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 6页

  • 62.00 KB
  • 2022-08-26 发布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大问题。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育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10年,“言”“文”关系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反而变得更为突出。2006年秋天举行的第八届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论坛”也专门就“追求文与言的和谐”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文言文教学Z路寻找出口,寻求突破”。《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2期“杏坛茶座”栏目中,郭惠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之痛似乎U经成为屮学语文教学的顽症”,“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冇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两极中的均衡”,“文与言的和谐”,这当然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真正要达到这一步,似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讨论,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渐次解决。为什么有些教师会轻视文言文的语言教学呢?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觉得“文言文”教学是“文”的“阅读”教学,自然应该着眼于文本而不是文言。他们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子气'十足”,“从根本上剥离了文言文学习的'生态环境"(魏\n小娜《〈师说〉教案设计》)。既然着眼于文言字词句教学是“小家了气”,是“没有'阅读’的教学”,于是,有些教师就开始了大胆的“探索”。诸如研究性学习之类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教学设计便频频亮相,且广受好评。在这些教师眼中,“真止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止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Z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我们当然完全认同《论语》之类经典中“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确实是“真正冇价值的东西”。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自然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那么,抓了“伦理观念”之类的“西瓜”,就可以把“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Z类的“文言”学习内容当作“芝麻”而尽数舍弃吗?——“文”与“言"两相比较,“言”真的可以卑微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吗?好在不管理论界对文言文教学目的问题作怎样的争论,《普通高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非常明确地作了表态:文言文教学目的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那么,什么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呢?这种阅读能力从何而來呢?叶圣陶\n先生曾提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比如面对“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大学毕业生(具有应高考资格的人)不一定读过《荀子》,读过《荀子》不一定读过含有'从天而颂Z,孰与制天命而用Z'这句话的《天论》,读过《天论》的不一定都记得,也许忘记得干干净净了,这也在情理中事;然后就字面求理解,大学毕业生似乎不应该办不到,他们照理应有'了解…般文言文之能力’与'读解古书之能力’的(这儿引号中的是初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项下的话)。题目上的'从'字'颂'字'制'字'用'字都是寻常用法,与现代文言没有什么差异;'天'字不指天空,只要想天空怎么能'从',天空怎么会有所'命',就可以知道;还有,'甲孰与乙'是个差比句式,表示说话人的意思是乙胜于甲,这种句式在古书中是常见的,所谓'一般文言文'屮也冇用到的。如果应试者能够知道这些个,就是没有读过《天论》或者读过而忘记得干干净净了,也会理解《荀子》这句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为什么学生读过《苟子》但是忘记了这句话,甚至根本没有读到过这句话,却依然有可能止确地理解“天”字不指天空,也能理解“甲孰与乙”的意思是“乙胜于甲”呢?就是因为,这些语言现象“在古书屮是常见的”,他们完全可以由(冇限量的)已知推知(无限量的)未知。——这不就是平素所说的“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的具体表现吗?试想,如果学生在平日里对于古书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加关注,教师对于“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耍求置之不理,在\n教学时对此不加关注,也不要求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重视,那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将从何而来呢?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培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是我们当前文言文教学的日的所在,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命题。相应地,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文言(语言)教学,也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这一大前提一旦确定,我们接着要讨论与关注的大问题便是:采取怎样的做法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呢?对于文言文教学中“各行其是”的做法,人教社语文教育专家周正逵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有的大谈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现代文教学;有的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有的大讲语法知识,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冃标,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学,哪些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哪些是我们应该加以警惕防范的,是很明白的。周先生的告诫,我们难道不应当好好思考吗?目前,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无视文言教学的个性,干脆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來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去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冇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文言趋白”现象。笔者揣测,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耍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师觉得“文言”与“白话”有着源流继承关系,认为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白话语言能力,所以,不必耗费过多的课堂时间做语言疏通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也是站不住\n脚的。张中行先生有过清楚的论述:“文言和现代汉语有传承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你说是截然两种吗?不对;你说不是两种吗?也不对。勉强说,是藕断丝连,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字形和意义的约定关系,文言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甚至常常不同,因而不熟悉文言的人就很容易把现代汉语的约定关系移用于文言,于是就错了,至少是似是而非。”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现有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注解相当详细,新课标不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吗?既然学生自读没有什么障碍,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就完全可以腾出来去做别的“更有价值”“更有意思”的事情了。笔者以为,这种认识也有所偏颇。教材对文言课文的注解确实是相当详细的,但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的常用的词语。明闭I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的,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如《项脊轩志》中“垣墙周庭”一句,课文只是提供了“院子周围砌上墙”的译文,如果不加以特别关注,学生怎么可能得知此处的“周”是动词“环绕”的意思呢?诸如此类,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很浅显的,借助课文的注解,对于其中的词义与句子大意,学生也能把握;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发挥,不也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细微平常的地方吗?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不也正是从这些细微平常的地方培养起来的吗?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就耍充分重视古今汉语的这些差异,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似是而非的理解,对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作深入\n的探究,从而确保他们顺利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强调文言(语言)教学本身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取舍方面,我们应该多作努力、多作思考。同时,也不能不思考面对同一文木时,寻找文言教学与文章教学、文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