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复习指导(断句)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文言文阅读详案(一)一、文言实词与虚词  中考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常考知识点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在实词、虚词方面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复习指导  实词  古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和量词。因代词用法和作用比较特殊,一般归到虚词中,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根据中考题型,文言实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俗地说,古字通假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  1.通假字的形式。  (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2)“本有其宇”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宇或“仓卒无其宇”而写成了另外一个字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宇”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归类。  (二)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盲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水、山、火、云、月、树等,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词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原有意义比较狭小,今天,这些词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例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又如“秋”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主要有以下两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2)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例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丈夫”专指“妻子”的配偶。“臭”古代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第27页共27页\n  例如:“涕”,古义指眼泪。《出师表》:“临表涕零。”今义一般当“鼻涕”解。“走”,古义为“跑”“逃跑”。《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今义是“步行”之意。“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了贬义词。“复辟”,原指失位君主复位,褒义词。今义指“恢复旧制度”的贬义词。  5.名称说法的改变。  例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股”改称“大腿”等。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异义。学习时应特别注意。  例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  (1)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的常用单音词,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一个词在句子中究竟用多义中的哪个义项,  这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的内容来考虑。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而形成的。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时,一些词在特殊的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  例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处于动词的位置,应译为“打洞”、“挖洞”。活用为动词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  例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贤臣”、“小人”分别做“亲“远”的宾语。“亲”、“远”应译成“亲近”、“疏远”,活用为动词。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原是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出”是出产的东西。“入”是指收入的东西。第27页共27页\n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原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4、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可以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这种作状语的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要在它的前头加上“像”“以”“按”“从”“于”用”“沿着”等介词,构成介词结构。  例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可以译作“像狗那样”。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生。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例如《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其父为宾客。”  《〈论语〉六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  虚词与实词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变化大。古汉语中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大使用,即使仍然使用的一些虚词,有些意义已经改变。  2.频率高。古汉语中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出现的次数多。  3.用法活。同一个文言虚词往往有许多种用法,属好几类词。  4.功能强。古汉语中的文言虚词具有很强的组合、连接等作用,辅助实词构成完整的句子。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学习文言文虚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分虚实  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使……巩固,实词。“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固”:本来,副词。  b.明用法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介词,译为“根据”,“情”做“以”的宾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译为“把”,下面省略了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c.通古今  例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那;者矣:今天巳消失了。  d.看特殊  (1)兼词  例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之于。  (2)虚词叠用第27页共27页\n  “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第”令”为三个假设连词使用,译为“假如”。  “姑俟异日观’云尔”《黄生借书说》“云尔”为两个语气词叠用。  文言句式  中考要求: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常考知识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复习指导: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型基本一致,但也存在许多特殊性,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对我们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常考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里表示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者,……也“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者,……  例如:①不以十之者,文理有疏密。(《活板》)  3.……,……也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4.……,……者也  例如: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5.……,……  例如: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6.用动词“为”表判断。  例如: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7.用“是”表判断。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②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8.用“乃、亦、则、皆、本、复、诚、悉”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我亦鬼。(《宋定伯捉鬼》)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④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⑤臣本布衣。(《出师表》)⑥汝复谁?(《宋定伯捉鬼》)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⑧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借用其他介词的方式来表示。常见的有:  1.用“为”表被动。  例如: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说虎》)  2.用“为……所”表被动。  例如:①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②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第27页共27页\n  3.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则人之食于虎者。(《说虎》)  4.“见”表被动。例如:智者见疑,忠者被谤。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三)省略句。  省略句就是省略了句子成分的句子。文言文中,因句子求简,所以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现代汉语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省略主语。  例如:①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②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如:①—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②我新鬼。(《宋定伯捉鬼》)  3.省略宾语。  例如: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周处》)②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省略量词。  