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6.0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句子的翻译\n一、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看题干中要求的字、词、句、段所在,充分利用所给选项,用比较法、代入法、排除法,并联系已有知识。第三步:重读全文。明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勾画地名、人名、官名。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添加省略成分。明确选段梗概。2、充分利用最后那道题,能了解全文很多信息。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n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能够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准确把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常用虚词、特殊句式等。2.能够前后联系,整体理解,推敲判定。能力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n误区: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错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错误2:以今义当古义例: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n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例:多谢后世人译成:多多感谢后代人错误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错误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n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例: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错误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错误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n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例8: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错误7.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错误8: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n把握句意的考查重点①含有两处以上关键性词语的句子②隐含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n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的“其”“谓”“为”即是本选段关键词考点直击\n——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常见复句文言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之美人,以戏弄臣\n翻译标准—“信、达、雅”译文做到“信”“达”“雅”“信”: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原文的意思;“达”:译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译文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文采和表现力。把握句意的考查重点\n文言翻译二原则1、 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翻译时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符合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n翻译的具体方法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专有名词可保留。(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留\n翻译的具体方法删除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句首发语词、衬音助词、表停顿的助词等),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2)噫吁嚱,危乎高哉!(3)夫战,勇气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顷之,烟炎张天。(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删\n翻译的具体方法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1)竖子不足与谋。(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补之相如于\n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的具体方法(1)古之人不余欺也。(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调()\n翻译的具体方法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文中恰好是双音词。对此,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拆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n把古代的单音词以及古今异义词换成与之对应的现代词语。翻译的具体方法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邹忌修八尺有余……3.朝服衣冠……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换\n将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翻译的具体方法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吾得兄事之。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贯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己,就弹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愧呢?\n(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船像箭一样往前冲)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没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附:各种文言特殊方式的翻译技巧翻译的具体方法之\n(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污浊的官场)(二)借代的翻译还原其本体,即译成它所指代的人或物。\n(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做官的人)(2)意北也尚可以口舌动也。(言辞)(三)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翻译是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相互覆盖交叉掩映)(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早早晚晚都在唱歌和弹琴)\n(四)合叙的翻译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为不发生误解,宜分开翻译。(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计较他的出生年月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五)委婉与讳饰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是外交的需要,常用委婉与讳饰的修辞。翻译时应还其本来的意思。\n(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发动战争)(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请求皇上允许自己告老还乡)(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上厕所)(六)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在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一类的词语。如:相如因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愤怒的头发像要顶起帽子)\n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形容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许多)(七)用典的翻译一般译为这个典故的普遍意义或者译为“像那样的人、物、事等”。(侮辱性的施舍)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己,就弹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愧呢?\n1、对句中的通假、一词多义、偏义同义复词、古今异义、专有名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要认真辨析,落实知识点。2、注意知识迁移,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特别提醒:\n解题步骤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语法要点。先将语法要点一一标出,引起自我注意。2.切:将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前面介绍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4.誊:3.连:“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前提:整体把握语脉(主要内容)1.审:\n文言翻译歌审清题干读清句,放回原文推语义.重点虚实要体现,特殊句式细辨析.“留删补调拆”与“换”,修辞用典想到“贯”.勤于思考与练习,文言翻译能超越!\n一①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人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过关训练】\n【答案】①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1分),(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举荐的人(1分)。②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1分)。古代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用人才吗?(1分)(你)正应该忧虑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够诬毁全天下的人呢?(1分)\n二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①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②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①如今我处在朝廷之外,你处在朝廷里面,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大概就会成功吧。②不久,刘仁之被调到朝中做中书令 ,临上路时对元韶说:“殿下您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门任用他。其余的人不可以相信。”\n三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①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答案】①即使事情不能成功,也应当为国家而死!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n四子曰:“贤哉,(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答案】别人一定无法忍受这种忧患,但颜回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方法),颜回,多么贤德啊。\n①: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五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n六修(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①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答案】①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②(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n寻找标志,辅助标点。1、看虚词,定句读。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n例子: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n2、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寻找标志,辅助标点。\n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例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n3、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寻找标志,辅助标点。\n例子: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n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n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n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n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再如: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n依总分,定句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再如: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n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n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n(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n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n(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n课堂练习北京市西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4月抽样测试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n北京市丰台区2005年高三一模统一练习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而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课堂练习\n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5分)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n练习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A、外连横而斗诸侯B、会盟而谋弱秦C、流血漂橹D、则席地倚墙而坐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A、怀敌附远B、序八州而朝同列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上则富国,下则富家DC\n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n-v,封侯以……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n-状,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卒廷见相如。