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0 KB
  • 2022-08-25 发布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不仅有课内文言文的考察,最近几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卷中,还以附加题的形式对学生未学过的文言文进行考察。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了解教学大纲中对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和考试目标,便于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一能力目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广东省2020年初中语文科《毕业考试要求》中对古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和要求”如下:“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成语典故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2、背诵大纲规定的古诗文,默写古诗及文言文中的重点段或名言警句;3、阅读文言文课文,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基本写法。”广东省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考查要求如下:“侧重考查初步理解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课文的段和篇的能力。”根据上述能力目标要求,初中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重点落实如下问题:1、熟读初中新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课文,其中基本课文即教读课文要耳熟能详,有很强的语感;能熟练背诵或默写文言文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段、篇或名言警句。2、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意思(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等)3、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4、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的文段的意思。5、能够理解浅易简短的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及文章的基本写法和揭示的主旨。二知识复习要点1、基本字词归纳\n(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n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在初中文言文基本课文中涉及到的此类活用现象主要有以下六种:(1)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中“腊”本是名词,指“干肉”,这里做动词“晒干”。“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2)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船”为名词,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之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n“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3)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中“有”是动词,这里活用名词“出产的东西”。(4)形容词活用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活用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n(6)动词作状语动词原本是不能做状语的,在古汉语中,由于位置的变化导致动词用在另一个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中动词“笑“表示动词”止“的状态,译为“笑着阻止”。“行收兵”(《陈涉世家》)中动词“行”用在动词“收”的前面做状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招纳士兵”。⑥文言实词举例(基本篇目)(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夹杂)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群响毕绝。——《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4)观\n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n(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n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n(28)顾顾野有麦场。——《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n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n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⑦通假字举例(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n(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n(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二)文言虚词(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n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n,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n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n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4)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n“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⑧焉作助词\n“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2、基本句式归纳(1)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确切意思。古汉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古汉语各种句式的结构都有一定规律,因此,掌握特殊句式的方法,一是看这种句式的标志,二是与现代汉语一般句式作比较,三是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判定。(2)常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式①“……者……也”陈涉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②“……也”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③“……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④……则……“\n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⑤“……是……”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知道木兰是女子。⑥“……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立为王的是大公子扶苏。以上六种句式都是判断句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根据这些语言标志可以进行句式的判断。二、倒装句式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1、谓语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在此句中“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目的是为了强调位于。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何以战?”——凭什么作战?(以何战)此句中宾语“何”提前到介词“以”的前面,“何以”即“以何”,相当于“凭什么条件……”。还有“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和“何陋之有”(有何陋)等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遥远的江湖之地就担忧他的国君。(处远江湖则忧其君)此句中的“远”原本作定语应在中心词“江湖”之前,但现在放在“江湖”之后,充当后置定语。还有“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4、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于长勺战)此句中的“于长勺”是介宾短语,原本在动词“战”的前面做状语,现在放在动词“站”\n后充当补语。再如“祭以尉首”的正当语序是“以尉首祭。”(用军官的头祭奠)一、省略句式此种句式是为了表达的简洁,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省略句子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其表现形式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1、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此句中省略谓语“鼓”。3、省略宾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此句中省略宾语“之”。1、省略介词“口技人坐(于)屏障中。”——此句中省略介词“于”。二、固定句式由文言虚词搭配而成,形成一种固定用法,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例如“如……何”表疑问语气,翻译为“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何……之有”表疑问语气,翻译成“有什么”。