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4)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5)《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甲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乙文:我在滁州建了座醉翁亭,太常博士沈遵是一个好奇的人,听说后前去游览.喜爱这里的青山绿水,回来创作了一支宫声三叠的琴曲《醉翁吟》.去年的秋天,我奉命出使契丹,沈遵与我在恰好相会.喝酒到深夜,拿起琴弹奏了此曲,有曲谱却没有词,于是我填了词赠送给他.【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寓:寄托;②树林的雾气消散了.开:消散;第255页(共255页)\n③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陈设,摆开;④出使契丹.使:出使.(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A:也:语气词,表判断.意义用法相同;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用法与意义不同;C:于:介词,在.用法与意义相同;D:以:介词,用.用法与意义相同.故选:B(3)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同时还要兼顾句子的通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发:开放;秀:茂盛.句意为: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声:琴曲.句意为: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答案:(1)①寓:寄托;②开:消散;③陈:陈列,陈设,摆开;④使:出使.(2)B(3)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②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4)【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第255页(共255页)\n(5)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点评】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②临溪而渔:来到 27.(2016•枣庄)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乙】次非杀蛟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丙】第255页(共255页)\n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1)【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朝闻道 , 夕死可矣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B.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C.竟杀蛟而出杀之而复上船D.舟中之人皆得活乡人皆好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实冀三横唯余其一②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③还反涉江,至于中流(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②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5)【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6)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甲】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世人当作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认为他是祸害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又担心自己年纪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很看重‘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这情形,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意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乙】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吴国得到宝剑.在返回干遂渡江途中,到了江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问船工:“你曾见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船工回答:“我没有看见过.”次非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它们只不过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我舍弃宝剑能保全众人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宝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丙】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解答】(1)本题考查相关名句的识记.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注意字形.“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注意“朝”“矣”的写法.(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或:有的人/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或:有时.B.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为:表被动/最终成为忠臣.为:成为.C.最终杀死了蛟龙出来了.而:表顺承/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而:表顺承.第255页(共255页)\nD.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之:结构助词,的/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之:代词,他.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冀:希望.②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又担心自己年纪太大.蹉跎:时光流失,光阴虚度.③在返回干遂渡江途中,到了江中央.反:通“返”,回,归.(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且:而且;患:害怕,担忧;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令名:美好的名声.句子翻译为: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②乡人之善者:定语后置句;好:喜欢;恶:厌恶.句子翻译为: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意思是: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是: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答案:(1)朝闻道,夕死可矣(2)C(3)①希望②时光流失,光阴虚度③通“返”,回,归.(4)①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②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第255页(共255页)\n(5)(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6)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点评】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 28.(2016•安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豁然开朗豁然: 开阔敞亮的样子 ②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③悉如外人悉: 完全,都 第255页(共255页)\n④泉香而酒冽洌: 清澈 ⑤杂然而前陈者陈: 摆开,撰放,陈列 (2)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桃花源记》: 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 《醉翁亭记》: 太平祥和,与民同乐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第255页(共255页)\n③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完全,都;④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洌:清澈;⑤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摆开,撰放,陈列.(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句子翻译为: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②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渔:捕鱼.句子翻译为: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层次结构题目中已经指明,概括内容相对而言就简单了.第一层是写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第二层写桃花源中的景象.(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由此可看出作者的社会理想是: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社会理想是:太平祥和,与民同乐.答案:(1)①开阔敞亮的样子②交错相通③完全,都④清澈⑤摆开,撰放,陈列(2)①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②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3)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4)《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第255页(共255页)\n【点评】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第255页(共255页)\n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 29.(2016•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π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第255页(共255页)\n(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C.①叫嚣呼东西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D.①谨食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①饥渴而顿踣②潭西南而望B.①时而献焉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C.①吾尝疑乎是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①故为之说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君:你/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君:你.B.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病:困苦不堪/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C.到处吵嚷叫嚣.东西:到处/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D.我小心地喂养蛇.食:喂养/平常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食:名词作动词,吃.故选:A.(2)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仅分析“用法”,不要分析词义.A.又饥又渴倒在地上.而:连词,表递进/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连词.B.