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9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第二步:细读题目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第三步:重读全文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为画线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二)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义提供了依据。故语法分析法主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又可称为词性推断法)。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语法分析法示例:(1)划分句子成分信义著于四海主语——“信用”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实在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谓语——“相信”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相信(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地点)垄上”——动词“到”语法分析法补充在判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律: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三)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其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结构分析法示例: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析: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析: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结构分析法演练: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圣明之君,治平之国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通五经,贯六艺通晓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马(四)联想推断法1、联想课内语句推断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成语联想示例:“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同成语“”中的“恪”,是“”之意。(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为”之意。(“符合)(五)邻字帮助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邻字帮助法示例: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其中“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的意思。(年幼)(六)古今比照法古今比照法是一种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的方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七)构字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如: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头、自--鼻、目--眼、尸--身体⋯⋯构字推断法示例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析: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八)通假推断法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准确对词语释义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说不定会柳暗花明。通假推断法示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虚词推断方法“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一、代入验证法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比较推断材料中句子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韦公之来既逾月(未知)何功之有哉(已知)B.有石焉,翳于奥草(未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已知)二、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①“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译为“她”。②“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译为“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③“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三、看对应位置: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①“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④“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四、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①“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②“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③“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④“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五、看语气表达: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推断。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③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六、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③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①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②语境是写那些有能力到达险远的地方却没有尽力去做的人,会受到别人的讥笑,所以可以推断“焉”作指示代词,代“险远的地方”,可译为“那里”。③“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④“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七、看句式特点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①“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定语后置,“石”是中心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④省略句,“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八﹑看前后内容: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区别虚词的用法。①空中而多窍。(《石钟山记》)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③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①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②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③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④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关系。【技巧补充】避虚就实一、前后同则同。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举例说明:请比较下列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A者①求者肩背相望②惟有饮者留其名在这一组试题当中,“者”的前面分别是“求”和“饮”,而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我们就可据此初步判定这两个虚词“者”的用法是相同的。如果你据些判定不放心,也可以再看看“者”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虚词“者”的后面是“肩背相望”和“留其名”这两个动词属性的短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①②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B于③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④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在这一组试题当中,虚词“于”的前面分别是“隐”和“追”,而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我们也可据此初步判定这两个虚词“于”的用法是相同的。同样,如果你据些判定不放心,也可以再看看“于”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虚词“于”的后面是“九里山”和“宇下”这两个名词属性的短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③④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二、前后异则异。如果在解题过程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了。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请考生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C于⑤若季子不礼于其嫂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一组试题当中,“于”的前面分别是动词“礼”和形容词“贤”,其词性不相同,而虚词“于”的后面是“其嫂”和“弟子”这两个名词属性的短语。据此,我们该如何判定其用法是否相同呢?此时,考生就要联想到⑥“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材上的句子,这一“于”是属于一词多义,在这里解释为“比”,而⑤“若季子不礼于其嫂”若解释为“比”就句意不通了。因此,可以确定⑤⑥两句中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不相同的。D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⑦以阿附魏忠贤论诚旦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在这一组试题当中,这一组虚词“以”的前面没有对应的词,据此,只有看“以”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虚词“以”的后面是动词“阿附”和名词属性短语“大中丞抚吴者”,其属性不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⑦⑧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不相同的。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用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遇到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时,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后才来判定,不能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它。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是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不能按上述方法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E以⑨竟绐以他事辞去⑩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在这一组试题当中,这一组虚词“以”的前面没有对应的词,据此,只有看“以”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虚词“以”的后面分别是“他事”和“小”。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来其属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是形容词,但实质上一致的,因为“小”词在这一句中活用了的,即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⑨⑩两个虚词的用法应是相同的。【课堂训练】1、判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兼词,“于之”,在这里③兼词,“于何”,在哪里④句末语气助词,不翻译⑤疑问代词,“怎么”⑥句末语气助词,“呢”⑦代词,“他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子之才忽魂悸以魄动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日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C.于是襄子大义之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D、子其自为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温馨提示】1、要多种方法、多种思路综合利用,力求最简便、最有效地选出答案。2、、此题型考查两方面内容,即用法和意义两方面。同学们需谨记用法相同意义有可能不相同,但用法不同意义必定不同。文言语句翻译1、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估处理,3、文言文翻译题的注意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虚词、固定结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4、翻译文言文的两个关注点:宏观上:联系语境,推断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微观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翻译口诀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练习】一、、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1、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3、儿衣在侧,尚啮,1、太祖(的)马鞍放在仓库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2、现在单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3、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8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率,年六十一。年后才逾月,齐丘党与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七》,有删改)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昪,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左右所谮谮:诬陷B.元宗怜之怜:可怜C.乃少瘳瘳:病愈D.每以直言忤物忤:触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机事多委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B.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臣具以表闻C.乃称疾纵酒,希复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虽其仇雠,不敢訾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因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善传于人。⑤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4分)(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3分)(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3分)9.B(怜:怜爱)10.C(C都是“于是,就”;A前者为兼词,“于之”的合音词;后者为句末语气词。B前者为目的连词“来”;后者为介词,用。D前者为假设关系连词“即使”;后者为转折关系连词“虽然”)11.D(①表现常梦锡自幼好学,擅长写文章;②通过写常梦锡被元宗抚慰勉励,间接表现其品格方正;⑤表现常梦锡虽诗歌清丽却不事张扬的性格)12.A(是元宗让常梦锡在宣政院专管机密)13.(1)常梦锡就苦口婆心规劝他改正,从不屈服,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规”“挠”“多”各1分,旬意通顺1分,共4分)(2)常梦锡一辈子都想铲除齐丘朋党,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亲眼看见(这一天)!(“去”“恨”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3)但是常梦锡去世以后,人们都赞许他是正人君子。(“既”“没”“许”各1分,共3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