——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三、例题解答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解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下面精选了从1997年至2020年广东省升中考试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答题指导,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把握和了解广东省升中考试对文言文的命题要求和出体方向。例题一(2020年广东省中考试题)记承天寺夜游\n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答题指导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与往年不同的是题型的改变,选择题型的设置使得做题的难度大为降低,这恐怕也是中考课内文言文要求降低的一个信号;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应该在备考中加以重视的;第3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概括能力;第四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只要平时的学习中稍加注意,应该可以应答如流。参考答案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例题二(2002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n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2)或异二者之为或:(3)先天下之忧而忧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微斯人,吾谁与归?3、在文中,“进”是指,“退”是指。4、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三个词语前两个为虚词,后一个为实词。“尝”作为表示过去时间的副词,在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中多次出现,如《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当曾经讲。“或”在这里用在句首表示猜测,作副词用,当或许讲。“先”在课文的下面注释中有明确解释,与句中后面一个“先”的用法不同,作“在……之前”讲。2、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及翻译。第一句话是一个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对仗句,理解时要把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交叉混合在一起理解,即“不以物或己,喜和悲”。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实际上正确语序为“吾与谁归”?只有了解了这两个句子的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才是正确的。3、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实词的指代作用。要弄明白“进”和“退”具体指什么,必须联系上文的具体内容来思考。前文说“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下文紧接着说“进亦忧,退亦忧”,所以“进”自然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4\n、考查对文言文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掌握。前一个问是要求对此段内容的中心意思有明确的了解。此段内容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的阔大胸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所以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述两点的综合。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到着一段主要是作者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表明自己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发式,当然其中也有抒情的成分。参考答案1、(1)曾经(2)或许(3)在……之前2、(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4、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议论例题三(2001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词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要:(2)具答之之:(3)咸来问讯咸:(4)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用现代汉语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答: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4、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n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答:答题指导1、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要”是一个通假字,实词,课文下面注释里指明是通假字。“之”有多种用法,根据在本句中的位置,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词性为代词,代替上文里出现的桃花源中人。“咸”用在动词“来”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范围的副词,全、都的意思。“为”后面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所以“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后面紧跟动作行为的对象,翻译为“对、向”。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准确翻译。此句中有不少词语用法特殊,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把握“妻子”“绝境”“复”“间隔”等词语的准确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不能达到要求。其中“妻子”作妻子儿女讲,“绝境”为“与世隔绝的地方”,“复”作再讲,“间隔”作断绝往来讲。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主题的理解。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联系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作者塑造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意图来揣摩此题的答案。桃源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目的是不想让外人知道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更不想让外人进入桃花源,破坏桃花源中宁静幸福的生活,同时把外面世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进桃花源,改变桃花源的现状。这样来理解,此题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把握准确了。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语言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此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的言外之意是说与外界隔绝,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对身边的事情孤陋寡闻。再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桃花源中人的特点是什么,就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出此题的答案。参考答案:1、要:邀请之:他们咸:全、都为:对、向2、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3、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n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例题四(2000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益:(2)植:(3)鲜:2、用现代汉语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答:3、“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的世风的鄙弃。4、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3个词语,都是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实词。其中“益”在初一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不治将益深”中出现过,当更、更加讲。“植”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有出现,当“树立”讲。鲜在文中作“少”讲,有一定难度。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这两句话是全文中最重要的解释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予”、“独”、“出”、“染”、“濯”、“妖”,只有弄清楚了这几个词的准确意思,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准确性。3\n、分别考察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尾感叹句的作用和含义。前一个空是要到上文去找与“牡丹之爱,宜乎众也”意思相关的句子,要准确找到相照应的句子,就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句子是说对于牡丹的西还人数很多,上文中“世人甚爱牡丹”就是这个意思,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后一个空是考查是否了解作者在这句感叹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世风的批判。