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fAAA文言文特殊句式 25页

  • 188.50 KB
  • 2022-08-25 发布

fmfAAA文言文特殊句式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n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n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非我也,兵也\n(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语境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具体有四类。比如:\n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根据语意)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n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n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n(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n(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语意上的被动)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n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n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n(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n(二)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于+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n(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取之(以)百金封之以膏腴之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持之以恒\n(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n(四)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n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3、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在?”应理解为“在安?”,意为“在哪里?”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n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你是问唯才是举惟命是从唯利是图\n习题训练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n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组是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B、大王来何操?沛公军霸上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D、毋从俱死也欲呼张良与俱去B\n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籍何以至此?C\n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A、是寡人之过也B、燕王拜送于庭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夫晋,何厌之有C\n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王问“何以知之?”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古之人不余欺也A\n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郑穆公使(人)视客馆。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7、率师以来,唯敌是求。8、而君幸于赵王。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善哉,祁黄羊之论也。A\n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定语后置(二)宾语前置(三)状语后置四、倒装句(四)主谓倒装总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