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 48页

  • 426.00 KB
  • 2022-08-26 发布

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原则与技巧语文高考总复习——\n《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B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属于必考内容。表面上看来,它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但实质上,同时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要准确翻译,必然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否则就难于准确翻译),因而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带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考点阐述\n受“标准化”选择题型的影响,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曾安排在第Ⅰ卷,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型。这种题型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的考查还难于判断。因此,从2002年起,全国高考语文卷又恢复了文言文直接翻译(笔译)的考查。即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让考生直接翻译文言文句子,放在第Ⅱ卷。分数从2002年的5分发展增加到8-10分。因此,文言文翻译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考点阐述\n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标准>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考点梳理\n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有文采>,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考点梳理\n(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考点梳理\n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考点梳理\n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考点梳理\n“直译”与“意译”关系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意译>项王、项伯坐在东面;亚父坐在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北面;张良陪同坐在西面。考点梳理\n(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考点梳理\n2、解释法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一定要译出来。考点梳理\n例句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例句2: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考点梳理\n3、替换法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进行替换,即: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例句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例句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考点梳理\n4、删略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很久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考点梳理\n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考点梳理\n5、补充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例句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考点梳理\n例句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误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正确翻译应是: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原句中“不至”的意思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很明显,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用括号加以区分。)考点梳理\n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关联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一个长句子,且单句间未用任何关联词进行连接的,就要在搞清分句间的复句关系的基础上,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如数量词,文言文中,表示数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很少用量词与之配合,翻译时要补充量词,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考点梳理\n6、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考点梳理\n7、意译法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例句: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比喻,要翻译成“像……”,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即可;委婉说法,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互文,要结合在一起翻译而不能分开译;典故,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误译例句略。)考点梳理\n翻译下列句子: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借喻:喻指边疆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考点梳理\n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译: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借代:代指做官的人借代:代指元军借代:代指言语考点梳理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借代:代酒,可译为“酒力”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n译: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借代:代指魏忠贤借代:代指赵国(二)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考点梳理\n翻译下列句子: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译:(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委婉:发动战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委婉:会(决)战考点梳理\n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三)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考点梳理\n翻译下列句子: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者悲伤。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考点梳理\n4.通五经,贯六艺译:精通五经六艺。5.加以官贪吏虐。译:加上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考点梳理(四)互文译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n翻译下列句子: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译:品行正直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指刘义隆北伐事指霍去病攻打匈奴事考点梳理\n译: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用典:指陈涉起义事借代:代指秦王朝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五)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考点梳理\n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句: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③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凝缩,只译出意思即可。注意,是“故意”这种情况才能用此方法。例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国)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考点梳理\n(四)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5.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7.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8.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语,要用固定译法。)考点梳理\n特别提醒:①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考点梳理\n②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考点梳理\n(一)例题详解[例1]2002年全国高考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考点例析\n[解析]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泽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考点例析\n[例2]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卷)第15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例析\n[答案](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考点例析\n[解析](1)有几个关键词:“义”,“名词作状语”,要翻译成“按道义”;“公等”,“公”,第二人称,“你”,“等”,表复数,“公等”可以翻译成“你们”;“妻子”,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指“妻子、儿女”。(2)“公逸感端之节”,为被动句式,翻译时要按被动句式翻译,如果按主动句翻译则不能得分;“亦固守”,是省略句,“固守”后面省略了宾语,根据原文,这个宾语是“杞州”,翻译时要把这个宾语补充出来,并用括号以示区别。(3)几个关键词:“比”,“到……时”;“下”,“部下”;“在”,“存在”,这里指“活着”。注意“体发癯焦”,应该是“体癯”“发焦”,否则按“体发癯焦”就没法理解,这种写法在高中课本中出现了多处。考点例析\n(二)解题方法归纳A.借助语境正确理解句式和句义。正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你首先要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全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动手翻译前,要读懂句子,并要把你理解的句义放到原文(语境)中去检验其是否正确;翻译后,你同样要记住把译文放到原文(语境)中去检验其是否正确,通顺。考点例析\nB.注意重点词(实词、虚词)的意义。一般来说,文言句子中的重点词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15个常见虚词(尤其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等。其实,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我们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到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得分点的分就丢了。考点例析\nC.注意特殊句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在考纲中虽然加了星号,不做考查内容,但在文言文翻译中却不能忽视它。因为你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而特殊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点例析\nD.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句,要用固定译法。固定结构虽然在《考试说明》中未被明确列举出来,未纳入考试范围,但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时常出现,它直接、间接地影响我们对句意、文章的理解,因此,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有时也会出现,我们要高度重视。考点例析\nE.注意译文是否通顺。翻译完成后,要按“信、达、雅”的标准认真检查译文是否达到标准。考点例析\nF.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或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词语突出出来。2.将完全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3.最后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总之,重要的是译好几个关键词,译好了这几个关键词,也就抓住了得分点。考点例析\n(一)考试题型文言文直接翻译题近几年内不会有变化。从翻译语句的选择来看,不一定就是翻译大阅读文言文(第Ⅰ卷)中的句子,有可能另给一个文言片断要求翻译其中的几句话。内容上,一是考查关键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一是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固定结构)。从题目设置看,一般命两至三小题,共8-10分。未来,也可能将断句和翻译放在一起考查,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名师点拨\n(二)备战策略A.注意积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词语、固定句式)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名师点拨\n积累时,要记例句,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理解和记忆。B.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领。平时要加强训练,要动口动脑动手。要善于总结经验。C.阅读、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段,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名师点拨\n(三)临场技巧A.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要操之过急。如果仓促应付,没有读懂原文就急于做题,就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翻译也就不会正确了。我们一定要在把握了文段内容后再去做题。B.要善于借助试题中的已知题项,帮助对原文的理解。C.翻译时,遇到难于把握的词语要广泛联系已学的知识,一一联想,采用再现法、组词法、代入法、排除法、语境法等,将译文放入原文中去检验。名师点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