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练习 13页

  • 104.81 KB
  • 2022-08-26 发布

初中文言文练习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这两篇课文都写到了景色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3.从醉翁亭记,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的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和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4.岳阳楼记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心中无我,念中无他,朝中无人,学无止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张上明[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n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二)(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①夙夜忧叹:。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甲文:。乙文:。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①。②。(三)\n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n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③自晓其文: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五)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臣闻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句:。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n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答:。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答:(六)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②达者七十二人:③经传无文:④博士无以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据何文,以知之?(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答: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答:文言文阅读题答案(一)1.考查虚词能力,答案A。(“而”都表示转折关系。)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n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二)1魏吴;刘备刘禅。2(1)通夜忧虑感叹(2)睡不安宁,吃不好饭(或寝食难安)3甲文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乙文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4(1)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2)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三)1A2A3A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B(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四)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五)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四册(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尸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广故数言欲亡()尉果笞广()\n从民欲也()忿恚尉()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这段文字写的是。4.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激怒尉后杀尉,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这表现了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乏,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1.选文选自课文《》,课文选自《》。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起于齐()②公输盘不说()③北方有侮臣者()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n①夫子何命焉为?②吾义固不杀人。③宋何罪之有?4.概括选文的内容。5.选文中墨子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谈谈他是怎样使“公输盘服”的。第五册(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宾客从()②树林阴翳()③醒能述以文()④太守谓谁()2.和“而不知人之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人抒情和议论,请将描写的句子找出并翻译成现代文。4,这个语段作者分写了“乐”的几种情景,它们分别是:5.下面对“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啊。B.游人知道从太守那儿得到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他自己的快乐而快乐。\nC.游人知道和太守一起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也从他们那儿获得快乐。D.游人知道从太守那里得到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也从游人那儿获得快乐。(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居庙堂之高(2.“二者之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各用八个字回答)答:3.“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分别指什么?4.解释下面的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微斯人,吾谁与归:?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第六册(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不列句中加点字。A.死亦我所恶()B、故不为苟得也()\nC.故患有所不辟()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2.“鱼,我所欲也”与下面哪句句式相同?()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多歧路,今安在?C、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这样的句子有。这种句子的作用是。4、翻译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二)①君子于役,君子于役,②不知其期,不日不月,③曷至哉?曷其有恬?④鸡栖于埘,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日之夕矣,⑥羊牛下来。羊牛下括。(7)君子于役,君子于役,(8)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曷至哉()(2)君子于役()(3)如之何勿思()(4)曷其有恬?()2.下列句于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如之何勿思?译文:为什么要思念呢?B.不日不月。译文:不能拿日和月来计算。C.不知其期。译文:不知他要去多久。D.苟无饥渴!译文: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n3.把选文第一章分三层,并写出层意:,分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反衬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心情。B.写女主人公,则着力刻画她的内心矛盾: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久役不归的丈夫。“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在无可奈何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C、本诗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在诗的末尾点明了全篇主旨,诗的内容单纯质朴,体现了文人诗的特色。D.这首诗风格细腻而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答案一册(一)1.边境对……说距离难道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一瓶一钵足矣”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贫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1.(1)通“旋”,掉转(2)通“烫”,用热水焐(3)特意(4)管2.A3.因为扁鹊知道桓侯的病已无药可救,如果不逃走,必招杀身之祸4.时间(或桓侯的病情发展)讳疾忌医5.B6.现在(桓侯的病)已到了骨髓,因此我不再请求(或不再过问)了。二册(一)1.清林嗣环张潮《虞初新志》2.(1)说出(2)大腿(3)逃跑(4)的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4.C5.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6.(1)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7.C8.C\n(二)1.寓言列子·汤问2.D3.(1)顽固(2)愁4.(1)你太不聪明了(2)竟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讥)讽驳子孙无穷尽,山不会增高河曲智叟亡以应6.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是能征服改造自然的7.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三)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①著名(出名)②指品德高尚③大④官府公文3.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惟吾德馨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5.此题具有开放性。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答即可。若有否定“惟吾德馨”的看法,言之成理的话,可酌情给分。三册(一)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2.B3.院中月光积水清明澄澈(“空明’’)4.①淡泊名利地位、从容流连于自然景色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只要意思对即可)(二)1.①B②A③A④B2,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③就④冷清的样子⑤安然自若的样子⑥稍微3.C4.B四册(一)1.故意鞭打愿望使……愤怒2.(1)(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2)即使侥幸不被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起义的发动过程。4,激怒都尉后杀死都尉,使士兵群众能同情自己,站在自己一边。杀尉之后,群龙无首,再召令徒属,晓以利害,揭露暴秦,坚定群众起义的信念,表现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的才能。(二)1.公输墨子·公输2.①出发、动身②高兴③欺侮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我是讲道义的人,决不能平白无故地杀人③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墨子使公输盘理屈词穷5.墨子先诱导其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连用五个“不可谓”,使公输盘标榜的“义”失去根据,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五册(一)1.①跟从②遮盖③记述④是2.D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夕阳落到山下,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在树林间上下飞舞鸣叫4.禽鸟乐游人乐5.A(二)1.①指心理活动②探求③无,没有④处于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谐忘3.“进”指“居届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册(一)1A厌恶B苟且C躲避D假使、假如2A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对比鲜明,有说服力。12.不只是品德好的人有这种思想,仁其实]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品德好的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n(二)1、①回到家②在③句中助词,无义④助词,有加强语气作用2.A(怎么能不想念呢?)。3.分层①②③/④⑤6/⑦⑧层意:第一层,妇女直抒胸臆,极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侧面烘托思念之情第三层,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己4.C(在开头点明全篇主旨……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