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小短文 76页

  • 482.50 KB
  • 2022-08-25 发布

文言文虚词小短文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n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n而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③项王按剑而跽曰……⑵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1.作连词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惑而不从师⑴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⑶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n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蟹六跪而二螯。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⑷表示并列关系。“又”、“和”或不译。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⑸表示承接关系。“就”或不译。\n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2.作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n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俄而百千人大呼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索引\n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3)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4)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三思而(6)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7)所谓小女子而已,乃巾帼英杰而(8)。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n1.疑问代词①大王来何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⑴作宾语,什么,哪里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何★★★★\n2.副词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固定结构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何以战?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⑴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怎样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何以】拿什么、凭什么【无何】不久,没多久。索引\n“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n1.作代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⑵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n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⑷指示代词,其中(的)。\n2.作副词。①吾其还也.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⑴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⑵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其孰能讥之乎?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n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4.作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3.作连词索引\n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lì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n1.作介词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以★★★★★\n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n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以促织富。③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仆以口语遭此横祸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⑸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n2.作连词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②作《师说》以贻之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n①樊哙侧其盾以撞。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n①以啮人,无御之者。②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①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②戎众以无义。(《公羊传》)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⑹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⑺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n4.固定结构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索引\n“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冤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必用,忠不必以(15)”之叹。(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另说表修饰(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n1.助词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⑴表疑问语气。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乎★★★\n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①危乎高哉!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n2.用作介词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索引\n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n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⑶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乃★★★★\n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作代词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家祭无忘告乃翁。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⑴你,你的。⑵他们的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n(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n1.作连词。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⑴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⑵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尚且,况且,还。\n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⑷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⑶转折关系,然而,但是2.作副词①不出,火且尽。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③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将,将要,将近。暂且,姑且。\n3.固定结构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索引\n(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n1.作代词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作副词①关山度若飞。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③若望仆不相师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若★★★☆\n3.作连词①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4.作助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n5.固定结构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索引\n(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风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等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n所★★☆1.作助词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杳不知其所之也。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⑴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是吾剑之所从坠。(所顺着掉下去的地方)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n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⑶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2.固定结构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n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所谓】所说的。【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索引\n(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n1.副词(表判断,译为“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2.作介词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⑴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⑵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为★★★\n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①公为我献之。②为君翻作《琵琶行》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n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作语气助词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⑹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索引\n(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n1.作兼词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③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作代词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⑴作第三人称,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焉★★★★★\n①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会往哪儿去呢?⑵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3.作副词①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n4.作助词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①或师焉,或否焉……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⑴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⑵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⑶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索引\n(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n1.句末语气词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④谁得而族灭也?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感叹表疑问或反诘表祈使、命令也 ★★索引\n1.作介词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②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⑴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⑶表原因。因为,由于。因★★★\n2.作连词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⑴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⑵表示承接上文,后面说的是情况导致的结果。可译为:于是、就、便、因而。索引\n(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n1.作介词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④而耻学于师。⑤燕王欲结于君。《廉颇》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⑴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⑵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于★★★★\n①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进学解》)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①良曰:“长于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⑶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⑷表示被动。译为:被。⑸表示比较。译为“比”;\n2.固定结构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③于是余有叹焉。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⑴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⑵作介宾短语,放在句首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在这时。《口技》)在这职业上。因此从此索引\n(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n1.作介词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⑴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⑵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给,替,为。⑶引进比较的对象。和,跟,和……比较。与★★★\n2.作连词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①与人刃我,宁自刃。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③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⑴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⑵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毋宁、岂若)”句式,表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3.作语气助词,通“欤”。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索引\n(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n1.作连词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②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⑴表承接。用于复句中表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于是”等。⑵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等。则 ★★★★★\n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⑶表示两相对照的关系,常以“则…则…”格式出现,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④巧则巧矣,未尽善也。(《马钧传》)⑷表示转折关系。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反而”“却”;用于前一分句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时,译为“虽然”“倒是”。\n2.作副词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心之官则思。(《孟子》)③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用在句中起强调或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便是”、“原来是”。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至则曰:天子以生民付公理。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后面的动作在某种情况下发生,可译为“就”、“便”。索引\n(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n1.作助词①死者长已矣。《石壕》②卜者知其意。《陈涉》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者★★☆\n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石之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⑵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⑶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n2.作语气助词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③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⑴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①客何为者?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⑵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的”或不译。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⑶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译为“的”或不译。索引\n(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n1.作代词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列传》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之★★★★\n2.作助词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交戟之士欲止不内。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⑵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⑶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n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持一象笏至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索引\n(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n文言虚词简介一、代词常见的代词:之、其、何、若。二、介词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n文言虚词简介三、连词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n文言虚词简介四、副词常见的副词:其、乃、且。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五、助词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词等。索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