n-状,在朝廷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n-状,当面可烧而走也。使动,使(之)逃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adj-n,旧交情。足以荣汝身。使动,使……尊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使……稳固下江陵,顺流而东也n-v下:攻下。东:向东进军\n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小学而大遗adi-n,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以愚黔首使……愚昧六王毕,四海一用心一也数词作动词,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而江浙之梅皆病n-v,患病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n-v,筑舍定居买五人之脰而函之。n-v,用匣子装\n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1、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范增数目项王。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D、人立而啼。2、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B、失期,法当斩。C、子路从而后。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生死而肉骨也。C、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D、会盟而谋弱秦Dn--状,像人一样n--动,礼遇n--动,用眼睛暗示n--动,命名Bn--状,按照法律n--动,奉酒祝长寿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n--动,游水A意动,“以之为迟”使动,使死者生、使白骨长肉使动,使……弱小使动,使他为王\n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n现代汉语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表判断的,但古汉语中,“是”一般做代词,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古汉语是借助语气来表示判断的,常见的一般有以下情况:1.有标志的判断句(1)主语后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即“……者,……也”。如:南冥者,天池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n(2)在谓语后面,语气词“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主语后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不加“也”表判断,即“……者,……”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4)主语后不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即“……,……也”。如:此寡人之罪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5)用动词“为”表判断,即“……,为……”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n(6)用“乃、即、则、皆、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如: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此亡秦之续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n(7)用“是”表判断,出现得较晚,这种情况少见。如: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无标志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即“……,……”式。如:秦,虎狼之国。燕王,吾所立。\n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n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面的话就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情况自然就多了。常见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三种。(1)承前省。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的主语一致,这样后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n(2)蒙后省。前一句的主语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一致,这样前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3)对话省。如: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项王)(王)(孟子)\n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中很重要的成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不多的。不过在文言文里,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n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是比较常见的,所省略的宾语用代词“之”来表示。(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于是王召见(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传以(之)示美人及左右。\n4.省略介词在古汉语句子中,介词“于”“以”可以省略。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与尔(以)三矢5.省略兼语如:(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n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直接判断判断句小结: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5、省略兼语\n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种。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n1.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见”“被”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或“被+谓语”的形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百姓之不见保(2)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格式如:暴见于王。不能容于远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迷惑)此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n(3)用“见……于……”“受……于……”表被动。构成“见+谓语+于”“受+谓语+于”的形式。如: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4)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何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2.无标志的被动句辨析这样的被动句,应充分注意主谓之间的关系。如:王之蔽甚矣(受蒙蔽)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n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四类: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n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主要是出于修辞的考虑,强调谓语,在文言文中不多见。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二是作宾语的是代词。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n<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包括“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等。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而今安在哉乐夫天命复奚疑?<3>强调性提宾①用“之”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后之有?——有何后?②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如:唯才是举惟兄嫂是依(“何之”即“之何”)(“在安”)(“疑奚”)\n(2)介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强调它,也放到介词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n3.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的,一般应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里,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格式为:中心词+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n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前,但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后面,构成了介词结构后置。如: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其无礼于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申之以孝悌之义\n小结:1.主谓倒装2.定语后置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倒装句1、用“见……”表示。2、用“……于……”表示。3、用“见……于……”“受……于……”表被动。4、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5、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n附: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n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B、何所……?(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1、表示疑问:\n2、表示反问:A、何……哉(也)?(怎么能……呢?)例如:何可胜道也哉?B、何……为?(为什么……呢?)例如:何辞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D、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E、岂(其)……哉(乎,耶)?(哪里……呢?难道是……吗?)例如: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n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I、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J、独……哉(耶)?(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n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D、一何……(多么……啊!)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E、亦……哉!(也真是……啊!)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鸣呼,亦盛矣哉!\n4、表揣度:A、无乃……乎(耶)?(恐怕……吧?)(兼表反问)例如:求,无乃尔是过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兼表反问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例如:其可怪也欤?D、……庶几……欤?(……或许……吧?)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其……,其……也”((是……呢,还是……呢?)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n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臣是凡人,偏在远郡2、而君幸于赵王3、窥镜,谓其妻曰4、客从外来,与坐谈5、莫之振救6、董之以严刑7、大王来何操8、操军破,必北还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判断句被动句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主语承前省)4、省略句(省主语和介词宾语)5、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被动句(无被动词)9、定语后置句\n1君何以知燕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豫州今欲何至?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5会于西河外渑池6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9今以钟磬置水中。10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3父母唯其疾之忧14又试之鸡,果如臣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n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夫晋,何厌之有?二、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何以战?A.1、7/2、6/3、5/4/8B.1、4/2、3/5、6/7/8C.1、2/3、4/5、8/6/7D.1/2、3、4/6/7/8/5三、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大义B.激于义而死焉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n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CB、DDE五、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