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45页

  • 387.51 KB
  • 2022-08-25 发布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推导记忆\n【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0、异读字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1、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2、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3、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5、词类活用名、动、形相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4、偏义复词\n文言实词0、异读字1、通假字2、偏义复词4、古今异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名、动、形相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5、词类活用【知识网络】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3、一词多义\n积累和推断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n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借”作何解?“偃仰啸歌”是否教材中所说的“悠然自得”、“豪放自若”呢?2、“无乃尔是过也”中的“过”怎么解释?推断:借书,借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所以,“借”应当理解为“积”,是“堆叠”的意思。“偃仰啸歌”是描写他非常投入地读书的情景,“偃仰”,当是头之低垂高昂;“啸歌”,应为“放声吟读”。“无乃尔是过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过”是谓语。“尔”是宾语。根据上文的意思,“过”应理解为“责备、批评”。\n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1、本义引申法2、语境分析法3、联想推断法4、字形猜想法5、结构互训法6、语法定性法\n一、本义推测引申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们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抓住了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相关的一些引申义就可以由它推想而知;掌握了本义,就可以以简驭繁,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n牢:牛圈⑴泛指养牲畜的圈栏⑵祭祀用的猪牛羊⑶关押犯人的监狱⑷坚固牢固亡羊补牢太牢、少牢引申\n封:推土植树为界。疆界、田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也叫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把土地赐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把封号、官爵赐人: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封公子为信陵君。疆界限制了范围限制、局限、查封: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固步自封\n【毕】本义:捕鸟用的网引申义:⑴用网来捕捉:鸳鸯于飞,毕之网之⑵结束、完成:六王毕,四海一毕业⑶全部: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n小结:本义本义牵着引义记住本义“一本万利”我们要重视本义的分析,分析本义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练习】试分析“引”、“集”的本义和引申义。\n⑴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曹军不利,引次江北⑶伸长狼奄至,引首顾曰⑷导引、率领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引吭高歌引开弓也⑵退\n安【安】会意字。(女居室中为安)本义:安定、平静。成语:心安理得引申义:⑴安稳、安固:风雨不动安如山。引申义:⑵安放:先安笔砚对溪山(陆游)引申义:⑶疑问代词哪。(可能是男子问女子“你的居室在哪里?”这一常用语的引申)\n集群鸟停在树上(本义)诗文集子聚集天下云集响应沙鸥翔集鲒琦亭集\n二、语境推敲法⑴紧扣主旨细推敲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B《石钟山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给缝衣服的任务呢”?“言”应该怎么理解呢?\n【推敲】:A//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B//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n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篡改赞同\n⑵紧扣人物细分析“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对“同命”有的书翻译为“与刘邦同命运”、有的解释为“与项羽拼命”,哪种解释好呢?【分析】两种说法虽然都说的通,但我们联系樊哙粗中有细的性格和他进帐后的言行,可见他“请入”的目的首先考虑的还不是“与项羽拼命”而是要救刘邦。当然救不了就要“与项羽拼命了”。这样,解释为“与刘邦同生死”就能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比解释为“与项羽拼命”更为确切。\n⑶联系语境(上下文)巧推断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B“将兵”:将领和士兵(2002高考题)“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领”讲。B项对还是错?【推断】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n三、联想推断法: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怀敌附远(附:归附)《论积贮疏》C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n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年11题)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答案:C\n【要点提醒】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果很好。如: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对“炎炎”这个词,这次很多同学翻译错了。如果我们联想到了“趋炎附势”这个成语,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个成语大家是比较熟悉的,“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是权势很大。