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焉:代词/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焉:代词.C.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乎:介词/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于:介词.D.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之:代词/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之:助词.第255页(共255页)\n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孰:谁;之:结构助词,的;甚:厉害;于:比.句子翻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刻联系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答案:(1)A(2)D(3)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4)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点评】通假字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助词,表感叹语气.谨食之食:通“饲“,小心地喂养它.古今异义向吾不为斯役(向古:(假使)从前今:方向)则久已病矣(病古:困苦不堪今:生病)以尽吾齿(齿古:岁月今:牙齿)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古:可以用来今:能够)去死肌(去古:去除今:到…地方)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古:到处今:常常)汪然出涕曰(汪然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今:水深的样子)汪然出涕曰(涕古:眼泪今:鼻涕)第255页(共255页)\n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日古:生活一天天今:(人)出生的日子)于是(古:在这件事上今:连词)词类活用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作动词,把肉晾干2.(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3.岁(赋)其二名词作动词,征收赋税4.君将哀而(生)之乎形容词作动词,使…活下来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6.殚其地之(出)动词作名词,指地里的收成7.竭其庐之(入)动词作名词,指家里的存粮8.(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规定献蛇)的时候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形容词作状语,滋味甘甜 30.(2016•长沙)陈禾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第255页(共255页)\n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宋何罪之有(《公输》)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第255页(共255页)\n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弛:松弛/放下担子拿起刀.弛:放下;B.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或:有的人/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亡了.或:有的人.C.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服:佩服/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服:动词,穿戴;D.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本:根本/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本:本来.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例句: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之:结构助词,的.A.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之:代词,指“这种景况”;B.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之:结构助词,的;C.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D.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之:音节助词,不译.故选:B.第255页(共255页)\n(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引:拉;上:皇上;毕:完,使…完,这里是说完的意思.句子翻译为: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②碎:使…碎,撕破;岂:难道;惜:吝啬;以:来.句子翻译为: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4)①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选文的第一段主要表现陈禾有先见之明;第二段、第三段主要表现其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②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特点的能力.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③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分析.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答案:(1)B(2)B(3)①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②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4)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③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第255页(共255页)\n【点评】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曹刿请见(召见,接见)子墨子见王(拜见)见往事耳(知道)贵人过而见之(看见) 31.(2016•南宁)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55页(共255页)\n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朝而往,暮而归男有分,女有归B.颓然乎其间者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D.醒能述以文者皆披发文身(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皆以美于徐公B.杂然而前陈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C.醉能同其乐其如土石何D.射者中,弈者胜陈胜者,阳城人也(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第255页(共255页)\n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第255页(共255页)\n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归”:归来;②句意为:使男子们各有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子有自己的归属.归:女子的归所B.①句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醉醺醺;②句意为: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在水中的鱼都争相跳出水面..颓:落山C.①句意为: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去”:离开;②句意为:过了正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去:离开D.①句意为: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文”:用文章;②句意为:都披散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通“纹”,纹身.(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于”:在;②句意为:都认为比徐公美.于:比B.①句意为: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者”:…的东西;②句意为:全场寂静,没有敢喧哗的人.者:…的人C.①句意为: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其”:他们;②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D.①句意为: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者”:…的人;②句意为:陈胜是阳城人.“者”:…的人.(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正确;第255页(共255页)\nB.错误;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但全文却是以“乐”贯穿,体现出作者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C.正确;D.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句重点词语有:“而”:表顺承;“而”,表转折,“乐”(太守之乐):以…乐.句意为: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答案:(1)C.(2)D.(3)B.(4)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点评】一词多义  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通“为”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来到   而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接  第255页(共255页)\n3、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接  6、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接  7、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接  8、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接  9、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接  10、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11、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12、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顺接  13、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  14、临溪而渔(如果将“临”字解释为动词“到”或“往”的话)…连词,表承接  (如果将“临”字解释为介词“在…旁边”的话)…连词,表修饰【一般来说表修饰】  15、溪深而鱼肥…连词,表修饰  16、泉香而酒冽…连词,表修饰  17、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  18、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  19、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顺接  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接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23、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2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修饰  2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第255页(共255页)\n(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32.