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50 KB
  • 2022-08-25 发布

高考文言文—实词知识讲解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实词判定今年高考考什么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考纲中列举了120个实词,但高考命题并不局限于这120个实词。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2.以考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3.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在句子翻译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满分必备攻略例题分析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宏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宏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尝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取材于《晋书•袁宏传》)\n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尓与左右微服泛江率尔:率性、洒脱地B.引宏参其军事引:指引C.君赋云何相忽相:代指“家君”D.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要:抓住要领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声既清会,辞又藻拔声音既清越有节奏,词句又极富文采B.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既然没来得及向您禀告,也就不敢把他的名字写出来了C.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当时贤士们都会集在此,谢安想用士卒胁迫的办法考验他D.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就应当宣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黎民百姓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袁宏吟诵表现他个人志趣抱负的咏史诗时,被微服出游的谢尚听到而得到赏识,从此声明日渐显扬。B.袁宏因不听伏滔的劝谏而与他产生矛盾,辩论时又从不曲意奉承桓温,因此始终得不到荣升。C.袁宏不愧为一时文宗,他才华出众,著述颇丰,所著的《东征赋》《北征赋》在当时很有影响。D.这篇史传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即使是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也塑造得生动可感、各具特色。11.文中桓温和胡奴提到的“家君”与“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意思相同,它是古代的一种称谓,是说话人在外人面前提及______时的尊称。(1分)4.为什么袁宏能让桓温由“甚忿”转变为“泫然而止”?请概括回答。(4分)答案1.B2.C3.B(每小题3分)4.自己的父亲(1分)\n5.答案要点:①平息愤怒: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②消除怀疑: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辞;③触发情感: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实词词义判定方法1.词性推断法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再如“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用”对应,均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都是“腰中戴着”的意思。高考北京卷第7题中的“若”:“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如前为寿”句中的“若”却又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现代汉语单句成分:主语(名词、代词)+状语(副词、介宾短语)+谓语(动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名词、代词)+宾语(名词、代词)练习: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形容词,为“真实”之意。③信义著于四海(《赤壁之战》)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解释句子中的“信”。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b楚王贪而信张仪。\n“信”为谓语,带宾语,应是“相信”的意思。c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为主语,肯定是名词,可推为“信用”的意思。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2.结构推断法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高考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应词语“迁”来诠解。“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可推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更加B.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取:择取D.客有任目而恶镜者任:放纵【解析】A项,“逾远”和“弥存”是对称结构,“逾”是越过(经历)的意思,“逾远”就是经历久远的年代,“弥存”就应该理解为“长久存在”的意思,“弥”是长久的意思。把“弥”理解为“更加”错误,可能是错把“逾”当作“愈”来理解而致错。B项,“周穷振乏”是“家无余财”的原因。“周穷”与“振乏”是对称结构,意思相同(近)。“周穷”即周济穷人,由此可知,“振乏”为救济穷人。振,通“赈”,救济。理解为“振作”错误。D项,“任目”和“恶镜”是对称结构,“恶镜”就是讨厌镜子,可以推测,“任”和“恶”是反义词,把“任”解释为“放纵”错,应该是“相信、信任”的意思。【答案】CA同义对应例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宇内、四海、八荒——天下例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察——考察推举\n例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亡练习: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2.通五经,贯六艺通晓3.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时4.流血漂橹,追亡逐北。败逃的人5.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B反义对应例1.前倨后恭恭:恭敬→倨:不敬、傲慢例2.党同伐异伐:攻击→党:袒护例3.革故鼎新革:除去→鼎:建立练习1.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谷:。活着2.季布:“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的人)之有以窥陛下也。”誉:;毁:。赞美/诋毁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佞:;为:。巧言奉承/听3.联想推断法(旧知识帮助)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高考全国卷:“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由此可以推断出答案。【例】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D.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解析】C项“鄙”是个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含义是“见识浅陋”,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此处结合上下文,“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曰”,可知“鄙”解释为“\n品德低下”有误,理解为“见识浅陋”才对。A项“益”作副词,除了有“更加”之义外,也有“渐渐”义,如柳宗元的《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B项“度”在句中的含义是“估量、估计”。如《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答案】C4、借助成语推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文词义。高考上海卷19题“管仲正衿再拜曰”中的“正”,借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推求词义为“整理好”,因为“襟”“衿”相类似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相如因持璧却立。望而却步,(后退)2.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倒下,后退)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索求”之意)5.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严惩不贷(饶恕)6.“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5、借逻辑推求词义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存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如“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这句话中的“知”字的理解有难度。从句子内容看,“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n表明康保裔从代州到深州再到凉州的三个为官过程,而代州为第一站。可见“知”绝不是“知道”之意,应为“管理”“担任”之意。高考辽宁卷11题中“轨遂投城遁走”中的“投”,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诚”,显然与原句不符。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小练:解释加点字意思。