例如:①苏、黄共阅一手卷。(《核舟记》)  ②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5.省略介词。  例如:①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②场主积薪其中。(《狼》)  6.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如: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②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句子的前后次序发生了变化,在古汉语中倒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一般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  (1)动词宾语提前。  文言文中宾语提前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c.用“之”或“是”做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唯利是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a.疑问代词作宾语。第27页共27页\n  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何以战?(《曾刿论战》)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c.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古汉语中,也有放在中心词之后的,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以、于、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充当状语。在古汉语中这些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前。  例如: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买椟还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五)固定句式  文言句法中有些格式是固定的,或表疑问,或表反问,也有表判断。熟悉这些句式,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这里举常见的几种:  1.如……何,译为“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3.有所,译为“有……的(人、事、物)”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事、物)”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一所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担公》)  7.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8.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9.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0.非……则,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1.有……者,译为“有个……人”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12.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译为“有什么……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4.何有于……,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常见的文言固定格式第27页共27页\n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考题选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其如土石何?  命题目的:此题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学生对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的掌握情况。  思路分析:对于此种类型的题,翻译时注意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对固定句式要按要求去分析•其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解答:(1)你不聪明地太历害了。(2)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总评: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学习中注意分析、总结,掌握其规律,固定句式还需平时积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字。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命题目的:此题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学生对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和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前置的问题。  思路分析:“互文”在文官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翻译时,应前后句互为补充,否则就把意思理解错了。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翻译时把疑问代词放在介词的后边。  解答:(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总评:对于文言文中互丈现象的翻译需在平时学习中体会、掌握。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就属互文。  同步训练  1.试判断下列文言句式屑何种句式,将字母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备选答案:A.判断句B.倒装句C.省略句D.被动句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⑥帝感其诚。()  2.下列句式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环滁皆山也B.舜发于畎亩之中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与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下列句式属被动句的是()。第27页共27页\n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何陋之有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下列句子中属省略谓语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触草木,尽死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翻译下列句子。  (1)其如土石何?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下列句子中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C.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D.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文言断句和翻译  中考要求:将文言课文的重要句子或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考知识点: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常考知识点有给一段话让考生加标点或—句话让考生划出句中停顿。另外,大量的试题是考翻译,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复习指导  (一)文言断句。  古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学习文言文,断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多下功夫。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正确明白。其次,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文体特征。  句读是文言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6种方法以供参考。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盲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有很大的帮助。  4.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云”、“曰”、“言”等。可根据这些标志断句。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5.文言虚词断句法。  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一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第27页共27页\n  6.顶真修辞断句法。  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二)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盲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应多看些课外的文盲文章,多积累一些文盲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另外,翻译文言文还要讲求技巧。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  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膝于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在“使”后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在“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3.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①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②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盲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顾”第27页共27页\n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7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d”最合适。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如: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②属予作文以记之。(《桃花源记》)“屑”同“嘱”,在翻译时必须译出。  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如下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不是……吗”。  二、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文言文一是直译,即对原文一字一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而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境”就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的问题。