(2016•黔南州)阅读(公输),完成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于圣于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第255页(共255页)\n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话,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巨之弟于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巨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巨,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公输盘诎 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入侵(名词作动词) ③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 ④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然胡不已乎?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C.斗折蛇行,明灭可胡不见我于王第255页(共255页)\n见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4)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  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第255页(共255页)\n①句意为: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诎”:通“屈”,理屈;②句意为: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呢.寇:入侵(名词作动词);③句意为: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虽:即使;④句意为:不可以说你明白事理.知类:明白事理.(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胡”,为什么;“已”,停止.句意为: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②句重点词语有:“尽”:完;“圉”:通“御”,抵挡.句意为: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余.(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①句意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②句意为: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乃:就B.①句意为: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之”:的;②句意为: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之:的C.①句意为: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见”:通“现”,显现;②句意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D.①句意为:公输盘给我造云梯.“为”:给;②句意为: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为了(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第255页(共255页)\n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人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答案:(1)①“诎”通“屈”,理屈;②入侵(名词作动词);③即使;④明白事理(2)①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②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绰绰有余.(3)B.(4)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人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点评】一词多义  (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后面的“为”: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表判断动词,是  (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胡不见我与王引见  (3)类:不可谓知类动词,事理,  为与此同类名词,种类,  (4)子:子墨子闻之子(第一个)夫子,先生;子(第二个)尊称.  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第255页(共255页)\n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陈述,解释  (6)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之: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者,成,将以攻宋”这个消息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既已言之王矣代词,代这件事  愿借子杀之代侮臣者  荆之地方五千里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种  请说之代词,代这件事  宋无罪而攻之代词,代宋  犀兕麋鹿满之代词,代云梦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助词,的  守圉之器助词,的  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助词,的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助词,的  (8)起:起于鲁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9)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⑽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今有人于此在  第255页(共255页)\n起于鲁从  ⑾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谏诤   ⑿已:然胡不已乎停止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⒀文:舍其文轩花纹彩饰,形容词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文理  ⒁虽: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  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15)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承接代词  义不杀少而杀众转折代词,却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已持守圉之器“圉“通“御”;抵挡.  知而不争“争”通“诤”;直言劝告.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达、抵达今义:值得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虽然古义:虽然如此第255页(共255页)\n今义: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的连词  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文古义:刺花纹,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胡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词类活用  ⒈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⒉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⒊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⒋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⒌义不杀少而杀众众: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⒍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⒎犀兕麋鹿满之满: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⒏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圉的方法  ⒐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33.(2016•通辽)【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第255页(共255页)\n(节选自《核舟记》明•魏学洢)【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乔山人善琴》清•徐珂)注释:①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石青糁之糁: 涂抹 ②其两膝相比者比: 靠近 ③款扉扣之扣: 敲门 ④今客鼓此鼓: 弹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3)甲乙两文都赞美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甲文是 直接描写 ,乙文则用了“ 凄禽寒鹘 , 相和悲鸣 ”的句子来侧面烘托。【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第255页(共255页)\n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乙】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糁:涂抹;②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③句意为:(乔山人)敲门问她.叩:敲门;第255页(共255页)\n④句意为: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鼓:弹琴.(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罔不”,没有不;“因”,根据.句意为: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句重点词语有:“鼓”,弹琴;“酷类”,极像.句意为: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答案:(1)①涂抹;②靠近;③敲门;④弹琴(2)①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3)直接描写凄禽寒鹘,相和悲鸣.【点评】通假字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第255页(共255页)\n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圆木)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年号)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启窗而观(连词,然后)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第255页(共255页)\n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说)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定语后置原句: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原句: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原句:为人五正确语序:为五人原句:为窗八正确语序:为八窗第255页(共255页)\n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4.(2016•曲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略无阙处阙: 通“缺”,空缺 。②虽乘奔御风奔: 奔驰的快马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C.春冬之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255页(共255页)\n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阙:quē通“缺”,空缺②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奔:bēn<名>奔驰的快马.