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0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聚焦中考——语文第二讲文言文阅读(一)\n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一、(2013·杭州)阅读短文,完成习题。(7分)(一)(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n(二)(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注释】①日者:以占卦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揣度。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监酒:监管制酒。恶可:怎么能,如何能。\n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B.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C.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D.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答案]D[点拨]D项中的“足”应理解为“能够”。\n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D.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案]BD[点拨]A项中的两个“且”分别为“况且”“将近”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于”分别为“被”“在”的意思。\n二、(2013·金华)阅读短文,完成习题。(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釜:锅子。齑:腌菜或酱菜。④啖:吃。留守:官职名称。\n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3)日煮粥一釜(4)馈以佳肴[答案](1)担心 (2)周到或周全 (3)每天 (4)赠送或馈赠[点拨](1)(2)是来自课本上的稍容易;(3)联系“日再食”一句,“日”理解为“每天”;(4)按照单音节词解释为双音节词即可。\n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答案]C[点拨]C项中的第二个“其”是加强语气的语气词。\n三、(2013·温州)阅读短文,完成习题。(6分)公输(节选)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n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3分)(1)楚王问其故(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3)虽杀臣,不能绝也[答案](1)原因,缘故 (2)入侵 (3)尽,完\n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A.乃记之而去B.辍耕之垄上C.子墨子九距之D.公输盘之攻械尽[答案]D[点拨]例句中的“之”为“的”的意思。A为代词。B为动词,去,往。C为代词。D为助词,“的”之意。\n考点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型一般为直接解释型、单项选择型、判断正误型、句子翻译型四类。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等。题型和实词的考查基本相同。3.理解常见通假字的含义。\n知识拓展一、实词1.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n(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n(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④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n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n现举三例:(1)亡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③灭亡。 国恒亡。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n(2)道①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③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④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以咨诹善道。⑤名词,学问。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⑥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n(3)安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n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n(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5)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n(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n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其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n(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n4.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2)音同(近)、形不同。如:A.一厝朔东,—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 “邀”,邀请。(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B.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n名题强化一、(2013·天津)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完成练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n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服:衣服B.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C.窥镜而自视 窥镜:照镜子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答案]A[点拨]A项“服”是名词作动词,表示“穿”的意思。\n二、(2013·鄂州)阅读《马说》,完成后面的习题。马说韩 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n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执策而临之 临:(2)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3)策之不以其道 策:(4)才美不外见见:[答案](1)临:站在……面前。(2)安:怎么。(3)策:用鞭子打。(4)见:通“现”,显露。[点拨](1)结合句意理解,“临”指站在(马)的面前。(2)“安”表疑问,可译为“怎么”。(3)“策”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用鞭子打”的意思。(4)“见”是古文中常出现的通假字,通“现”,“显露”的意思。\n完成考点跟踪突破26考点解读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