4、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掌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赞美莲的高贵品质,并以莲自况,借赞莲花为花中君子来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掌握了这一点,此题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参考答案:1、(1)更、更加(2)立、树立(3)少2、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3、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趋炎附势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例题五(1999年广东中考试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根据本文相关词语的意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谨食之,时而献焉。食:(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3)风吹草低见牛羊。见:\n(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或:2.用现代汉语翻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答:3.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人?答: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答。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4个词语,均选自初中学过的基本课文。(1)选自《捕蛇者说》,(2)选自《曹刿论战》,(3)选自《敕勒歌》,(4)选自《岳阳楼记》。这4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字词或通假字。食,解作"供养、喂养",读作si,不读作shi。虽,古汉语中多解作"即使",一般不解作"虽然"。见,同"现",读作xian,不读jian。或,文言文中多作代词,解作"有时"、"有的(人)"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如果整体了解了文段的意思,知道这句话是讲即使有名马,但为什么不称它为千里马的原因。弄清了句子的关系,翻译就好办了。辱,是受辱;"于"是"在……"的意思。"骈"是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一齐"。句前有一个"故",表示结果。句未有一个"也",表判断。翻译时要译出其语气来。3.通过对比喻义的理解,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观点的理解。弄清了比喻什么,就知道文段的内容,就知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考查对文言文段意的理解。题干明确提示要在第②自然段中找出答案。你就必须熟读只有三句话的第②自然段。弄清三句话的关系后答案也就容易找到了。参考答案:1、(1)喂养(2)即使(3)呈现,露出来(4)有时2、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3、"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答"能识别人才的人"也算对);"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答"杰出的人才"也可以)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n例题六(1998年广东中考试题)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答:(1)涕(2)病(3)殚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a君将哀而生之乎?答:3.找出体现本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答:4.从文中划线部分找出属于总括叙述的一句。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涕,现代汉语中解作“鼻涕”的涕;文言中解作眼泪、泪水,这是古今异义的词。病,也是古今异义的词。这里不是现代汉语的“患病”的病,而是“困苦不堪”的意思。殚在这里是“尽、竭尽”的意思。要与“惮”区别开来。惮(竖心旁),是“害怕”的意思。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关键在于理解“生”字。这个“生”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之”字也很特殊,一般指代第三代称,这里却指代第一人称“我”。这说明要准确翻译这个句子的意思,首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一些重要词语。3.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整体理解,亦考查概括能力。这段文字通过蒋氏的(比较)叙述,揭露了当时衙役的赋税比极其危险的捕蛇抵税的事更加可怕。因此体现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当然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较为贴切。\n4.考查对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叙述有具体叙述,也有概括叙述。从划线的句子来看,显然,“乡邻之生(活)日蹙”是总括性的叙述,其余是具体叙述“日蹙”的内容。参考答案1、.(1)眼泪、泪水(2)困苦不堪(3)尽2、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来吗?3、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乡邻之生日蹙例题七(1997年广东中考试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答(1)暝:(2)于:(3)渔:(4)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划线的部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3.写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答:春:夏:秋:冬:4.第二自然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答;;;。答题指导:\n第1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这4个词语在文言文中是常见常用的。读了一定数量文言文的同学,解答这道题,并不难。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凡熟读了课本文言文基本课文的考生,就知道这是讲太守喝醉了,喝醉了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颜(脸)、头发、神情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理解后,写译文就不难了。第3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题干已经提示春夏秋冬,因此"风霜高洁"肯定是秋。"水落而石出"当然是冬。知道"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肯定也会找到"野芳发而幽香"是写春的句子。剩下的"佳木秀而繁阴"当然是写夏季的景色,也就不难找到了。第4题考查对课文整段内容的理解。读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句式是很整齐的:有四层意思,"……游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因此概括层意抓住关键语句也就不难了。参考答案1.(1)昏暗(2)在(3)捕鱼(4)下棋2.一个脸色苍白、满头白发的人,无精打采地坐在众人中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四、系列训练题精选一、(广东省2020年中考题)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n(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2)文中第二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参考答案:(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意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成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二、(湛江市2020年中考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分D(应为“只是”之意)\n2.2分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2分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三、(2020年常州市中考题)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四、(武汉市2020年中考试题)\n荀巨伯远看友人疚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  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苟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今死矣,子速去!      答: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参考答案:1.(3分)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3分)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3.(4分)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五、(宁波市2020年中考题)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n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 应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     2、C     3、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六、(2002年广东中考试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2、划线句子的“此“是指代。3、从文段内容看,华歆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n参考答案1、怎么能够因为情况危急就抛下他不管呢?2、贼追至3、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了,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七、(2002年佛山中考试题)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史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选出与“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先帝不以臣卑鄙C.