\n【要点提醒】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n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高考题)“讽”理解为“劝告”,对不对?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讽谏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n四、利用字形推测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如:【爱】【采】【妥】\n“爪”旁用“爪”旁的字大都与手有关,并由此可探寻到本义。如爱、采、妥、受······【爱】会意字。象双手捧着一颗心。另说,喜爱就用手抚摸。两说都通。本义:喜爱【采】本义:采摘。引申为搜集:采风,又引申为采取【妥】本义:安稳。表示女子追求到手,心里就安稳了。引申为稳妥、妥当、妥帖等\n“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本义是人走近食盒。此处为“靠近、接近”“言未既”“既”,人吃完了饭离开食盒。此处引申为“完、尽”“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为形声字,从“走”,“告”声,意为“到、去”。“造”的其他义项“制造、成就”与文意不符。\n“页”部“页”部的字多与人头(或人头动作)有关:【顶】--摩顶放踵:顶,头顶。磨伤头顶直至脚跟,形容极度损伤自己,不辞劳苦。【颐】--颐指气使:颐,下巴。颐指气使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作出示意来指使别人。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顾】--回头看【题】--额头,引申为题目、标题。\n五、对称结构互解法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n【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求全责备】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忠不必以,贤不必用】用,任用。由“用”推断“以”的意义也应该是任用之义。\n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怎样理解“圣君治国”这个词?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吗?【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n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你怎样理解“劳苦倦极”?【推断】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劳苦倦极”和“疾痛惨怛”是相对的一组词。“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劳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极端的情况。“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n六、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句子的结构成分是基本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例1(2000年)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显然不当。\n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n☺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n☺2001年全国题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答案:B语法结构有何特点?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将领到来”\n☺2003年全国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廷”用在动词“折”前面,什么用法?“面”用在动词“从”前面,什么用法?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n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也可以不断总结,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如果我们能把积累和推断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了进入“文言王国”的一双有力的翅膀,我们就会飞到一个新的天地,飞到一个新的高度!\n思考题:下面介绍几个词的本义,请推想一下它们的引申义。1、【比】(甲骨文象两人并肩挨着的样子)会意字。本义:并列、挨着。(比肩接踵)2、【从】会意字。象两人相随行走在道路。本义:跟从。3、【负】:《说文》恃也。会意。象一个人背着钱的样子。本义:背着(负荆请罪)4、【因】本义:凭借(成语:因人成事因势利导)5、【涉】本义:涉水过河\n【从】会意字。象两人相随行走在道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子路从而后”(《论语》)“吾从而师之”(《师说》)引申义:⑴听从、服从。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言听计从、从善如流。⑵次要的。从犯⑶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g)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n【因】本义:凭借成语:因人成事因势利导⑴引申为沿袭陈陈相因⑵引申为原因、缘故【涉】本义:涉水过河⑴引申为“进入”“经历”:涉世未深⑵引申为“阅览”:涉猎群书⑶引申为“牵连”“关联”:涉嫌涉外\n【负】:《说文》恃也。会意。象一个人背着钱的样子。本义:背着(负荆请罪)⑵引申为违背、辜负:望恩负义⑶又引申为失败:胜负未分⑴引申为有所依靠、仗恃:负隅顽抗\n[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夺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以义行称()②遗布一端()③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n[点拨解疑]本题以主观题型考查对实词含义的把握。这里考查的都是它们在课文中出现过的义项。“联系课本联想推断”效果应很好。“称”字在《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中作“称道”解,这里虽略有变化,自表被动,但这种用法十分常见,如“以勇气闻于诸侯”考生应该能理解。“遗”字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等皆是。“涂”字作为“途”的通假字,音同形近,极易辨识。所以,只要疏通了短文,准确解释这几个实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参考答案:①被称道(著称)②赠送③通“途”,道路。\n“爪”旁用“爪”旁的字都与手有关,并由此可探寻到本义。如爱、采、妥、受······【爱】会意字。象双手捧着一颗心。另说,喜爱就用手抚摸。两说都通。本义:喜爱【采】本义:采摘。引申为搜集:采风,又引申为采取【妥】本义:安稳。表示女子追求到手,心里就安稳了。引申为稳妥、妥当、妥帖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