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欺骗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褒义,顽皮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深”有“深厚”之意,但联系下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将军”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贬义,应释为“刻毒”。4.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答案】B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观察形声字的形旁成了我们判断词义的重要手段。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田地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组:绳索4.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和氏璧》刖:砍5.“傥窀穸zhunxi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A.墓穴B.棺材C.财物D.山洞分析: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就可排除BC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A项正确。\n7、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通畅,符合事理者即为正确答案。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的即为正确答案。高考天津卷“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及:达到。”“及”的常见义项有:①赶上,追上;②到,至;③趁着;④如,比得上;⑤和,与。“一日一夜与虏相及”译为现代汉语就是“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追上了敌人”。所以把“及”译为“达到”是错误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情况下,又要懂得运用一些方法,以解决疑难。这其中,不脱离语境是原则。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必须结合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结合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静心思考,反复验证。如此,才能确保你对词义的推断准确无误。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释法显,平阳武阳注人也。显有三兄,并夭亡。其父恐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洁,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等发自长安,西渡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后至中天竺。显留三年,学梵书梵语,躬自书写。于是显持经像去天竺,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侣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既而附商人大舶还东。舶有二百许人,值大暴风,舶坏水入。众皆惶怖,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商人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大风昼夜十三日,吹舶至岛下,治舶竟前。时阴雨晦冥,不知何之\n,唯任风而已。若值伏石及贼,万无一全。行九十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余,复随他商侣东趣广州。举帆月余日,中夜忽遇大风,举舶震惧。众共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欲推弃之。所随商侣厉声呵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众相视失色,乃止。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小舶入浦寻村,遇猎者二人,显问:“此何地耶?”猎人曰:“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二。众咸恸惜。其所闻见风俗,别有传记。(选自《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有改动)注:今山西临汾一带,一说山西襄垣。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慨经律舛阙舛:错误。B.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其:恐怕(表推测)。C.躬自书写躬:躬身。D.不知何之之:往。2.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法显随遇而安,置生死于度外,从容走过艰难险阻。B.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把经卷和佛像)托付给商客,(由他们)送到师子国。C.大风昼夜十三日,吹舶至岛下,治舶竟前。大风刮了13个昼夜,把船吹到一个岛上,船修好后又继续前行。D.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我到了汉地,(把你们抛弃僧人的事)上告帝王,他一定会惩罚你们。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法显不畏艰辛,奋力西行,目的是探求佛法、求取真经。B.法显西行,最艰险之地有两处:一为沙河,一为葱岭。C.法显归途遇险,险些被抛入海中,他痛斥商人,方得幸免。D.法显归国时计划从广州登岸,结果却漂泊到青州一带。4.文中法显曾两次流泪,请简述其流泪的地点及原因。(6分)\n答案:题号123答案CBC4.[参考答案]第一次流泪在小雪山,因一路历经千难万险,同伴突然去世,孤身一人,前路漫漫,因此“号泣”。第二次流泪在师子国,因看到来自故土的白团扇,触动乡愁,因此“凄然下泪”。[评分标准:本题6分。地点1分,原因2分]5.根据下上文语境,推断加点词语的意思。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④?”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尝:——②达者七十二人达:——③经传无文文:——④博士无以对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①据何文,以知之?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答案】1.①曾经②显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译文】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动筒说:“\n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成年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未成年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博士无话可说。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译文】公子听说赵国有个名叫毛公的处士隐藏在赌徒当中,有个叫薛公的隐藏在卖酒的人家。公子想见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却躲藏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俩躲藏的地方,就私下里前往和这两个人交往,相处得很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便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才,现在我听说他竟和赌徒、卖酒的胡乱交往,公子不过是个行为随意的人罢了。”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便辞别了平原君的夫人,准备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明,所以背弃了魏王来援救赵国,以满足平原君的心愿。看来平原君交往朋友,只是气魄很大(装门面)的举动罢了,不是真正地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就经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来到了赵国,唯恐见不到他们。以我这样的人和他们交往,尚且担心他们不愿理我,现在平原君却认为和他们交往是羞耻的。像平原君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啊!”于是整理行李,准备离开赵国。夫人又把(公子的这番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便摘去帽子前去谢罪,坚决挽留公子,天下的贤士也都纷纷来到公子的门下。公子门下的宾客大大超过了平原君。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在赵国,日夜向东出兵攻打魏国。魏国为此事十分担心,于是派使者去请公子回国。公子害怕魏王还生他的气,就告诫门下的宾客说:“有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的,处以死罪。”宾客都是(跟随公子)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人敢去劝公子回国的。毛公、薛公二人前去会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受到赵国的尊重,闻名于各诸侯国,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公子却不体谅,如果秦国攻破了大梁,平毁先王的宗庙,公子将以什么样的面目立足于天下呢?”话还没有讲完,公子的脸色立刻变了颜色,吩咐管车的人赶快驾起马车回去救魏。魏王见到公子,两人相对哭泣,(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交给公子,公子便作了统帅。公子率领五国军队在河外地区击败了秦军,秦军不敢出兵。\n(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两人游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脸色、面貌(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B.公子乃谢夫人去()C.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D.魏王患之()【答案】1.C.A项跟随这(两个人)。B项无知妄为的人。D项面子、颜面。2.A.秘密地B.告别c。满足、符合D.忧虑、担心学案贴吧这里可以保存您突发的灵感,在第一时间记录您的课堂收获!这里可以让您把头脑中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朋友们,想贴就贴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