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7页

  • 56.50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考情大视界】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是文言阅读考查的必考考点,能力层级为C,该考点涵盖三条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湖南省将这三个要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是“选非”题型,分值一般为3分。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试卷都有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的分析综合题,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近三年此类题多数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湖南省分省命题这几年也全部都以“选非”题型出现,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查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形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主要考查形式。二是以主观表述题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3分。这是湖南省从07年开始新辟的题型,设题目的在引导文言文不应只停留于“文言”语言形式上,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等高层次,并且要求表述简练准确。当然此题也并不是故意为难考生,而是强调考生对文言文的掌握要落实到实处,而不是靠猜等方式来解题,更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筛选与整合的能力,难度并不是特别高。【知识大观园】【题型透析】(一)选择题型1.“无中生有”型[例](08年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答案]B[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题型透视]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而且所有题目无一例外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查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形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主要考查形式。而“无中生有”是该考点主要的设错形式,即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易混淆考生的视线。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各选项与原文的一一对应,不可随意漏掉。2.“故意误译”型[例](08湖南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n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答案]B[解析]B项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题型透视]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命题者将某些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故意误译而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故意误译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设错形式。3.“内容杂糅”型:[例](07年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答案]B[解析]“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题型透视]“内容杂糅”型的分析综合题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面对此,考生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4.“综合判断”型[例](08年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答案]C[解析]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项,文中“\n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题型透视]“综合判断”型题目设错形式多样,所以必然以“选非”题型出现。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形式多样,设错样式灵活,比如“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时序颠倒”,“照应不周”,“合二为一”,等等,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二)主观题型1.考查指代词[例](07湖南卷第14题)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答:                                                             [答案]“此”指墨子“若辩其辞”。[题析]这道题要简要回答“此”所指的具体内容,即墨子“若辩其辞”这种假设做法,不要求对“此”的内涵或现象作出分析。此题赋分为3分,仅答出“若辩其辞”,而没有行为主体“墨子”,只能给2分;所答带出了行为结果“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扣1分,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给1分。[简要题解]这道简答题设题目的在引导文言文学习不只停留在“文言”语言形式上,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辨析表现方式等高层次,并且表述简练准确。2.考查原因[例](08湖南卷第14题)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答:                                                             [答案]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持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解析]这道题赋分只有3分,有些考生凭经验以为很简单,找到一处就不及其余了;还有些考生不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而是援引原句作答;这两点是失分的主要问题。“惟公不及”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本身品行,与丁晋公保持了距离,以及凭借本身的能力政绩升迁立世而不是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题型透视]此类题目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察范围很广,不过限于“分析综合”考点,主要考查筛选整合。当然这类题出题难度不会太大,命题者表面看起来很难,其实只要认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样就能很好解决【考点解密】一、文言文文体阅读策略(一)文言史传文的阅读1.分层理线,梳理历史事件。\n分层理线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言文进行层次区分和线索清理。史传类散文不管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记人为主,都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对于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散文,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组织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如《屈原列传》贯穿全文的是屈原一生的经历,抓住体现其经历的关键词:任——疏——拙——迁——沉,就把握了全文的线索,由这五个字,也就可以梳理出围绕着屈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2.提要钩玄,概括人物品质。提要即提取要点,钩玄即探求文字中隐含的道理,也就是要从历史事件的背后去探究人物的品质。不管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都离不开“人”,如以叙事为主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完文章后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烛之武的机智和他说辞的语言艺术。那么怎样来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呢?这就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二)文言散文阅读2004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的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浅易理解,获得了广泛好评。这类文言散文正以强劲的势头逐步蔓延开来,2005年以文言散文为选段的有几个省市,这是社会的认同,发展到今天,湖南省仍然以典雅厚重的文言散文阅读为重点进行考查。所以有必要梳理文言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文言散文分析综合题。1.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2.区分两种文体: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3.关注三个方面:(1)主旨。文言议论散文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合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2)结构“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一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三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n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体会文意了。(3)表达方式①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来比喻论证观点。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来比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辩的力度。《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对比论证,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论证的效果。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先强后弱、先胜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现出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的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如《六国论》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赵、齐、燕三国势力随之被消弱而被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的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②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项脊轩志》“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二、选择类题的错项设计类型“选非”是分析综合的主流考查形式,主要其错题设计主要是以下七类:1.无中生有。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如2007年天津卷第14题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文中事例只有“类是而非”的言辞,并没有“类非而是”的事例,属于无中生有。2.内容杂糅: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面对此,考生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如2007年北京卷第10题D项: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原文固然说道:“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但接着进行了转折:“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可见作者表述的重点在后面,主张实施礼治,而非用严刑酷法去统治。之所以说前面的法治是为表述严谨的需要。3.故意曲解。命题者故意按照人们对某人的一般看法去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曲解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考生必须要很强的文本意识,本考点解答必须立足文本。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0题B项: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错误点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命题者巧妙运用常理推断:既然“高祖屈已礼待契丹”,那么安重荣的行为当受到高祖的指责,所以就会“坚决反对”\n。不注意看文本的考生也就相当然认为此答案正确。仔细梳理文本就会发现,文本中有专门的语言指出高祖对安重荣行为的态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姑息”就表示不会坚决反对。4.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2007年安徽卷第10题选项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文中“批判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就是通过一块古砚批判了好古之人伪善的精神实质,希望人们追慕前任的为人,而不是唯好古器物而已。但“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则没有具体表现,虽然文中有“卓然”一词(“卓然以道自重”),但那是假说又那么一人,不能据此判断是指作者。5.故意误译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命题者将某些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或句子故意误译而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态度。如08湖南卷第12题B项: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原文相应的信息点是:“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这里是言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非“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的行为,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是将之“看作”的意思。6.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如2005年天津卷第14题A项: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庄子的剑术仅是庄子的说法,是为了说服文王而故意说的,是一种策略,而并非事实,推导结果的原因却被认定为事实,这就错了,所以因果关系不成立。7.照应不周。命题者故意将表现不同观点态度的内容拼凑再一起却表述同一观点态度造成错误。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题B项: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三、分析综合解题策略分析综合必须立足于文本本身,以文本为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背离文本的都是错误的;同时又要实施整体阅读,不可只抓片言只语就作出判断。这样就需要遵循以下解题路径全面备考。1.立足整体阅读整体阅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结构,这是全面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是记叙类文章遵循时间或空间顺序,是议论类文言文则遵循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抒情类文言文则注意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其次要善于把握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就是作者直接议论抒情性语句,因为这些就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自然流露。如07年湖南卷是议论性散文,观点性语句在最后一段,这是关键。然后梳理文章结构发现:文章通过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n三个事例来表明文章主旨,这样就能做到内容了然于胸。2.强化辨别意识;面对各选项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有的信息牵涉面较广,需要整体思考;有的信息集中在某处:但不管怎样都会有信息点在文中。其次需要整合各要点内容与选项表述得观点态度进行一一分辨,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琢磨时要注意以上所列的七种错误选项设计思路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依次对应,自然事半功倍。3.注意准确翻译;因为多数错误选项其根源在于考生容易以今律古,常常想当然,而不注重对重点词语进行准确翻译,造成对文本内容的误解。命题者就是抓住这点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4.善于综合分析。文本本身是个整体,虽然部分地方只需要局部把握就可以,但局部把握仍离不开综合分析,尤其是内容杂糅,照应不周等问题更需要要结合主旨,瞻前顾后,综合推导。总之文本是个整体,不能脱离文本,也不能肢解文本,更不能以今律古、相当然,如能明确错误设计思路,把握解题步骤,就能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