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02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3.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n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①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②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①唯利是图。(图利)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如: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于后世名垂)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判断方法有四种。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n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城池被攻陷)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三、判断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判断方法之二:“……,……也”判断句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四、省略句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下面分述之。(一)省主语: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根据省略的类型不同,判断方法有三种。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n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二)省谓语: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例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投(之)以骨。(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五、固定句式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这种固定句式形式稳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这些句式,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作一详细解说。1.“……之谓也”方法指导: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如:“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可译为:(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2.“所以”方法指导: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如: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3.“何所”方法指导:“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呢?)4.“有所……”、“无所……”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n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方法指导:这四种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乌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6.“唯……之……”、“唯……是……”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①唯弈秋之为听。——听从弈秋的教导。②唯命是从——听从命令。7.“得无……乎”、“得非……乎”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均表反问或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8.“无乃……乎”方法指导:表示委婉的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如: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9.“……孰与……”方法指导: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10.“有以……”、“无以……”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和“没有……的(人、事、物)”。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