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7.5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的断句\n文言文断句——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n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n断句(07广东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9处断\n(08广东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8处断\n(09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12处断\n(2010广东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13处断\n(2011年)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12处)\n文言句读知识古人写的文章没有标点,读文言文时需要读者自己断句、加标点。【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逗)。\n教科成编而六经微,旁行为书而国文废。国势不张,文化亦靡能自信,致今日废经说倡,惟人是从,良足悲也……\n加了句读的古书\n断句影响文意的理解夔一足也断法1:夔/一足也断法2:夔一/足也【背景一】夔牛是一种一只脚的怪兽。《山海经》【背景二】夔是尧舜时期的乐官,也是个有才干的人。【背景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n一夔已足(yīkuíyǐzú)解 释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示 例昔尧作《大章》,~。(《后汉书·曹褒传》)\n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释义只要是真正的专家,有一个就可以了。\n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磐。磐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磐,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n舜继位后,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华,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n要用内容理解来检查断句是否准确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断句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轼”是兵车前供扶手用的横木。\n一、借助名词断句。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n一、名词断句法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断句为: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皇帝要为公主物色一个丈夫。\n二、借助动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n三、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n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n“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前“于”、“而”、“则”、“以”多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n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n1、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n2、借助固定结构断句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介词结构:以……;于……判断句式:……者,……也。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n3、借助对称性断句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在寒冷的时候,对於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於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旨:味美的食物)。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n4、借助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1、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n4、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n①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②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①顶真: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②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n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n中山君设宴款待国都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在座,羊羹没有分给司马子期,他一气之下,说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跑了,有两个人提着戈随在中山君的后面,中山君回头对二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二人回答说:“我家老父,饿得快死了,君王曾经赐了一壶熟食给我们父亲吃。父亲临死时说:‘中山一旦有难,你们一定要为中山效死。’所以我们来为君王效死报恩。’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n③反复: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n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n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n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n(2005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n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n\n《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的军队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n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n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n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n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n断句练习及答案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得治生以商贾。淮阴侯韩信,淮阴县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不能推荐做官。又不会(凭借)生意维持生活。\n2、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则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n3、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此可见张良在政治上的成就与其为韩报仇的思想之密切的联系,而其在汉朝取得的政治地位,也自有其贡献。\n4、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它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确实是这样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只脚的意思。’”\n5、吕氏春秋·孝行孝行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n凡是统治天下治理国家,一定先致力于根本,而把非根本的东西放在后边。所谓根本,不是说的耕耘种植,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不是人民贫困而让人民富足,人口稀少而让人口众多,而是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下面的人就服从,天下的人就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侍奉君主就忠诚,居官就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n6、李廙为尚书左丞,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造廙宅,延至室,晏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译文:李廙是尚书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刘晏的妻子。当时刘晏掌握大权,曾经到过李廙的房间。刘晏看到李廙挂在门上的帘子很破旧了,就让手下悄悄的测量门的长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准备送给李廙。刘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没敢说这个事情然后就回去了。因为李廙非常清廉,所以不敢告诉他的。\n7、堂溪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昭侯曰:“然。”昭侯闻堂溪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n堂溪公对昭侯说:“如果有价值千金的玉卮,上下相通不切适用,可以用它来装水吗?”昭侯说:“不能。”堂溪公又说:“有瓦制容器,不泄漏,可以装酒吗?”昭侯说:“可以。”(堂溪公)回答说:“那瓦器是非常不值钱的东西,(因为)不漏就可以装酒。即使有价值千金的玉卮,非常贵重但不切实用,(因为)漏,却不能装水,那么,人们将用那个来装酒呢?现在,作为人主(的人)泄露群臣的话,这就像不切适用的玉卮。即使有绝顶的智慧,也不能尽显他的才干,因为他是漏的。”昭侯说:“是(这样)。”昭侯听过堂溪公的话,从此以后,想行有关天下的大事,不曾有过不是一个人睡觉的(从来都是单身睡觉),害怕说梦话让别人知道了他的预谋。\n8、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凌辱他们。\n【成语】灌夫骂座【拼音】guànfūmàzuò【解释】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示例】若师《争座位》三表,则为~,可永绝之。\n9、燕王学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n有客人教燕王不死的方法,燕王派人学习它,派去学习的人还没有学成,这个客就死了。燕王大怒,杀了派去学习的人。燕王不知道是客欺骗自己,反而认为学习的人学成太晚而诛杀了他。相信不正确的东西,责罚没有罪过的臣子,都是缺乏仔细考察造成的祸患。况且人所迫切关心的莫过于他自己,不能让自己不死,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n10、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n11、荆轲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n12、《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