“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  (二)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土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三)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应用意译。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里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直译好。  (四)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例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其中的“而”是连词,译为“和”。为使译文简洁,这个“和”字就省去了。  (五)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讳,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照抄不译。  (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例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你倚仗什么去?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告诉他们说。  (七)译文应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把以上内容编成口诀如下: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第27页共27页\n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考题选讲  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方面的知识。  思路分析:对于此种类型的题,根据语段内容,结合语段的语意,从“者也”故”等标志性的词语入手,就不难断句了。  解答: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总评:解答此种类型的题,先从句子的意思入手,然后找标志性的词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重要语句的文官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以上两个句子,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手一福”等的含义。另外,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答:(1)这种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不会赐福(保佑您取胜)。  (2)如果作战,就请让我跟从你一起去。  总评:对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尤其是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在学习中,必须掌握。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命题目的: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思路分析:对于此题,应弄清“芳”和“秀”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古今变化比较大。  解答: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总评:解此类题,除了掌握一些古今变化比较大的词义外,在翻译时还需考虑“雅”即美。  同步训练  1.读下面的语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发间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C.今亡/亦死,举大汁/亦死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给下面文字断句,并翻译画线句。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断句:。  翻译:。  3.找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  A.一狼洞其中。译:一只狼在洞中。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扁鹊望见恒侯却还是跑了。  C.其一犬坐于前。译:一只狗坐在前面。  D.乡邻之生日蹙。译:乡邻生活一天天的窘迫。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谁同我一起回家呢?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意思是:冬夏换季时,开始第一次往返。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在忧患中出生,在享乐中死去。第27页共27页\n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文:。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  6.下边一段文字是《水经注》里的,给它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古诗鉴赏  中考要求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常考知识点  中考考查古诗鉴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2002年有近1/3的省市考到。试题全部取材于课内,以唐诗为主。题型以主观性试题(填空、简答)为主,少数是选择题。试题常考到以下知识点:  1.词义、词的深层含义或词的表现力。  2.诗句朗读的节奏,诗句意义,诗句的精妙之处,以及诗句表达的感情。  3.诗的表现技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修辞手法、结构层次等。  4.诗歌的整体意义,诗人的感情、志向;全诗的格调,诗人的风格。  5.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并写出来。初中文言文阅读详案(二)  怎样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呢?  1.结合古文、古诗及历史知识等的学习,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古文化常识。  2.了解一些鉴赏古诗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利器。  (1)正确理解并仔细品味诗词语言的意义,尤其要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诗词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凝练、概括、含义深刻的特点。要善于抓住诗词中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品味词语含义。  (2)正确分析鉴别诗词的不同类别、不同风格。要先鉴别是诗,是词,还是曲。诗按格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近体诗还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内容分为送别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按风格分为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词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按风格分婉约词和豪放词两大类。  (3)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词赏析中,要能掌握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抒情方式,尤其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方式,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等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语言特色,如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凝练等。篇章结构的特点,如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等。第27页共27页\n  (4)赏析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分析。  3.多读点鉴赏文章,多做点鉴赏练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鉴赏能力。  4.注意总结应考经验,提高实战能力。  ①通读全诗,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注释、试题提示等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如果是选择题,还应借助于选项的分析(因为一般是选一错项,因而会有三项正确)。②审清题目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按要求进行重点分析;如果是选择题,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将选项与原诗、与自己的理解比较,有时两个选项有矛盾,那么答案必在其中(因为是单项选错题,不可能两个都错)。③明确答题重点,调整好思路,组织好语言,按要求回答。表达要流畅、完整,书写清楚大方。  古诗文名句的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古诗文)念出来,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在创造的同时必须借助停顿、重音、语气和语调再来区别。  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和基调是构成朗读的要件。诗文名句(难句)的朗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正确处理朗读的节奏:节奏是语音徐疾、高低、长短、轻重在—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是语音美的再现。古诗文名(难)句的朗读节奏,要借助节拍(指规律的停顿)的正确标示。  古诗的节拍(停顿)要依据诗体和韵律来切分,其规律是: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例:  七言诗的节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2221、2212、223”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句停顿的规律是:  停顿在主谓之间。如:“今夕/是何年”、“城/非不高也”、“—狼/洞其中”。  停顿在动词和所带的宾语之间。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停顿在发语和句首语气词、关联词之后。如:“夫/环而攻之/而不胜”,“盖/大苏/泛赤壁云”,“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停顿在语句的倒置处,,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八百里/分麾下炙”  停顿在补语前。如:“遂/许先帝/以驱驰”,“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停顿在承前指代语之后。如:“是/进亦忧,退亦忧。”“是/地利/不如从和  停顿在古今同形义异词之间。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今/天下/三分。”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可/以一战”。  另外要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句。  正确处理句子内部的停顿(就是把—句话分成几个意群)。—第27页共27页\n般是在句子中的词语与词语之间作或长或短的间歇,可以使语句结构更清晰,语意更鲜明,节奏感更强,留有思索、回味的时间,能更好的理解语意。