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劳苦而功高如此◇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扣舷而歌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并列关系前后平等,不分主次,有的位置可互换;◆承接关系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有先有后;◆递进关系表示后者在意义上比前者更进了一层,不能互换;◆修饰关系连接的前项是修饰语,后项是中心语,一般是状中关系。◆转折关系前后有比较意味,一般强调后者。乎:◇儿寒乎?欲食乎?◇而又何羡乎?◇诲汝知之乎?◆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其孰能讥之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吗”等。◇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儿之成,则可待乎!◇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祈请、赞美)语气,可译为“啊”“呀”“吧”。◇以吾一日长乎尔。◇相与枕藉乎舟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在句中有不同的翻译,如“对”“比”“在”“向”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游于是乎始。◆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其:◇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君知其难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个、些)”“那(个、些、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12\n◇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最好”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或(也)许”“大概”“可能”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祈使、命令(希望)语气,可译为“可”“一定”等。◇其孰能讥之乎?◇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抑或”“是……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助词,用在形容词(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可不译。◇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助词,在句中起强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何其】:多么。◇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或许,表测度语气。以:◇樊哙侧其盾以撞。◇余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承接关系,前一行为往往是后一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于是乘其厉声以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因果关系,常用于表原因或结果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才”“得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之长者也◆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皆以美于徐公。◇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宫之奇以其族行。◇乃令从者毋以兵。◆动词。根据宾语不同有不同翻译,如“以(认)为”“用”“率领”等。◇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12\n◆名词。可译为“缘由”“原因”。◇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通“已”。可译为“已经”;“停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助词,后面常跟时间词、方位词或“来”“往”等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为】:“认为”;“把……当(看)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以是】: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所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有以】【无以】:“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因:◇蒙故业,因遗策。◇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王者必因前王之礼。◆动词,可译为“沿袭”“继续”;“叠加”“增添”等。◇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名词,可译为“原因”“缘由”“机缘”。◇相如因持璧却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连词,引出结果,可译为“因此”。◇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介词,表凭借,可译为“依靠”“凭借”。◇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介词,表依据,可译为“依照”“根据”。◇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表通过某种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表时机,可译为“趁机(着)”“乘机”。且:◇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12\n◇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河水清且涟猗。◆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等。◇三军既惑且疑。◇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且驰且射。【(且)既……且……】:并列关系,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存在两种状态,可译为“又……又……”“一边……一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且尔言过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等。◇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却”等。◇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等。◇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可译为“暂且”“姑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彼且奚适也?◇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副词。可译为“将”“将要”等。◇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副词。可译为“将(接)近”“几乎”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且夫】:由连词加语气词构成,用于句首。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等。于:◇乃设九宾于廷。◇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月出于东山之上。◇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等,可译为“在(……中∕上)”“从”“到”“与、跟、同”“向”“对(于)”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良曰:“长于臣。”12\n◇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师不必贤于弟子。◇霜叶红于二月花。◆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游于是乎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这时”等。◇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于是王召见,问相如曰……【于是】: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用法相同。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者”“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而又何羡乎?◇阁中帝子今何在?◆疑问代词,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译时要后置。◇问君西游何时还?◇然则何时而乐耶?◆疑问代词,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徐公何能及君也?◇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疑问副词,用于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入门两眼何悲凉!稚子低眉老妻哭。◆疑问副词,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何如】:“如何”,怎么样;比……怎么样。【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可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拿什么”。◇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12\n◇人之于是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何者】:为什么。用于设问,先设问,后陈其事。哪一个。◇居无何,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齐围。【无何】:不久,没多久。◇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何乃】:何能,怎么能;连词,何况;何故,为何。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故哂之。◇霓为衣兮风为马。◇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宋君夺民时以为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道不同不相为谋。◆动词。根据宾语的不同可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如“做”“变(成)为”“治(理)”“作为、当做”“认(以)为”“是(判断词)”“凝结”“修筑(建)”“叫作、称为”“创作、写”“参与”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由于”“因为”。◇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对、向、跟、同”。◇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呕哑嘲哳难为听。◇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强调后面的动词或名词,可不译。◇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今故告之,反怒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可译为“呢”等。乃:◇朕心朕德,惟乃知。