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5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7-文言文复习一、通假字1、七年级七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七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止有剩骨“止”通“只”(《狼》)2、八年级八上: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八下: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3、九年级九上: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n-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九下: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二、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n-7-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4)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中“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使……劳”、“使……饿”。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三、常见文言虚词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5、语气副词,在句中表示推测、估计,译为“或许”、“大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n-7-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可译为“并且”,或不译。例: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离骚》)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结果,有“因而”的意思。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3、通假: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于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与”、“和”、“又”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2、表示承接,相当于“才”、“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4、表示修饰,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6、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例: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n-7-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n-7-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感动(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句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也……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n-7-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