在确定句子内部停顿时,除了参照上述划分节拍的方法外,还要渎句子,辨词义,析句意,紧扣上下文,推断可能要用的标点,依据“意群”来标示。例:“其—/犬坐/于前”,“行/拂乱/其所为”,  “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附标点停顿的规律:顿号停顿最短,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长些。因为在考试题上,有不少句子将原标点隐去了,要考生对这类句子标示停顿的节拍,据此可化难为易。)  (例1)(辽宁中考题)读下文,做①—⑥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①文上横线上应填出的句子是  ②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B.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C.水落而石出者(显露)D.山间之四时也(四点钟)  ③选出对本段意思理解正确的—项。  A.写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B.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  C.写了醉翁亭命名的缘由D.写了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④选出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项。()  A.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君将哀而生之乎?您将要悲哀地生下我吗?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⑤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乡邻之生/日蹙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选出与课文句子完全相符的一项。  A.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B.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败军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C.谈笑有鸿孺,往来无白丁。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实际上就是结合具体语境来切分朗读的节拍,划分朗读的节奏,要反复诵读,体会各音节(词)的意义。若是句子,应依据其语法结构(句子成分)来切分:如A句中“乡邻之生”是个意群,‘‘日蹙”是个  意群,二者之间稍作间歇(停顿)就便于理解品析;B句中的“刻”是个意群,“唐贤今人”是个意群,中间不必停顿,“诗赋”是个意群,中间也不能停顿,“于其上”是个意群,此句节奏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可借助虚词“乎”切分节拍。D句是个五字词句,可参照“二、三式”的方式来确定停顿的区间,诗句的节奏,既可按音节分,也可按意义分。A、C、D三句的节奏划分正确,此题答案为B。  其余各题答案依次为:①野芳发而幽香②D③B④C⑥A  [评注]划分朗读的节奏,实际上就是古人所强调的句读,即文词停  顿的地方。叫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在确定朗读节拍(停顿)时,要一读二析,即读文句,析词义,析句意,不能草率。第27页共27页\n  [例2](北京海淀中考题)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盖/大苏泛赤壁云D.一狼洞/其中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音节中的停顿,音节间的停顿要依据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B句中的“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放在一起读,句中应稍有停顿,否则理解成一个词,造成误解;D句中的“洞”是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应在“洞”前稍加停顿,以便理解,此句正确的停顿是:“一狼/洞其中”;而A句是考查句子间的停顿,应依据句子的结构来确定切分的意义单位和位置;C句中的“盖”是个句首发语词,起领全句的作用,也应稍作停顿,据此A、B、C三句的停顿正确,D句为此题答案。  [评注]停顿可标明词义,暗示作用,加强理解的功效,但古诗文千姿百态,一定要紧扣语境语义,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例3]  (山西中考题)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楚江/开……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D.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诗句节奏的划分,又考查了韵脚的延长音。辨识时,要依据古诗节拍切分的规律,按音节(词)来划分:此诗是一首七绝,其节拍规律是“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据此,各句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问题出在韵脚的延长上。这首诗押的是ai韵,韵脚分别是“开、还、来”,而“出”不是韵脚,因为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不要求押韵,诗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押韵,也  可不押韵。C句的“出”不是韵脚,其读音就不必延长,所以此题答案为C;,  [评注]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要依据古诗的诗体和韵律来确定。判断其正误,要明确古诗的诗体和节拍的规律,反复吟诵,细心辨识,逐项排查,依题作答。  [例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或/异二者/之为  C.先天下/之忧/而忧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A句中的主语是“予”,谓语部分是“尝求”,宾语部分是“古仁人之心”。依据句子结构和断句的基本规律,正确的朗读节应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句没有主语,“或异”是谓语部分,“二者之为”是宾语,其节奏划分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划分应是:“或异/二者/之为。”C句中的“先”是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与“天下之忧”构成动宾关系,其正确节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D句符合文句停顿的基本规律,为此题正确答案。  [评注]文句的朗读节奏要注意各句的语法结构和语意,在具体划分时,还要参照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语感,渐次比较,审慎填答。  1、主语和谓语间应作停顿。如:  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②舟尾/横卧—楫。《核舟记》  ③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2、动词与宾语间应作停顿。如:  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动词与补语间应作停顿。如: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②征/于色,发/于声。《〈孟子〉二章》  4、句内几个意义相对完整的结构之间可作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第27页共27页\n  5、句首状语后应作停顿。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活板》②五代时/始印五经。《活板》  6、转折连词前应作停顿。如: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②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说虎》  7、并列短语间应作停顿。如:  ①岸芷/汀兰。《岳阳楼记》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8、句首关联词和发语词后作停顿。  ①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②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读〈孟尝君传〉》③故/身重耳。《宋定伯捉鬼》  9名词作状语时,在该词前可作停顿,或者与中心语连读。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10、句中省略处应作停顿。如:  ①一厝/朔东。《愚公移山》②令/作诗。《伤仲永》  [例1](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点题,点时间,赏析重点应当落在一个“好”字上。  C.颔联盛赞春雨,点出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  D.尾联实写雨后春色满城,繁花似锦的景象。  2.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新的含义。请仿例句举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和“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例:“课外兴趣小组要全面恢复活动啦!”小机灵李四满面春风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顿时,教室一片沸腾。这渴盼已久的喜讯似“春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  事例:。  [解析]第1题四个选项,考点涉及诗歌体裁、表达方式、写作内容分析等。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尾联不是实写,而是想像第二天早晨春色满城、繁花似锦的景象。  第2题属课外延伸题,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考生完成此题的两个前提是:(一)熟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比喻含义;(二)认真研读例句,有所启发。可举好政策、好消息、悄无声息做好事的事例,如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帮助孤寡老人、助残、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  文言文能力检测  一、指出下面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古义:今义:  2.赴汤蹈火古义:今义:  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4.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5.汪然出涕古义:今义:  6.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  7.以尽吾齿古义:今义: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9.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古义:今义:第27页共27页\n  10.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二、下面加点的词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臣不胜受恩感激。  三、下面加点的词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单音词相当于现在的哪个双音词。  1.方七百里,高万仞()2.面山而居()3.其妻献疑曰()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7.惟吾德馨()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9.迁客骚人,多会于此()10.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字和哪个字通假。  1.亲戚畔之。同2.困于心,衡于虑。