事无大小,悉以咨之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则久已病矣(病:生病)B、丛尽吾齿(齿:牙齿)C、向吾不为斯役(向:从前)\nD、汪然出涕(涕:鼻涕)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悲哀地生活吗)B.乡邻之生蹙(邻居的生日很快到了)C.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鸡狗也不得安宁)D.竭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4、选出理解文段内容不正确的一项()A.全段答话的核心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B.蒋氏因为捕蛇而不用受到死亡的威胁。C.本段通过蒋氏的控诉,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蛇"。D.蒋氏捕蛇九死一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原因是"苛政猛于虎"。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本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述。分述中,先说过去六十年,后说现在。B.本段以“安敢毒耶”作结,使蒋氏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彩。C.画线句运用了对比写法,表现蒋氏对乡邻幸灾乐祸的心理。D.本段文字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蛇”。参考答案1、A2、C3、D4、B5、C八、(2002年湛江中考试题)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n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当其租入当:(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3)貌若甚戚者戚:(4)故为之说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若毒之乎B.太医以王命聚之与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D.又安敢毒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两句为现代汉语。译文:(1)(2)4、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答:(二)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臣来臣: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处6、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译文:7、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答\n参考答案1、(1)抵、抵作(2)继承(3)悲伤(4)写(这篇)说2、A3、(1)你会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2)假如过去我不当这个差,那早就困苦不堪了。4、今虽死乎,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5、D6、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7、(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九、(2002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理解填空-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n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藩:多濯:洗涤蔓:长蔓(牵牵连连)益:更加2、(1)对于菊花的喜爱,桃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1、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进口“人与环境”的关系。答案略。2、十、(2002年广东茂名中考试题)曹刿论战(节选)《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肉食者谋之(2)乃入见(3)何以战(4)虽不能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n(3)衣食所安(4)牺牲玉帛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关键条件是什么?文中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句子是。这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l)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参考答案1、(1)这件事(2)于是,就(3)凭;靠(4)即使2、(1)参与(2)粗鄙,鄙陋,目光短浅(3)养,养生,安生(4)指猪、牛羊等祭品。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4、(1)恩惠没有遍及众人,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2)(这是)尽了本质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十一、(2002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2、翻译下面的句子\n(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战则请从。3、中的句子填空(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参考答案1、(1)参与(2)通“遍”,遍及(2)可以凭借2、(1)小信用不能为人们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作战就让我跟从你一起。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抓住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和明白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取信于民这两点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十二、(2002年江苏徐州中考试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从民欲也B战则请从C择其善者而从之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去死肌,杀三虫B停数日,辞去C委而去之D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太守也。”4、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nA 沉醉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B 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D不在欣赏山林之乐,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参考答案1、B2、A3、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以文章记述这乐事的,就是太守。4、C十三、(广东省2001年中考试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曾子之妻之市之:②顾反为汝杀彘反:2.用现代汉语翻译“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3.曾子认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参考答案1、之:去、到反:通“返”返回2、当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好孩子的办法啊!1、要言而有信;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要身教重于言教十四、(广州市2001年中考试题)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n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广故数言欲之②尉果笞广③从民欲也2.翻译“为坛而盟,祭以尉首。”3.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故:故意笞:用竹板打欲:愿望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3、(1)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2)“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十五、(佛山市2001年中考试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B.寡助之至至:极点\n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参考答案1、B2、C3、D4、C5、B6、十六、(佛山市2001年中考试题)媍(fù)蝂(bǎn)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zh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据②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n注释:①媍蝂:一种黑色的小虫。②困据:疲累。1.解释加点的字。①为去其负去:②苟能行苟:2.用现代汉语翻译“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这个句子。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去:除去、拿掉、去掉苟:如果、假若、假如、倘使2、它的背极不光滑,因此东西堆在上面而不散落,终于绊倒了不能起来。3、说明了人不能贪得无厌。十七、(湛江市2001年中考试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出人之迂也迂:(2)达于汉阴汉阴:(3)虽我之死虽:(4)山之一毛毛: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虽我之死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n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把“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选文中,(1)最能反映移山劳动艰辛困苦的句子是哪一句?