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 8页

  • 45.50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课外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课外阅读(一)孔子马逸孔子行道而息①,马逸②,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③。子贡请往说之④,毕辞⑤,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⑥,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⑦,独如向之人⑧!”解马而与之。――节选自吕不韦⑨《吕氏春秋沸⑿欣婪必己》⑩注释: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②逸:狂奔。③野人:种田人。④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擅长辞令。说:劝说,说服。⑤毕辞:话都说完了。毕:尽。辞:言辞。⑥鄙人:指边远地区的人。⑦辩:明白。⑧独:岂,哪里。向:刚才。⑨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⑩《吕氏春秋》:吕不韦掌权时组织门客编纂,计26卷,内有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欣赏评点: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年龄、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那只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会,让他去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交流,他一定会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一番,道理讲透,好话说尽,马也没要回来,而那个粗俗的人只说一句话,马就要回来了,可见对话也讲究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n练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孔子行道而息。(实行)B.野人取其马。(取得)C.请往说之。(请求)D.子贡请往说之。(请求)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几句的是()A.食人之稼。B.请往说之。C.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D.独如向之人!3.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人取其马。------------------农民把马牵去了。B.子贡请往说之。---------------子贡请求去说说那个把马牵走的农民。C.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D.解马而与之。------------------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二)曲突徙薪客有过主人者⑴,见其灶直突⑵,旁有积薪⑶,客谓主人:“更为曲突⑷,远徙其薪⑸,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⑹,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⑺。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⑻,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⑼。  ――节选自班固⑽《汉书·霍光传》⑾注释:⑴过:拜访,探望。⑵突:烟囱。⑶薪:柴草。⑷更:改。⑸徙(xǐ):搬走。⑹灼:烧炙。烂:烧伤。行(háng):座次。⑺录:采,取,这里有邀请的意思。⑻向使:向:原先。使:假使。⑼寤(wù):醒悟,明白。⑽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事。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⑾《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共100篇,记载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纪传体名著。它是班固一家父子兄妹等多人共同完成的,主要作者是班固。欣赏评点:西汉的大司马霍光的小女儿成君是汉宣帝的皇后。霍氏家族总揽国家大权,显贵已极。徐福上奏章给汉宣帝,希望皇上及时加以抑制,不要使他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遭致灭亡。一连上了三次奏章,皇帝都置若罔闻。霍光死后3年,霍氏家族因为谋反而被汉宣帝杀尽。揭发霍氏的人都受到了封赏,而徐福却没有得到好处。有个大臣为徐福鸣不平,上书给汉宣帝,讲了“曲突徙薪”的故事。徐福多次上书指出霍氏阴谋叛乱,其意见如能实行,国家既不致以土地来分封功臣和赏赐爵禄,大臣也不致因叛乱而被诛杀灭族。于是宣帝下令赏赐徐福。后来用“曲突徙薪”比喻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患)须做好防备工作,防患于未然比灾难发生后救灾更重要。\n练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见其灶直突。(代词,他家的)B.旁有积薪。(动词,累积)C.更为曲突。(动词,是)D.俄而果失火。(连词,如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不者且有火患。()B.邻里共救之。()C.于是杀牛置酒。()D.余各以功次坐。()3.翻译下列语句:A.不者且有火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_____________________。C.灼烂者在于上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篇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三)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②?”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④;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⑥《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乐师。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②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③盲臣:师旷是盲人,自称“盲臣”。④日中:中午。⑤孰与:何如,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昏暗。⑥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治《春秋谷梁传》,亦好《左氏传》。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⑦《说苑》二十卷和《新序》十卷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似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影响。欣赏评点:《说苑》中“师旷劝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n练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介词,在)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动词,戏弄)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形容词,安稳,安定)D.如炳烛之明。(动词,明白,清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恐已暮矣!()B.何不炳烛乎?()C.少而好学。()D.如炳烛之明。()3.翻译下列语句:(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树叶隐身\n楚人贫居,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②,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③。”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④:“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⑤,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⑥。县官受辞⑦,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⑧。――节选自邯郸淳⑨《笑林》⑩注释①《淮南方》:书名,即《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②伺(sì):观察,守侯。障:遮蔽。③恒:常,总是。④绐(dài):欺骗。⑤赍(jī):携带。⑥诣(yì):到……去。⑦受辞:听取供辞。⑧不治:不予治罪。⑨邯郸淳(132--?):曹魏时书法家、文学家。邯郸人。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曾得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⑩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编撰。其中一些笑话散存于《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笑林》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的言行,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低级趣味。欣赏评点当一个人过于执着于某个目标的追求,受到刺激、诱惑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做出出人意料或滑稽可笑的事。寓言中的这位楚人读《淮南方》时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隐形。隐形就可以为所欲为。于是他找来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大白天做起了隐形的梦,反复演练终于“大功告成”,之后他携带“隐形”树叶,走上大街干起“白日抢”的勾当,幸亏县官在了解了他作案前后情节后,晓得他得了偏执性幻想症,属精神有问题而非暴徒,这才免于刑事处罚。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利欲熏心,一心想不劳而获,巧取他人钱财,就会像这个楚人一样干出自欺欺人的蠢事。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nA.不能复分别。(动词,分手)B.妻始时恒答言“见。”(副词,一直)C.对面取人物。(动词,获得)D.吏遂缚诣县。(动词,束缚)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A.楚人贫居。()B.以叶自障。()C.经日乃厌倦不堪。()D.自说本末。()3.翻译下面的句子:A.县官受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放而不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寓言给我们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