同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4.将军身被坚执锐。同  5.为天下唱。同6.属予作文以记之。同  六、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l.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  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通;意思:  4.人则无法家拂土。通;意思:  5.非死则徙尔。通;意思:  6.才美不外见。通;意思: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通;意思: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意思:  七、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小惠未褊,民弗从也。B.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乐”)  B.无他,但手熟尔。(“尔”同“耳”)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  D.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  九、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序号写在括号中。  1.温故而知新()第27页共27页\n  A.学过的知识B.故乡C.老朋友D.破旧的  2.不耻下问()  A.羞耻B.可耻C.以……为耻D.耻辱  3.默而识之()  A.记住B.‘认识C.识字’D.相识  4.择其善者而从之()  A.善良的B.优秀的地方C.信佛的人D.脾气好的人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实在B.果真C.真诚D.诚心  6.甚矣,汝之不惠()  A.恩惠B.敬辞C.好处D.聪明  7.佛印绝类弥勒()  A.隔绝B.绝对C.好D.极  8.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A.背靠着B.违背C.失败D.背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连接B.委托C.类D.嘱托  10.一男附书至()  A.人书本B.课本C.证明信D.信  1.君有疾在腠理()  A.疾恶如仇B.疾苦C.积劳成疾D.疾风知劲草  2.众妙毕备()  A.人毕竟B.真相毕露C.毕恭毕敬D.毕业  3.不能名其一处也()  A.姓名B.名著C.四名学生D.莫名其妙  l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惧其不已也。()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十二、下面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为佣耕B.委而去之  若听茶声然去国怀乡  C.死即举大名耳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十三、下列每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是()。  A.若毒之乎B.多会于此C.长烟一空D.吾祖死于是  若为佣耕会天大雨一碧万顷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E.皆次当行F.登斯楼也G.广故数言欲亡H.上使外将兵  之次所旁丛祠中吾斯役之不幸扶苏以数谏故将军身被坚执锐第27页共27页\n  丸薯言票lB•妻需嚣  c歪:罢轰票:为督D•昙:歪吕广:案乙  丸摹雾盂B•辜妻羔c•兰尝盂  D.呈呈:票盂地利也E•呈妻尝募丛祠中P•昙罢羞呈不幸  c.;芸詈辜黠H•毒笔芸装;执锐  入学而肚旦之,不亦递乎?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说:同“悦”,愉快。  B.登斯楼也,则有圭旦怀乡,优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去国:到了(别的)国家。  忧谗:担心(人家)说坏话。  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俨然:整齐的样子。  交通:交错相通。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击鼓。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l间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遂与外人间隔()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其间千二百里()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属  (0神情与苏、黄不属()②在骨髓,司令之所属()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高猿常啸,属引凄真()  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故  ①温故而知新()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③低头思故乡()④既克,公问其故()  ⑤广故数言欲亡()  4.顾  ①顾野有麦场()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作  ①百千齐作()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一鼓作气()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发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舜奉于畎亩之中()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名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④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第27页共27页\n  ⑤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⑥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8.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佛印竿类弥勒()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以为妙绝()  9.许  ①杂然相许()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赋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L道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策之不以其道()  12.居  ①面山而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十日,•扁鹊复见()④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⑤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13.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4.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关山度若飞()  ③崔九堂前几度闻()④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5.将  ①出郭相扶将()②柳条将舒未舒()  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上使外将兵()  ⑤自将磨洗认前朝()  16.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7.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  18通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第27页共27页\n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9.书  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④为一说,使与书俱()  ⑤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0.毕  ①众妙毕备()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21.会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③会宾客大宴()  22.已  ①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且壮土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疠()  ⑤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23.去  ①去死肌,杀三虫()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④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4.见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②曹刿请见()  ③于舅家见之()  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5.若  ①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④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6.或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7.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8.求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9.固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第27页共27页\n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0.病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②向吾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L安•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2.诚  ①帝感其诚()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3.行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4.是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  ②是以谓之“文”也()  ③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④是进亦忧,退亦忧()  35.夫  ①夫战,勇气也()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6.胜  ①臣不胜受恩感激()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射者中,弈者胜()  37.语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其夫呓语()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  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8.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39.信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40.益  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  ③稍近,益狎()第27页共27页\n  ④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4L易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2.