第255页(共255页)\n(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句句意为: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在.从后句句意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如果B项,前句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大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洞察得很清楚.虽,即使.C项,前句句意为:每到春季和冬季.之,的.后句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前句句意为:也不如船行的快啊.以,认为.后句句意为: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以,来本题要求选择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则:<助>无意义.可不译.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句意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B中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故B错.(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判别能力.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示例二: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第255页(共255页)\n【答案】(1)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2)B(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B(5)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此题乃课内文言文的考察,是基础题,最后一题别有心裁考察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5.(2015•阜新)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第255页(共255页)\n①肉食者鄙②神弗福也③而齐不听④苏秦谓齐王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东西,我不会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向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乙】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秦国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燕的计谋错了.况且赵国对于燕、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解答】解析:(1)先要梳理文意,然后再确定词语的含义.要特别注意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以及通假字现象.平时的记忆、积累是关键.①句意为:当权者浅陋无知.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句意为: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福:赐福,保佑.第255页(共255页)\n③句意为:可是齐王不理睬.而:但是,可是.④句意为:苏秦对齐王说.谓:对…说,告诉.(2)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意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安:养生.专:独自.②句意为: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攻:攻打.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结合人物关键事件以及他人的评价综合考量,注意文章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作用.【甲】文中,曹刿否定了庄公的前两个理由,告诉庄公以民为本做好本职工作才是鲁国获胜的关键.而民本思想不仅能使战争取得胜利,更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从中可以看出曹刿的聪明智慧和深谋远虑.【乙】文中,苏秦为齐王献计献策,从而避免了其陷入秦国的圈套,更能目光长远地看到营救赵国的作用,避免唇亡齿寒.两人都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塑造了聪明智慧的形象,体现了其深谋远虑.答案:(1)(4分)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赐福,保佑.③但是,可是.④对…说,告诉.(2)(4分)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②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3)(2分)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语句和课文;还能对内容准确理解.长期这样做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6.(2015•遂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第255页(共255页)\n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往,到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用来 ③彭泽去家百里。 距离 ④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第255页(共255页)\n(3)品读上面两段文字,简要说说陶渊明的性格特征。(4)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说他是坚守自我,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你怎么看呢?请简要陈述理由。【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极力追求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第255页(共255页)\n(乙)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他前去饮酒总是把酒喝光.造:往,到”往,到;②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来为号了.以:用来;③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去:距离;④在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于:在.(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是:“欣然”,高兴的样子;“欣然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吃饭.句意为: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②句重点词是:“切”,急迫;“违”,“违背”;“病”,“痛苦”.句意为: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感觉很痛苦.(3)可在两段选文中找寻能够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加以归纳.两个文段都写到了陶渊明生活的窘迫,如【甲】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乙】文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都是说他的家境贫寒;【甲】文提到读书时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他对功名的鄙夷,是一个安贫乐道的田园中人.总括为:陶渊明是一位鄙夷功名,安贫乐道,志趣高远,喜爱田园生活的人.(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可以选择一种观点,说出自己支持的理由,阐述理由要针对陶渊明隐居的性质进行简单分析.题干中说“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有人说他是坚守自我,有人说他是消极避世.你怎么看?”这就告诉我们在回答时可以从这两方面中的任意一面去说,如果是肯定陶渊明的做法则可从洁身自好,坚守理想的角度谈,反之,可以从社会责任角度展开论述.示例一:我觉得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缺乏社会责任感,乱世中如果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示例二:我觉得他是坚守自我,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家贫如洗的他为了坚守理想,与官场彻底决裂,体现了他的正直与勇气.答案:第255页(共255页)\n(1)①往,到;②用来;③距离;④在.(2)①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②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感觉很痛苦.(3)陶渊明是一位鄙夷功名,安贫乐道,志趣高远,喜爱田园生活的人.(4)示例一:我觉得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缺乏社会责任感,乱世中如果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示例二:我觉得他是坚守自我,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家贫如洗的他为了坚守理想,与官场彻底决裂,体现了他的正直与勇气.【点评】“或”的解释:1、有的,有人(或以钱币乞之)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7.(2015•黔东南州)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援疑质理(援:引,提出)B右备容臭(臭:香气).第255页(共255页)\nC.俟其欣悦(俟:侍候)D.烨然若神人(然:……的样子)(2)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A.徒以有先生也B.俯身倾耳以请C.以衾拥覆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对所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D A.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时用作亲友离别、赠言规劝等,本文即是一篇赠序。B.文章通过“读书难”“拜师难”“求教难”“生活难”这四个方面的叙述来体现作者求学的艰难经历。C.作者以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与马生共勉,交流间言辞恳切,质朴无华,读来让人为之动容。D.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太过优越的条件让我们安于现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解答】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句意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B.句意为:右边备有香囊.臭:香气.C.句意为:等到他高兴时.俟:等待.D.句意为:光彩鲜明,如同神人.然:…的样子.故选:C.(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例句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以:连接行为与目的.A.句意为:只因为有先生啊!以:因为.B.句意为:低身侧耳向他请教.以:连接行为与目的.C.句意为: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D.句意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把.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感等.A.正确;第255页(共255页)\nB.正确;C.正确;D.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故选: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尝:曾.趋:奔赴.句意为: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和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②句中重点词有:被(pī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句意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③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乐:快乐.