◇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2\n◇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常作定语和主语,不能作宾语。◇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表承接(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这)才”等◇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表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自古有战,非乃今也。◆副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副词。表示肯定,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乎(与、欤)】: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可译为“恐怕……吧”。◇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乃尔】:这样,如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乃今】:现在,这才。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吾儿,久不见若影。◆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样、个)”“(如)此”等。◇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动词。可译为“像”“如”“好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曾不若孀妻弱子。◇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动词。可译为“及”“比得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天若有情天亦老。◆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时有军役若水旱。◇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其亡夫若妻者。12\n◆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病未若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固无恒心。◆连词。表示他转或提起。可译为“至(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属,类,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出下文的论述,可译为“至于说到……”“要说那”“像那”等◇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孰若】:犹何如,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语气。所:◇某所,而母立于兹。◇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名词。处所,地方。◇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量词。套、处、座。多用来计算建筑物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不如须臾之所学◇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以旌其所为◆代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可译为“……的人(事、物、地、时、原因等)”。◇父去里所,复还。◇彗星处于天市,长二尺所。◇今庆已死十年所。◆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许”。◇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之)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缘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或依据,可译为“……的方法”“是用来……的(人、东西、方法、条件等)”。◇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巡船所物色【为……所……】:表被动,可译为“被……”。◇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所谓】:所说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所在】:到处、处处;所在之处、处所、地方。焉:◇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而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12\n◇犹且从师而问焉◇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们)”“我、自己”等。◇割鸡焉用牛刀?◇则将焉用彼相矣?◇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起强调作用,可译为“了”“啊”“呢”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置杯焉则胶◆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彼)”“于何”,可译为“在……上”“在哪(这、那)里”。也:◇谁得而族灭也?◇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齐谐》者,志怪者也。◇南冥者,天池也。◇董狐,古之良史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译为“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可不译。◇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吾其还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解释或推测、祈使语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2\n◆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出下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其)……之谓也(乎)】:可译为“说的就是……啊”。与:◇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名词。可译为“党与”“同盟者”“盟国”等。◇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吾与点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吾生平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骞叔之子与师。◆动词。根据宾语不同可翻译为“给予”“亲附”“结交”“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秦伯说,与郑人盟。◇相如闻,不肯与会。◇臣请入,与之同命。◆介词,表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故余与同舍诸君子。◆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无乃尔是过与?◇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孰与】【与……孰】:表示比较和选择,两者比较,询问哪个更甚。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更……”。◇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两者比较,倾向肯定后一种。可译为“与其……哪如(比得上)……”。则:◇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名词,可译为“准则”“法则”。◇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动词,可译为“效法”“学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庄则入为寿。◆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便”。◇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连词,表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2\n◇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连词,表让步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此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非死则徙尔。◇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连词,表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论语》十则。◆名词,指分项或自然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者:◇秦至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分句后,指人、物、事、时、地;可译为“……的(种)(人、事物、东西、地方)”。◇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代词,用于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几样东西。◇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代词,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或“……的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表停顿),不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助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求人可使报秦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助词,用在句中表提顿,不译。12\n◇言之,貌若甚戚者。◆助词,常与“若、似、如”连用,可译为“……的样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助词,用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可译为“到……去”。◇先妣抚之甚厚。◇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人称代词,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有时灵活用作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之二虫又何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均之二策◆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些)”“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与之间,相当于“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我之谓也。◇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苟以天下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持一象笏至。◇填然鼓之。◇烛之武退秦师。◆助词,用在时间词、副词、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或用在三个字(多为人名)之间,凑足音节,只起调解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