(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句子突出了说话人愚公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1)曲折、绕远(2)汉水南面(3)即使(4)草木2、D1、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4、(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十八、(茂名市2001年中考试题)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其西南诸峰()(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醉翁之意不在酒()(4)故自号曰醉翁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峰回路转(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选出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A.作者寄性山水,陶醉其间。B.琅琊景致独特,美不胜收。C.排遣胸中抑郁,娱情山水。D.能够与民同乐,由衷欣慰。\n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参考答案1、(1)他的、或滁州城的(2)在(3)的(4)所以2、(1)树木茂盛的样子(2)山势回环(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D4、(1)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十九、(肇庆市2001年中考试题)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数:(2)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文中既能直接表达陈胜吴广反抗意识又最能激起“徒属”反抗决心的一句是。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几件事,它们依次是、、诈称扶苏项燕等。(前两件事概括均不能超过5个字。)\n参考答案1、(1)数:屡次、多次(2)举:干出、取得2、(1)惹将尉恼怒,使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和群众。(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当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杀死两尉(杀两尉、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晓谕徒属)二十、(肇庆市2001年中考试题)阅读下列一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中的文字,完成1-2题。(6分)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注: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谥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①其弟伺间从容言之。②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2.在作者看来,要拒绝非钱财类的物品贿赂应该做到哪两点?参考答案1、(1)他的弟弟找了个机会不慌不忙地说了这件事。(2)听说这件事的人赞叹而又佩服,认为吕蒙正在品德上要胜出唐朝的李靖很大一截距离。2、(1)要“寡好”(要减少欲望)(2)要“不为物累”(不要让外物玷污自己的品行)。二十一、(梅州市2001年中考试题)(一)填空(4分)\n1.《狼》一文的作者是,清朝山东人,著有短篇小说集(2分)2.“日出而林霏开,云开而岩穴暝。”这是欧阳修在一文中所描写的的景色。(2分)(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损:(2)诸:(3)惠: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两个画线句:(1)。(2)。3.智叟在说话中使用了和的修辞方法,体现了他的性格。参考答案(一)1、蒲松龄《聊斋志异》2、《醉翁厅记》;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二)1、(1)削减(2)之于(3)通“慧”,聪明2、(1)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2)就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3、夸张、反问;尖酸刻薄二十二、(梅州市2001年中考试题)智子疑邻[1]宋[2]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n注:[1]智,聪明,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以……为聪明”。[2]宋,指宋国。1.用现代汉语翻译“暮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2.根据故事情节及寓言题目的提示,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3.富人虽已“大亡其财”,但此时若能赶快修好被雨毁坏的墙,仍不算晚,可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正如古人所云:“,。”参考答案1、傍晚果然大量财物被盗,这家人极力夸赞他的儿子聪明。2、看待事物,不能因关系的亲疏而采取不同的态度。3、“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亡羊补牢,犹未为迟”)4、二十三、(阳江市2001年中考试题)(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说明和哪个相通。答:“”同“”;“”同“”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旧制:(2)然则:3.文中对“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只作简略的描写?请用原文作答。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n对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牺牲:(2)狱: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7.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参考答案1、“具”通“俱”;“属”通“嘱”2、(1)旧时的规模(过去的规模、以前的规模)(2)“(既然)这样,那么”或“(既然)如此,那么”3、前人之述备矣4、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这件事。5、(1)指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猪、牛、羊)(2)案件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取信于民3、二十四、模拟题(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n[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困于心,衡于虑()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入则无法家拂士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5、本文的论点是。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答:①②参考答案1、(1)犯过失  (2)同“横”,梗塞、不顺2、略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承上启下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二)\n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阅读训练]1、“字平如砥”的“砥”的意思是,请再写出两个含有“砥”字的成语。①②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A.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B.每韵为一帖又为活板╮│╰╭│╯C.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D.3、总领本段文字的一个词语是。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出其中的三种。①说明方法:例句:②说明方法:例句:③说明方法:例句:5、本文依据制作活版的程序介绍活字印刷术,具体说,第一步是,第二步是排版,第三步是,第四步是。6、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印刷排版告别了铅字与火,在这一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获得了“当代毕升”美誉的科学家是。参考答案\n1、磨刀石 (成语略)2、D3、其法4、略5、刻字   印刷    拆版6、王选(三)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注音。①必高束焉,庋藏焉②姑俟异日观2、解释文中加点的双音词,并写出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①祖父:今义②无论:今义③夫人: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译: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译:4、这一文段的论点是,为证明这一论点,文章主要用了的论证方法。\n4、有人认为文中说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有些绝对化,如果让你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绝对化现象?答:。5、目前,许多人家中已拥了不少藏书,还有不少人家装上了电脑,可以在网上读书,那么,还有必要再去借别人的书读,并且真的如上文中所言“书非借不能读”吗?就此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参考答案1、略2、(1)古义:祖父和父亲   今义:(2)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3)古义:那人        今义:3、(1)“汗牛塞屋”同成语“汗牛充栋”意为:用牛运书,牛要累出汗来;用屋子放书,屋子会塞满。全句翻译为:藏书极多的是富贵人家。(2)不是那人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4、书非借不能读也。   对比论证5、略6、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