若:比.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答案:(1)C.(2)B.(3)D.(4)①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和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②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③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点评】重点词解释:“奉”的解释: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第255页(共255页)\n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 38.(2015•黔西南州)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名之者谁?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 消散,散开. ③杂然而前陈者。杂: 众多而杂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255页(共255页)\n(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解答】解析:第255页(共255页)\n(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②句意为: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开:消散,散开.③句意为: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杂然:众多而杂乱.(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②句中重点词有: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句意为: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3)本题考查重点段落的理解,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是按照早晚顺序写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按照四季变化写的.(4)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文中写乐的句中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太守的快乐就是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他的快乐即是与民同乐.(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第255页(共255页)\n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体现了他面对挫折不放弃,乐观面对的豁达胸襟.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心系为民的思想.答案:(1)①名:名词作动词,命名.②开:消散,散开.③杂然:众多而杂乱.(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4)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点评】重点词解释:“之”的解释: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9.(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游大林寺【唐】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第255页(共255页)\n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成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华 开花 (2)造 到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4)用自己和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第255页(共255页)\n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解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的意思是:这个地方实在是庐山第一胜境.根据句意“这个地方”可停顿,即在“匡”后停顿,“是庐山第一胜境”为另一处.故选:B.(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华:开花.②句意为: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造:到(或“往”).(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有:环寺:寺院的周围.清流:清澈的溪流.苍石:苍色的岩石.短松:短小的松树.瘦竹:清瘦的竹子.句意为: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段内容.第255页(共255页)\n从“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可见:白居易游览的顺序为:遗爱草堂、东西林二寺、化城寺、香炉峰、大林寺.(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是因为大林寺很远,很荒僻.再是没有知名人士题诗.答案:(1)B.(2)①开花②到(或“往”)(3)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4)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5)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点评】重点词解释:“花”的解释:1、<名>花.《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2、<动>开花.《淮南子•时则》:“桃李始华”3、<形>花白.《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动>山桃始华:开花 40.(2015•毕节市)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255页(共255页)\n【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秽论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②故君子有不战 所以 ③牺牲玉帛 猪、牛、羊等(或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④乃入见 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夫战,勇气也。(3)乙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甲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有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乙文中鲁国战胜齐国的先决条件是这三个条件中的哪一个?乙文中那一句话能体现这一观点?【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第255页(共255页)\n【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②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故:所以;③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牺牲:猪、牛、羊等(或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乃:于是.(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寡:少;畔:通“叛”背叛.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要背叛他.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语气词,可不译.句意为:作战,要靠勇气.(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依据文中人物的事例、言行进行分析.从文中的相关语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性格特点.(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甲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为简单的概括就是“人和”.因此本题第一问的答案可以概括为:人和;由乙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最能体现“人和”观点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答案:(1)①池:护城河;②故:所以;③牺牲:猪、牛、羊等(或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乃:于是.(2)①支持(帮助)她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要背叛他.②作战,要靠勇气.(3)表现了沉着、冷静、谨慎的性格特点.(4)人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点评】文言实词“兵”的用法:第255页(共255页)\n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41.(2015•孝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第255页(共255页)\n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3:一词多义;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第255页(共255页)\n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事是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就专门宠爱歌舞戏子,沉醉于音乐女色无法自拔,朝廷的政治和事务等都被荒废(无法治理).最终导致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又是多么衰颓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前句: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其:他的.后句: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用来加强语气,不译.B:前句: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色:脸色.后句:沉醉于音乐女色无法自拔.色:情色.C:前句: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之:代词.指箭.后句: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之:代词.指箭.意义相同.D:前句: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终:去世.后句:最终导致一个人在夜间呼喊.终:终于.故选:C(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句意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第255页(共255页)\n②句中重点词有:“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句意为: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理解正确;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没说射死三人.理解有误;C:理解正确;D:理解正确;故选:B(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中心,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实际,概括解答.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找出本文中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等方面来谈感受即可.答案示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答案:(1)C(2)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分.