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校本版 45页

  • 259.30 KB
  • 2022-08-26 发布

中考文言文校本版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文言文复习纲要(安徽版)\n编委:孙秋萍刘娟席柳忠朱珊珊郑洁房慧云韩霜王乐乐卞真娟冯晓莉钱梦娣周华中李永宏(姓名顺序根据各位老师所带班级顺序排定)审定委员会成员:冯晓莉孙秋萍李永宏周华中席柳忠主编委员会:合肥滨湖寿春中学中考语文研究室合肥滨湖寿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出版时间:二o一四年三月\n中考必考文言文分类篇目品德修养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七上10陋室铭刘禹锡八上22爱莲说周敦颐八上22写景抒情三峡郦道元八上26小石潭记柳宗元八下26岳阳楼记范仲淹八下27醉翁亭记欧阳修八下28记事言志桃花源记陶潜八上2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八下24出师表诸葛亮九上24论辩说理杂说(四)(马说)韩愈八下23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19曹刿论战左传九下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九下22\n第一篇章:品德修养类\n《论语》整理老师:朱珊珊一、重点字词1、时:时常2、习:复习3、说:通“悦”,愉快4、朋:志同道合的人5、愠:生气、发怒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7、三:泛指多次8、省:反省9、谋:办事10、忠:尽心竭力11、信:真诚、诚实12、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3、罔:迷惑,意思是迷茫而无所适从14、殆:有害15:诲:教诲、教导16:女:通“汝”,人称代词,你17、是:此、这18、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19、齐:看齐20、从:顺从,这里指学习21、弘毅:刚强、勇毅22、已:停止23、凋:凋谢24、其:大概、也许25、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26、施:施加二、翻译1、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我也有就要加以改正。”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的使命重大,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梦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三、课外补充1、子贡问曰:“孔文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n何以:凭什么是以:因此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记厌:满足倦:厌倦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启:启发、开导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发:提出,举出隅:方角反:类推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四|、中考题汇编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空)6、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如阅读名家作品,一边读一边思考,积累模仿,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提高。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否举出相关历史人物事例来证明道理: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拨,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修养,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人物: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诱惑,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同学、朋友、师生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或使用某种手段施于人。\n《陋室铭》、《爱莲说》整理老师:王乐乐一、全文翻译:《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只喜欢莲花的出自淤泥却不受污染;它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站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二、重点字词:1、斯是陋室(这)2、惟吾德馨(只;我;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4、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5、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6、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7、可爱者甚蕃(值得,多)8、出淤泥而不染(沾染)9、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10、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1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3、宜乎众矣(应当)14、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n三、重点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只喜欢莲花的出自淤泥却不受污染。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想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人应该是很多了。10、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四、中考真题链接《爱莲说》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4、《爱莲说》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莲之爱”与“牡丹之爱”对比,委婉的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5、作者对菊花、牡丹、莲花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作者叹惋菊花,鄙薄牡丹,赞美莲花。\n《陋室铭》1、请概括《陋室铭》的主旨(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3、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n第二篇章:写景抒情类\n《三峡》整理老师:房慧云一、课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便可到达江陵,它们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重点字词翻译1.自:从2.略无:毫无3.亭午:正午4.夜分:半夜5.襄:上6.曦:日光,这里指太阳7.沿:顺流而下8.溯:逆流而上9.或:有时10.宣:传达11.虽:即使12.奔:飞奔的马13.疾:快14.素:白色的15.回清:回旋的清波16.绝:极17.飞漱:急流冲荡18.旦:早晨19.肃:寂静20.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21.良:实在故:所以22.阙:通“缺”,中断,断缺三、重点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n5、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便可到达江陵。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到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四、中考链接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江水澄澈,景色明媚。3.填空:文中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4.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5.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寂静凄清6.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哪些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填空:文中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水势浩大、水流湍急。9.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它着力渲染了 三峡秋天凄清肃杀的气氛。10.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狭长、岭连的特点,渲染了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表现出了三峡的凄婉美。《小石潭记》整理老师:卞真娟一、全文翻译:\n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二、重点字词解释: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伐竹取道砍伐。3、下见小潭看见。4、水尤清冽格外;凉。5、卷石底以出弯曲。6、蒙络摇缀遮掩;缠绕;摇动;下垂。7、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8、皆若空游无所依像,好像。9、影布石上映。10、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1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13、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参差不齐。14、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15、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16、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17、乃记之而去离开。\n二、重点语句翻译:1、如鸣珮环,心乐之。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静止不动。6、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四、中考真题链接:1、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幽静(清幽、幽深、幽邃、寂静)2、文章有关于水的描写,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从什么角度描写的?清澈(或:清);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中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幽深冷寂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5、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鱼水6、课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7、“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比喻斗折蛇行闻水声,如鸣珮环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n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1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岳阳楼记》整理老师:冯晓莉一、全文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害怕别人批评指责。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啊。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n二、重点词语1、谪:谪迁2、越:到了3、明年:第二年4、属:通嘱,嘱托嘱咐。5、具:通“俱”,全,都。6、晖:日光7、备:详尽8极:尽9开:放晴10、薄:迫近11、去:离开19、国:国都20景:日光21集:鸟停息在树上22、偕:一起23、求:探求24、或:或许,也许25、以:因26、尝:曾经27、微:如果28、归:归依29、大观:景象30、潜:隐没31进:指居庙堂之高。32、退:指处江湖之远33、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34长烟一空:一,完全35、把:端三、重点句子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害怕别人批评指责。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啊。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10、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12、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四、思考题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n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文章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结构上为下文写景、议论、抒情做铺垫,同时与结尾“微斯人,吾谁与归”相呼应。(2)内容上交代了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同时肯定了滕子京的政绩,同时写出了对滕子京的的劝慰之情。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4、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5、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6、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刷“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示例: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8、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示例:应具备“古仁人之心”。因为(1)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  (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9、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承上启下,是全文“关节”。(2)上承岳阳楼大观,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出关于“古仁人之心”的议论。10、第二段有何作用?