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 96页

  • 389.50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

  • 9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n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n《记承天寺夜游》一、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宋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江城子》二、解词:1、户:门2、欣然:高兴的样子3、念:考虑,想到4、遂:于是,便5、相与:一起6、步于中庭:步,散步。于,在7、空明:形容水的澄澈8、但:只是9、盖:原来\n三、简答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2、对文中写景的句子作简单赏析。答:这句景物描写,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清澈透明,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闲人”的含义: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也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身份的自嘲。\n4、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答:(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2)仕途失意、落寞;(3)自我排遣。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1)夜游原因;(2)描写月夜美景;(3)抒发夜游感受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务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n“月色入户”一句好在哪里?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三层的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3、抒情议论\n本文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著有《铁崖文集》等。\n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n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n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n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n1.善:擅长2.会:适逢,正赶上3.厅事:大厅,客厅4.施:设置,安放5.宴:举行宴会6.团坐:围绕而坐7.少顷:一会儿8.但:只9.坐:通“座”10.欠伸:打呵欠,伸懒腰11.呓语:说梦话12.既而:不久,紧接着13.抚:抚摸,安慰14.妇抚儿乳:喂奶15.儿含乳啼:乳头16.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睡觉。17.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18.一时:同时。19.毕:全、都。20.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21.默叹:默默地赞叹。\n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n1.未几:不久2.齁:打鼾3.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4.倾侧:翻倒倾斜5.少:稍微6.舒:伸展、松弛。7.俄而:一会儿8.中间:其中夹杂着。9.力拉:拟声词。10.曳:拉。11.许许:拟声词12.虽:即使13.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14.名:说出15.奋:扬起、举起。16.股:大腿。17.战战:打哆嗦,打战。18.几:几乎。\n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n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n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①对听众反应的描述是侧面描写,②文中的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③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n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①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②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映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③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个阶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映,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此外,④课文首尾两次清楚的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生,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n3、课文中哪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找出来并体味其妙处。1)遥闻深巷中犬吠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4、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口技表演者时间、地点设施、道具气氛\n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结构保持完整。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n5、第一段中用四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能否改成“桌、椅、扇、扶尺各一”为什么?四个“一“列举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语意平淡,显得轻描淡写,不能突出技艺之高。6、“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有何作用?渲染了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铺垫。7、五个“百千”有何作用?用来表现火势的凶猛和紧迫的情状,有增强气氛之妙。\n一、主要内容: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二、文眼“远谋”三、段意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3、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n四、成语:一鼓作气: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五、简答1、“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冒然进军。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n3.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n4、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5、鲁庄公和曹刿的形象。曹刿: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沉着勇敢,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说明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n6、“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第一,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8、第一段中曹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9、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有什么作用?\n桃花源记陶渊明(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6个)\n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n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个)\n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n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8个)\n(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n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个)\n(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n1、缘:沿着2、鲜美:鲜嫩美丽3、落英:落花4、缤纷:繁多的样子5、穷:尽6、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8、俨然:整齐的样子。9、属:类10、阡陌:田间小路11、交通:交错相通12、悉:都\n1、乃:竟然2、具:详细3、云:说4、要:通“邀”,邀请5、咸:都6、妻子:妻子儿女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9、具言:详细地说出10、叹惋:感叹、惋惜11、延:邀请11、语:告诉12、足:值得13、既:已经14、扶:沿,顺着15、向:从前的,旧的16、及:到1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8、遂:终于\n19、规:计划20、未果:没有实现21、寻病终:随即,不久22、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n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n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n五、课文内容理解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n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9、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n1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1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1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n14、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15、开放性试题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n译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n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n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n重点字词1、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2、祇:只是。3、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4、或:有时。5、一食:吃一顿6、食:通“饲”,喂7、外见:见通“现”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相等9、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n10、策之,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11、不以其道: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12、材:通“才”,才能13、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4、其真无马邪,其: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n一、“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二、写法: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n四、主要内容: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五、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的关系。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n六、结构特点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接着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n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n一、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二、重点字词\n1.燕:指北京地区。2.冻风时作:作,起。冻风,冷风。驰行,疾行。3.局促:拘束。辄,总是,就。4.稍和:略微暖和。5.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6.鹄:天鹅。7.于时:在这时。8.波色乍明:乍,初、始。9.鳞浪:像鱼鳞似的的浪纹。10.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11.娟然:美好的样子。\n12.冷光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13.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始,刚14.梢: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15.麦田浅鬣寸许: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16.劲:猛、强有力。读jìng。17.泉,泉水,名词用为动词,汲泉水。茗,茶,名词用为动词,煮茶。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着酒杯。蹇,驴子,名词用作动词,骑驴。\n18.浃(jiā):湿透。19.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曝,晒太阳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20.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21.未始无春:未始,未尝。22.始知郊田之外:始,才。23.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24.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25.恶(wū)能:怎能。恶,怎么。26.潇然:清高洒脱的样子。\n三、《满井游记》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n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在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波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得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发髻一样。\n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但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n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n文言虚词1、作则飞沙走砾(就)2、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3、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修饰关系,的)4、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6、于时(在)7、游人虽未盛(虽然)8、泉而茗者(……的人)9、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10、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11、山峦为晴雪所洗(被)\n一、各段的内容1、写欲游不得的苦恼(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2、写郊游的所见所感。3、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二、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是重点。三、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n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1.“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3.“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4.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n四、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n五、中心思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n六、重点句理解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看似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既回应了第一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天性。真理: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常常由于受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一个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窄小的范围里,而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n七、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n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2.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3.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n六、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n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n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n1.在:在于。2.名:出名,著名。3.斯:这。4.惟:只。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6.入:映入。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指读书人。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这里指不加装饰的琴。10.金经:指佛经。11.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n12.案牍:官府的公文。13.劳:使……劳累。14.形:形体、身体。15.则:那么,就。16.上:长到。17.乱:使……扰乱。18.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愿意为“有何陋?”\n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n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8.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n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2.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写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n1.中心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中,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省。\n迁移拓展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2.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n爱莲说(略)(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n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n1.可爱:值得喜爱。2.蕃:多3.自:从。4.独:唯独、只。5.盛:很,非常。6.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7.染:沾染(污秽)。8.濯:洗涤。9.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10.妖:美丽而不端庄。11.通:通达。12.蔓:生枝蔓。13.枝:长枝节。14.益:更加。15.亭亭:耸立的样子。16.植:立。17.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8.谓:认为。19.隐逸者:隐居的人。20.君子:品德高尚的人。21.鲜:少。22.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n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n主要内容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段意:第一段:以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赞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n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风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n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8)《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呼应的句子是: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n1.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那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2分)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高洁的品质,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2.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n4.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5.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7.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n8.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n《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复习(略)一、作者:吴均,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二、重点词语解释1、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2、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3、嘤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4、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上:在上面。5、缥碧:青白色。6、负势竞上:凭借;竞:争着。上:向上。7、轩邈:轩,高。邈,远。轩邈,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n8、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9、好鸟相鸣:相向和鸣。10、鸢飞戾天者:戾,至。望峰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1、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12、百叫无绝:断,停止。13、千转不穷:尽,消失。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n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n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中心:通过描写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名利的思想\n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反。”在文中的作用(1)是主旨句,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表达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从侧面衬托了山水诱人的力量。4、结尾四句的作用(1)反复渲染了山谷的幽静,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异色彩。(2)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n5、本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n8、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9、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n10、赏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答:这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写出了异水的壮美,与前面的清秀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