得分点:“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②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2分.得分点:“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3)B(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点评】文言实词“举”的用法:第255页(共255页)\n1.登记.<商君书>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去.2.举行.施行.<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提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科举考试.<送董绍南序>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42.(2015•南平)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俟其欣悦 等待 ②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穿 ④腰白玉之环 腰配 (2)翻译下面语句。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①门人弟子填其室②益慕圣贤之道(4)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回答。①余幼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第255页(共255页)\n②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第②段作者在求学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纵观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等到他高兴时.俟:等待.②句意为:仆人给我灌下热水.汤:热水.③句意为: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披”,穿.④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腰:腰配.第255页(共255页)\n(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毕”,完;“走”,跑;“逾”,超过.句意为:抄写完后,(我)赶快小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句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①句意为: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从句法成分上看,“肉门人弟子”是主语,“填其室”是谓语,应当在主语谓语间停顿.故本句语意停顿为“门人弟子/填其室”.②句意为:(我)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从句法成分上看,“圣贤之道”作宾语,“益慕”是谓语中心词“,中间应当停顿.故本句语意停顿为“益慕/圣贤之道”.(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感悟.解答时,归纳文言文大意,从文找出答案即可.第①段中主要记叙“我”年幼时很爱学习,家中贫穷经常向别人借书,并到远处先乡贤请教.段中“以是”一词可以提醒我们找出“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到了成年时,“我”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可以看出“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感悟理解.本题主要在阅读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解答.文章主要记叙了“我”艰苦求学的经历,求学时我克服家贫、天寒、无名师等多种困难,与同学不比吃穿,专心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可以总结出答案.答案:(1)①等待②热水③同“披”,穿④腰配第255页(共255页)\n(2)①抄写完后,(我)赶快小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①门人弟子/填其室②益慕/圣贤之道(4)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示例:作者克服了路途遥远艰难,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衣着破旧不能御寒等困难.应该学习作者嗜好读书、不畏艰难刻苦求学、以读书求学为乐的精神.【点评】“毕”的解释:1、完毕(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2、全,都(群响毕绝《口技》) 43.(2015•日照)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第255页(共255页)\n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第255页(共255页)\n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4)阅读中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②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第255页(共255页)\n【乙】(鲁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国的大司马屈瑕率军侵伐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看他那样子,)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于是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楚武王没有同意.楚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话告诉给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众多的军队.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楚武王派人去追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屈瑕使人宣令三军说:“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之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岸边,不按次序渡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又没有设置防备工事.到达罗国后,罗国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了楚军.屈瑕自缢在荒山谷里.楚国所有的将领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对他们都免于处罚.【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项,句意为: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目光短浅.选项加点的词解释正确.B项,句意为:对人民尽本职做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可以,可以凭借.选项加点的词解释正确.C项,句意为:于是斗伯比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济,增派.选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D项,句意为:罗国军队与卢戎的军队两面夹击.军,进攻,夹击.选项加点的词解释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2)本题考查重点文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项,前句句意为:他的同乡说.其,代词,他的.后句句意为:回来时,伯比对他的驾车人说.其,代词,他的.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第255页(共255页)\nB项,前句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以,介词,表示依据.后句句意为:不按次序渡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以,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介词,在,引出动作的处所.后句句意为:莫敖派人在军中通告.于,介词,向,对,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后句句意为: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之,第三人称代词,他.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故选:A(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楚君战败后,楚王勇于承担责任,对众将的赦免,也正表现了他勇于承担责任,不将责任推给将士们,并非无原则地赦免众将,是开明君主的表现.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A、B、C项理解和分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的重点词语有:“牺牲”,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加”,虚报数量的意思.句意为: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②句中的重点词语有:“不然”,不是这样;“岂”,难道.意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物战前和战时的描写,分析二人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第255页(共255页)\n【甲】文中曹刿思虑周全,在战前分析了能否一战的形势,战争中通过击鼓和判断车辙痕迹准确把握战机,大获全胜.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曹刿的深谋远虑,细心从容与对战机的良好把握;【乙】文中则通过斗伯比对莫敖的描述从侧面说明了莫敖的骄傲自大.在军中通告惩罚敢于进谏的人更体现了他的专横无道.渡河次序大乱且不设防也能看出莫敖治军无方,过分轻敌.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C(2)A(3)D(4)①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3分.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3分.然,这样;岂,难道,怎么;尽行,全部开拔.)(5)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点评】“见”的解释:1、看到,看见(见藐小之物)2、拜见(见公输盘)3、召见(曹刿请见)4、遇见(见两小儿辩斗)5、引见(胡不见我于王)6、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 44.(2015•建瓯市)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255页(共255页)\n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无阙处 通“缺” ②不见曦月 太阳 ③或王命急宣 有时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飞奔的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①常有高猿长啸②绝巘多生怪柏(4)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静景,也描写了“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C:朗读节奏划分;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第255页(共255页)\n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阙:通“缺”.②句意为: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太阳.③句意为: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有时.④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疾:快.(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荣:树荣.峻:山高.良:确实,实在.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②句中的重点词有:空:空荡.转:婉转.绝:消失.句意为: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①“常有高猿长啸”的意思是: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长啸”修饰“高猿”,两者关系密切,所以在“常有”后停顿.