归  ①我欲乘风归去()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43.得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4.能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必能裨补阙漏()  ④先帝称之曰能()  45.当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②当奖率三军()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46.令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令辱之()  ③号令徒属()  ④攻陈,陈守令皆不在()  47.临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②临表涕零()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④临溪而渔()  L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3.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4.理基地之出,竭其庐主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天下苦秦久矣。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人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B.无案牍之劳形。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父利其然也。  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渔人甚异之。  巳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第27页共27页\n  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朝而往,暮而归。  C.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D.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此皆良实。巧据语法结构妙定朗读停顿“能够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也是历届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道典型题类。那么,如何正确划分?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语意、语境来划分,也可根据文言句子的内部语法结构来划分。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向大家推荐“巧据语法结构妙定朗读停顿”一法。(一般情况下,不是绝对的;本文中所举例子均以苏教版教材为主),在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一、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例如: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主谓之间)(《陋室铭》)2、予/尝求/仁人之心 (主谓之间)   (《岳阳楼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主谓之间)(《马说》)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宾之间)(《送东阳马生序》)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动宾之间)(《岳阳楼记》)6、衔∕远山,吞∕长江。(动宾之间)(《岳阳楼记》) 二、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如“盖”、“夫”(读fú),“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往往在这些发语词后应进行停顿。例如: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2、盖/一癞蛤蟆也。(《幼时记趣》)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5、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8、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9、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宴子使楚》)10、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1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上枢密韩太尉书》)三、文言句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可与主语连在一起)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第27页共27页\n2、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6、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7、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五、文言句中有表示下结论的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故曰”、“是故”、“是以”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1、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六、“古二今一”型的词语之间要停顿。就是说: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恰好组成了一个双音词,词意也发生了变化,诵读时要分开,不要错把它当成一个词合起来读。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句中的“中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词,应该合起来读,但在此句中是两个词,“中”是名词,“中间”、“里面”的意思;“间”是动词,“夹杂”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和谓语中心语,因此,诵读时两词之间要稍作停顿。]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3、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4、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七、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3、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4、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八、文言句式若是省略句型的,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九、文言句中若有文言文里的“固定术语”,如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等一定要了解,不能随便分开,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十、文言句中的语气助词一般是用来揭示停顿的,如“也”、“乎”等,朗读时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十一、文言句中有的整体连词一般不可分,而作状语的有些词语却可单独划开。例如:1、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2、果如/鹤唳云端。(《幼时记趣》)3、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十二、文言句中有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第27页共27页\n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典型题例实战训练: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环而攻之∕而不胜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行拂∕乱其∕所为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B、永之人∕争奔∕走焉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D、前人/之述备矣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因坐∕法华西亭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B、醉则∕更相枕以卧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B、苟全∕性命∕于乱世C、日与∕其徒∕上高山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且∕壮士不死即已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A、永州之∕野产∕异蛇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彼竭∕我盈,故∕克之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公∕与之乘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D、而∕乡邻之∕生日∕蹙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意∕有所及,梦亦∕同趣D、贤者∕能勿丧耳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是∕进亦忧,退∕亦忧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入则∕无法家拂士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A、同舍生皆∕被绮绣B、其一∕犬坐于前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生,亦我∕所欲也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D、俄而∕百千人大呼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往来∕而不绝者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27页共27页\n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D、上使∕外将兵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属予作文∕以记之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1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珠∕可历历数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6、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1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4年盐城卷)18、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04年苏州卷)19、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2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2006年盐城卷)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永之/人争奔/走焉。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第27页共27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