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夕日欲颓()②但少闲人()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B.实是欲界之仙都解衣欲睡C.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D.相与步于中庭至于夏水襄陵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填空。(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的语句中。(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4)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5、乙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峡》与《答谢中书书》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沿溯阻绝()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隐天蔽日夕日欲颓B.其间千二百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D.回清倒影清流见底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5.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6.两文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给“水”,请问:两文中的“水”分别有哪些特点?7、写水的清澈,甲文用“,”,乙文用“”。《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的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及下船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挐一小舟3、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上影子盖竹柏影也B、与余舟一芥念无与为乐者 C、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D、更有痴似相公者念无与为乐者4、翻译下面的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这两则短文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两则短文都写得情景交融,毫无雕琢之感,苏文以“积水空明”,写出了,以“”写出了月光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张文以“_______”直写雪色之白和雪世界的广袤,“痕”“点”“芥”“粒”用词精妙,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复杂而微妙,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月下漫步的悠然,都体现在文中的一个“________”上。张岱作为明朝的遗民,心绪颇为苍凉,他寄情于上水,透过《湖心亭看雪》,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孤独与天地自然的融洽沟通,这可以用文中的一个“_________”字来概括。7、《记承天寺夜游》运用表现月色之,《湖心亭看雪》运用表现雪色之。《爱莲说》和《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的词。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亭亭净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⑤不蔓不枝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不染D、牡丹之爱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