②“绝巘多生怪柏”的意思是: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多生”和“怪柏”关系密切,所以在“绝巘”后停顿.(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和段落.第三自然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水,写了碧绿的潭水属于静景,还写了飞流的瀑布属于动静,做到了动静结合.(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第255页(共255页)\n文章第一段写了三峡下的山,二至三段写了不同季节三峡水的特点.“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不断;“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删的高大,遮天蔽日.第二段写夏天的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水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之时的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出春冬两季水的秀美和妙趣.答案:(1)①阙:通“缺”.②太阳.③有时.④快.(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②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3)①常有/高猿长啸.②绝巘/多生怪柏.(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点评】“自”的解释: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或”的解释:1、或以钱币乞之:有人.2、或王命急宣:有时. 45.(2015•兰州)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第255页(共255页)\n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通“横”,梗塞,不顺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哪一个 ④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安定,管理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4)回答下面的问题。①【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C:朗读节奏划分;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第255页(共255页)\n【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解答】(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①被选拔.②通“横”,梗塞,不顺.③哪一个.④安定,管理.(2)了解句子意思是标出停顿的前提.选项B中“知”是胃语动词,后面是宾语.故应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选B.(3)①译准“所以”.所以:用来.所以翻译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②译准“然”“往”.然:然而;往:过去.所以翻译为: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4)①第255页(共255页)\n通读原文,通过积累和理解明确“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证明论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证明论点.②结合对原文的理解可知,房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征认为保持成就难,可知他们都有忧患意识.李世民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贞观之治的成就.要结合原文分析回答.答案:(1)①被选拔.②通“横”,梗塞,不顺.③哪一个.④安定,管理.(2)A(3)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关键词“然”“往”两处.(4)①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意思对即可.②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意思对即可.【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46.(2015•西藏)阅读文言文《狼》,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第255页(共255页)\n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①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②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似的 ③一狼洞其中。 打洞 ④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狼也很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盖以诱敌。盖竹柏影也。C.以刀劈狼首。何以战。D.屠乃奔倚其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结合选文内容,用二字词语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遇狼→ 惧狼(怕狼) → 御狼(拒狼) →杀狼(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屠夫和狼各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从狼与人的较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第255页(共255页)\n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解答】(1)本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的掌握情况.①“顾”字的古代意项很多,有“回头看,泛指看”“照管,注意”“拜访”“连词,但、但看”“连词,反而、却”等意项,该句中,“顾”后为“野有麦场”,所以只能作“往旁边看”讲.②“犬”字是名词,用在动词“坐”的前面,作“坐”的状语,翻译为“像狗似的”;这个地方很容易把“犬”作主语,误译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这样翻译,放在原文中就不通了.③“洞”本为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打洞”.句四中“眈眈”一词的解释,可以结合常见成语“虎视眈眈”来解释,意为“注视的样子”.(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翻译句子的能力,一是要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二是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句子中“亦”翻译成“也”;“黠”是狡猾的意思;“而顷刻两毙”是被动句,句子主语仍是“狼”,要翻译为“被杀死”;“禽兽之变诈”中“之”为“的”,定语标志,“止”意为“只”.(3)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一“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后一“之”为代词,代指狼.用法意义均不同;B项中两个“盖”均为“原来”的意思,故答案选B;C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拿、用”的意思,后一个“以”也是介词,但是,意为“凭借、凭着”的意思,意义不同;第255页(共255页)\nD项中前“乃”意为“于是、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4)本题考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只要读懂故事,理清文章脉络,就可以仿照横线前的样式写出答案来.(5)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考生的浅层探究能力,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抓住一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即可,难度不算太大.第一问考查的分析概括能力,只要紧紧抓住屠夫和狼的较量过程就可以概括出屠夫和狼各自的形象特点,第二问,从屠夫或者从狼的角度入手,均可找到启示点.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既从屠夫角度入手又从狼的角度入手,答案就会含混不清.参考答案:(1)①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②像狗似的③打洞④注视的样子.(2)狼也很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3)B(4)惧狼(怕狼),御狼(拒狼)(5)示例:屠夫:机智、果敢.狼:狡猾、贪婪、自作聪明.启示: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对待恶势力不能心慈手软等.【点评】该题属于课内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不大,但是,考查均为细节点,易错点,建议考生复习备考时,要熟读课文,夯实基础知识,不可粗枝大叶. 47.(2015•本溪)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55页(共255页)\n【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①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②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C A.B.C.D.(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不逾月,而国莫之服。(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4)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3:一词多义;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第255页(共255页)\n【乙】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句句意为: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尽”,全,都.后句句意为: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尽”,吃完.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前句句意为: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使”,派.后句句意为: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使”,假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句句意为: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内”,宫内.后句句意为: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内”,宫内.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以”,与“何”连用,表示疑问,为什么.后句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观”,看;“蔽”,词类活用,受蒙蔽.句意为: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第二句话,注意“逾”,超过;“服”,词类活用,穿.句意为: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255页(共255页)\n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按照“什么人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格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4)本题考查理解劝谏的语言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邹忌语言比较婉转,他从自己的家事延伸到国事,让齐王很容易接受;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从“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这句话中可知,晏子劝谏是比较直接.