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51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如何摘记文言文笔记更有助于文言文的积累?\n方法指导(一):精心初读,细心留痕\n我们以传记类文段为例,主要人物及地名、重要情节的关键语词等等,都会反复出现,初读时,一定要养成“留痕”的习惯。\n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n方法指导(二):认真精读,推理通情\n()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余余余余先达\n方法指导(三):弄清词义,学会归类\n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中的许多意思都在演变,但也有其规律可循。这就要求我们在弄清词义的同时,学会归类。比如:哪些是通假字、哪些是古今异义,哪些又是词类活用等等。\nA.文言虚词的归类\n初中阶段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起指代作用的,如:“其”“之”“何”等。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等。起连接作用的,如:“而”“乃”“则”等。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等。\n【而】1.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①②两句的“而”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③④两句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⑤⑥两句的“而”则可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n课堂小练习(一)【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何陋之有?——《陋室铭》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马之千里者。——《马说》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n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④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之”字在这里解释为“的”。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字在这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n③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⑤马之千里者。——《马说》“之”在这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之”在这里作语气助词,不译。\n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之”在这里作指示代词,解释为“这”。⑨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⑩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之”在这里作代词,解释为“它”或“他”。\nB.通假字的归类\n文言文中,有时本来应该用这个字,却用了另外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是古今通假,用来替代的字就是通假字。对于通假字,应该掌握通假字的规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我们在记文言文笔记的时候,也要对通假字做一个归类。\n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③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n课堂小练习(二)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数至八层,裁如星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A.“裁”通“才”,仅仅。B.“扳”通“攀”,牵、引。D.“见”通“现”,显现。\nC.古今异义的归类\n古汉语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很多词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发生转移,也有的词义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古今异义的词进行归类和整理,便于有效复习、巩固。\n你能说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吗?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够。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里面。\n3.会宾客大宴。——《口技》古义:恰巧,恰逢,正赶上。今义:聚合;理解。4.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古义:跑。今义:脚交互向前移动,或车辆等运行。\nD.一词多义的整理\n一词多义就是书写上是同一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义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有的词义甚至有十几个义项,不仅如此有些词还有多个读音,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n【为】1.为之怡然称快。——《童趣》介词。因为。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介词。与“所”构成被动。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动词。作为。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动词。成为。5.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对。6.愿为市鞍马。——《木兰辞》介词。为了。\nE.词类活用的整理\n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也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摘记下来,便于复习和理解。\n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本是名词“鞭子”,这里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鞭打”。2.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中,“奔”本义是奔跑,这里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奔跑的快马”。\n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中的“故”“新”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名词,指“旧的知识”“新的知识”;“邑人奇之(《伤仲永》)”中的“奇”解释为“认为……奇异”,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n4.名词用作状语。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中的“日”解释为“每天”,在这里就是名词作状语。\n方法指导(四):理清结构,判断句型\n古汉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n一、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字,一般用“……者……也”或“则”、“乃”、“为”、“非”等表示。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n二、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的被动句;一种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含有被动关系,一般称意念被动,要根据上下文去推断。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为……所……”,表示被动。\n方法指导(五):博览众文,摘录常识\n想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一定的有关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等文化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整理。\n古代的年龄称谓襁褓:本义为包婴儿的被、毯等,代指不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至三岁,泛指儿童。总角:古代幼童将垂发扎成两节于头顶,其状如角,谓之“总角”。泛指幼年。垂髫:古代儿童的头发自然下垂,借指儿童时代。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jī):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就把头发盘起,表示成年。弱冠(guà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花甲:六十岁。由古代干支纪年而来。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n方法指导(六):易错名句,注意记录\n学习文言文,我们就要对一些名篇名句进行背诵和默写,在此过程中,有些同学经常要默错字或添字、改字、调换词语顺序等。这些,易默错的句子,就需要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便于时时拿出来温习,巩固记忆。\n如:“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览”字。“经纶世务”的“世”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n高效记文言文笔记的以下几种方法:(一):精心初读,细心留痕(二):认真精读,推理通情(三):弄清词义,学会归类(四):理清结构,判断句型(五):博览众文,摘录常识(六):易错名句,注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