结构:过渡,引起下文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时候登楼所产生的情感。内容:写洞庭湖盛大的景象。11、为什么洞庭湖的“胜状”写得这么简略呢?因为写景不是本文目的,目的是借景书怀,并劝勉滕子京;还因为“前人之述备矣”。12、“前人之述备矣”呼应前文哪一句?“前人之述”指的是什么?呼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1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n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2)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1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5、结尾一段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这段文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抒发政治抱负,点明全文主旨。16、“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醉翁亭记》整理老师:钱梦娣一、全文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倾泻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很少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二、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绕2、蔚然:茂盛的样子。\n3、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名之者谁:命名。7、意:情趣。8、寓:寄托9、林霏开:消散10、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11、得之心:领会12、芳:香花。13、发:开放。14、秀:茂盛、繁茂15、四时:四季16、往来而络绎不绝:断17、临溪而渔:到18、饮少辄醉:就19、酿泉为酒:造20、蔌:菜蔬。21、杂然而前陈者:摆开22、觥筹交错:酒杯23、酣:尽兴地喝酒24、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2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27、乐其乐:以····为乐。28、醒能述以文者:记述29、太守谓谁:为,是。\n三、重点句子翻译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道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6、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9、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四、中考链接题1、从全文看,太守醉并非只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2、文中第三段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其乐。4、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6、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1\n7、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8、说说文中“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寄情山水排遣抑郁(随遇而安);与民同乐31\n第三篇章:记事言志类31\n《桃花源记》整理老师:郑洁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靠捕鱼为生,(一天)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就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个个都安闲快乐。(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桃源以外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这件事,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二、重点字词翻译  31鲜美:鲜嫩美丽缘溪行:沿着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穷:穷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旷: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便要还家:通“邀”,邀请31\n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咸来问讯:都具言:详细地说出延:邀请不足:不值得扶:沿着处处志之:做标记及郡下:到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未果,寻病终:实现不久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31\n三、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个个都安闲快乐。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桃源以外的人断绝了来往。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12、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四、中考链接题1、文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的氛围,为下文写桃花源做铺垫。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生活幸福;民风淳朴。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4、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5、虚构了怎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6、这部作品有何意义?31\n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希望这里和平安逸的美好生活被外界打扰和破坏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9、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0、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13、本文第二段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情况,如果真的不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符合实际,桃源人是秦代进入此“绝境”的,且与人“间隔”,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500多年,桃源人的“衣着”变化很大,桃源中的人的“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送东阳马生序》整理老师:周华中一、全文翻译:31\n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没有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会遇到他的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事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开裂还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店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二、重点字词解释:311、致书以观得到2、假借于藏书之家借3、走送之跑4、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6、既加冠成年7、硕师名人学识渊博的老师8、执经叩问请教9、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10、援疑质理提出询问11、或遇其叱咄有时训斥12、礼愈至周到13、俟其欣悦等到14、负箧曳屣拖着15、四支僵劲通“肢”,肢体16、持汤沃灌热水浇洗17、皆被绮绣通“披”,穿18、以衾拥覆被子19、腰白玉指环腰佩20、右备容臭香气21、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22、褞袍敝衣旧絮破23、略无慕艳意羡慕24、口体之奉吃的和穿的25、益慕圣贤之道更加26、尝趋百里外曾经27、故余虽愚所以28、卒获有所闻终于29、主人日再食每天两顿30、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31\n三、重点语句翻译:1、无从致书以观没办法得到书来看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6、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7、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9、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0、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店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11、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我)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12、余则褞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1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1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有时会遇到他的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四、中考真题链接: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n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7.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在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借书之苦,求教之难。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8.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五、开放性试题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2.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师表》整理老师:孙秋萍一、全文翻译:31\n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国,我们蜀汉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但是,侍奉守卫的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外奋不顾身,这都是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啊。皇宫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员,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人以及尽忠做了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心偏袒一方,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益处。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中将士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我本来是一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屋中来拜访我,征询我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我因此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争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领受了使命,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进军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原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31\n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我不能实现,那就惩罚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言论,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采纳正确的建议,深切追念先帝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我正当远离陛下,面对奏章我落泪纷纷,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二、重点词语3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5)不宜异同(应该)(6)作奸犯科(律条)(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9)此皆良实(忠良诚实的人)(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12)悉以咨之(悉,全。咨,商议,询问)(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1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衰亡,衰败)(2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为保全节操而死)(21)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2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3)猥自枉屈(屈尊就卑)(24)由是感激(因此)(25)遂许先帝以驱驰(比喻奔走效力)(26)夙夜忧叹(早)(27)恐托付不效(没有效果)(28)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29)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期望。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驱除,铲除。)(30)至于斟酌损益(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益,增减,兴革。)(3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懈怠)(32)以彰其咎(表明,显扬)(33)以咨诹善道(询问)(34)临表涕零(临,面对。