答案:(1)C(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②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3)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4)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点评】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使于秦(出使)使子为使(使者) 48.(2014•恩施州)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第255页(共255页)\n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通“啭”,婉转(或婉转鸣叫)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连接(连续)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读了这篇文章,三峡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第①段写山,突出了山的 连绵不断 , 遮天蔽日 ;第②③段写水,分别写出了水的 迅猛湍急 , 素湍绿潭 。(4)第④段中的加线句子是作者引用的渔者歌谣,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评析。【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答】第255页(共255页)\n(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转:通“啭”,婉转(或婉转鸣叫);(②句意为: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属:连接(连续);③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④句意为: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重”、“叠”:重重叠叠;“隐”、“蔽”:遮住.句意为: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②句重点词语有:“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实在.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连绵);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迅猛湍急、素湍绿潭(疾或急、清).(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这个句子一言峡长,一言声哀.峡长突出了三峡巫峡之长,声哀渲染了三峡秋色萧瑟凄清的气氛.第255页(共255页)\n答案:(1)①“转”通“啭”,婉转(或婉转鸣叫);②连接(连续);③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④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2)①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3)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连绵);迅猛湍急、素湍绿潭(疾或急、清).(4)这个句子一言峡长,一言声哀.峡长突出了三峡巫峡之长,声哀渲染了三峡秋色萧瑟凄清的气氛.【点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连词】承上启下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疾古义:快  今义:疾病)  6.自非亭午夜分(自古义:如果  今义:自己)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第255页(共255页)\n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49.(2014•枣庄)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第255页(共255页)\n李渔﹣﹣《芙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侵晓窥檐语②可爱者甚蕃③芙蕖则不然④自夏徂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4)翻译下面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思念故乡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时间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喜爱、赞美 的情感。(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译文:(甲)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第255页(共255页)\n(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丙)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侵晓:临近拂晓;②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③芙蕖就不是这样.然:这样;④从夏天直开到秋天.徂:往,到.(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第255页(共255页)\nA: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而:连词,表转折,却.B: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而:连词,表转折,却.C: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而:连词,表转折,却.D: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而:表承接.与其他不同.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把握象征意,分析选择.A:正确;B:不蔓不枝:君子正直不阿.有误;C:正确;D: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独”,单单,唯独;“染”,沾染.句意为: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花为:对话来说;人为:对于人来说.句意为: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文章结构等多方面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表达了思念故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阐述的是: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丙文中有花开到结篷是时间顺序;表达的感情是:喜爱、赞美.第255页(共255页)\n(6)本题是重点句子所有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考查,要掌用握常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方式.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答案:(1)①临近拂晓;②多;③这样;④往,到.(2)D(3)B(4)①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②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5)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时间;喜爱、赞美(6)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点评】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连词,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50.(2014•吉林)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第255页(共255页)\n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两篇短文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 刘禹锡 (人名)和 北宋 (朝代)的周敦颐。(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惟吾德馨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可爱者甚蕃 多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的意思。(5)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4:文言实词;DF:文言翻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甲文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255页(共255页)\n乙文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解答】(1)本题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等文学常识的考查.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与作者有关的生平,多记忆重要作者的作品等.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儒家理学思想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255页(共255页)\n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染”,沾染;“濯”,洗;“妖”,妖媚.句意为: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写作方法等.《陋室铭》文章篇末“孔子云:何陋之有?”典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难道这样的陋室还不该铭文以志之吗?《爱莲说》周敦颐以莲寄托自己的心志: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喧嚣的尘世中始终保持一个独特的高洁的自我,象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染纤尘,就可以成就君子的风范.所以他为官可以“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任南安司理参军时,因坚持正义,不愿苟同权贵而递上辞呈;也可以在赣州为官多年,保持清廉勤勉,深受百姓的拥戴.读《爱莲说》使人产生激浊扬清、荡涤尘垢的精神力量.《陋室铭》通过陋室表达作者的思想品德高尚,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爱莲说》则采用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甲文借陋室言志,乙文借莲花言志.《陋室铭》和《爱莲说》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答案:(1)①刘禹锡②北宋(2)①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多第255页(共255页)\n(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4)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5)《陋室铭》通过陋室表达作者的思想品德高尚,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爱莲说》则采用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甲文借陋室言志,乙文借莲花言志.《陋室铭》和《爱莲说》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点评】【甲】一词多义⒈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⒉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词类活用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古今异义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第255页(共255页)\n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调:弹奏;今义为:调解)【乙】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 第255页(共255页)\n第255页(共255页)\n考点卡片 1.一词多义v. 2.文言实词v. 3.文言虚词v. 4.朗读节奏划分v. 5.文言翻译v. 6.文言文阅读综合v. 第255页(共255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