涕零,落泪)31三、翻译下列句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n(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译: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险的关头奉命出使。(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啊。(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四、简答题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最重要一条)2、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①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3.表文开头分析形势的原因。答: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先帝的遗志,兴复汉室。4.作者在选文中六次提及先帝,有何用意?①以先帝的言行劝告后主,既不失人臣之礼,又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父子的感激;②勉励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5.回忆三件事及自述身世的目的。\n答:身世: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目的:①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情感;②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先帝的遗志,兴复汉室。6.古代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涤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这样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7.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答: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即北伐目标)在文中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即表文文脉:两种情感):①报先帝,忠陛下。②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1.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12.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答: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为建立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n第四篇章:论辩说理类\n《马说》整理老师:韩霜一、全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有很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了么?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二、重点词语解释1.故虽有名马,虽:即使。2.祗:只是3.辱:屈辱4.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5.一食:吃一顿。6.或:有时7.食:通“饲”,喂。8.是马也:这样的马。是:这样。9.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能:才能10.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11.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12.且:犹,尚且。13.安求:怎么要求。安:怎么。14.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15.以其道:按照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16.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竭尽。材通“才”。17.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意:意思18.执策:拿着鞭子。执:拿着。19.临:面对20.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反问。21.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表推测\n三、重点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了吗?大概是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吧。四、中考链接题1.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n《鱼我所欲也》整理老师:刘娟一、全文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二、重点字词解释:1、得兼:同时得到。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辟:同“避”躲避。4、如使:假如,假使。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8、非独:不单,不仅。9、是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是心:这样10、本心:本性,天良。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12、蹴cù:用脚踢。13、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15、何加:有什么益处。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20、已:放弃,停止。21、患:祸患,灾难。\n三、重点句子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2.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6.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10.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四、重点问题: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3.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n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6.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请你从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道理举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9.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n《曹刿论战》整理老师:李永宏一、全文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很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擂过三遍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二、重点字词解释:1、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又何间焉?参与。3、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4、何以战?凭、靠。5、衣食所安养。6、弗敢专也个人专有。7、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8、弗敢加也虚报。9、必以信实情。10、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11、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2、小大之狱案件。13、虽不能察即使。14、必以情以实情判断。15、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6、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7、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8、遂逐齐师追赶、追击。19、既克已经。20、一鼓作气振作。21、再而衰第二次。22、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23、难测也推测、估计。24、惧有伏焉埋伏。25、望其旗靡倒下。三、\n二、重点语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5、弗敢加也,必以信。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很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四、中考真题链接: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政治上要取信于民。(自己的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原文)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自己的话)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原文)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7、简要分析鲁庄公、曹刿的形象特点。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曹刿:有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在政治上拥有远见的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8、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n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9、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示例: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10、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整理老师:席柳忠一、全文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丽啊。”第二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他晚上睡觉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大王,全国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好啊。”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所有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二、重点词语解释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孰与(与……孰……):和……相比,哪一个……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比得上旦日:第二天明日:第二天孰视之:仔细地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私我也:偏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n皆以美于徐公:认为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里的妃子身边的亲信没有谁王之蔽甚矣:受蒙蔽,指因受蒙蔽而不明厉害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过错谤讥于市朝:这里指“议论”,不含贬义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然期年之后:满一年纳谏:接受\n三、重点句子翻译1、见译文中粗体字部分。2、本文所有句子都较重要,请务必对照注释和译文弄懂词义和句意。四、内容理解(一)关于邹忌讽谏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2、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3、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从小事入手,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委婉地规劝齐王,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使他乐于接受。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二)关于齐王纳谏1、齐威王对待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虚心采纳2、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3、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辨析】v齐王虚心纳谏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v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关于人物评价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心系国家;④有自知之明等。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广开言路,;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辨析】v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明他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的人。\nv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因为邹忌能清醒地认识到妻爱他就偏袒他;妾怕他就敷衍他;客有求于他就奉承他。他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v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即可)2、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四)其它方面的问题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第二问: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心接受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2、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五、启示感悟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2、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六、表现手法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