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材料 24页

  • 58.93 KB
  • 2022-08-26 发布

九上文言文复习材料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陈涉世家》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和忘。”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雇仰耕地,(有一次)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1更上,心屮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耍忘记。”少时:年轻的时候;尝:曾经;辍:停止;怅:失望;去,至山苟:倘使;(久)Z:助词,无意义;3.佣者笑而应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矗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那能富贵呢?”若:你;为:是;4.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太息:深深地叹息;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怎么;鸿鹄:天鹅,比喻有远人抱负的人。5.二世元年七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秦二世元年七刀,朝廷派遣九百个贫苦人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適,同“谪”,发配;戍:守边;闾左:贫苦人民;屯:停驻。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7.会天人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他们在这里)恰巧遇到下人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课了期限。课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会:适逢,正赶上;度:估计;失期:误期;法:按照法律。&陈胜、吴广乃谋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亡:逃亡;举:发动;等:同样;死(国):为而死。9.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了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了扶苏。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了,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了扶苏。苦:苦于,为……所苦;立:封建君主即位;乃:是。10.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秦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而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以:因为;数:屡次;谏:下对上肓言劝戒;故:缘故;将:带领;或:有人。1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项燕是楚国人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n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怜:爱怜;以为:认为;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了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了扶苏和人将项燕的队伍,侣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得很对。诚:果真;诈:假装;为:向,对;唱:同“倡”,侶导;宜:应当;然:是,对;10.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口:“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Z鬼乎?”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口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指意:意图;14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念:考虑,思索;威:威服。1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閤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屮书,固以怪之矣。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界了。丹:用丹砂;1$:写;王:为王;曹:用网捕;固:本来;以:同"已”,已经;怪:认为……怪异。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人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陈胜)又暗屮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屮,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嚎叫的声音喊道:“人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间:暗屮;之:至I」;次:旅行或行军在途屮停留;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篝:用笼了罩;狐:像狐狸一样;狐鸣:学着用狐狸鸣叫的声音;17.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H陈胜。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旦FI:明天;往往:到处;指:用手指着;目:用眼看。1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素:一向;为:被;19.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故:故意;忿恚:使恼怒;以:用来。20.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Z,并杀两尉。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尉剑拔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那个尉。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尉。笞:用竹板打;挺:拔;佐:帮助;并:一道,共同。21.召令徙属曰:“公等遇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人用,都已经课了期限,谋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本来也有十分Z六七的会死掉。\n借:即使;第:仅;令:使。15.且壮十不死即已,死即举人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况且人丈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要成就人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且:况且;宁:难道。16.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17.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口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尉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袒:露出;为:筑;盟:盟誓;为:担任。18.攻人泽乡,收而攻薪。薪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攻铎、鄒、苦、柘、谯,皆下之。起义军攻下人泽乡,收集人泽乡的义军攻打薪县。薪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婆率领部队攻取薪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锤、鄒、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下:攻克;徇:攻取(土地)。19.行收兵。比至陈,年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他们行军中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比:等到。2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屮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2&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豪杰:当地有声望的人;会:集会;计:议事。29.三老、豪杰皆口:“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Z社稷,功宜为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口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身:亲身;被:同“披”,穿着;坚:铁甲;锐:武器;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30.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31.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的号召)。刑:惩罚。二、你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了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三、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答:(1)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2)对富贵生活的向往;(3)表现出与穷册友同甘共苦的心愿;(4)表现了陈胜强烈的叛逆性格和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n研讨2.陈胜、吴广起义的肓接原因是:会犬人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木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研讨3•“旦日,卒屮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句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答:(1)表现了士兵对陈胜的敬畏神情;(2)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阳兴奋的情况;(3)从侧而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研讨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Z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答:(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敢于斗争善于斗争;⑶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研讨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木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谋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谋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研讨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屮得到什么启示?答: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耍以人为本、人不耍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耍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研讨7.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答: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期当斩),不得不反。研讨8•“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从这段文字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答:有远人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研讨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屮,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研讨1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答:(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3)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研讨11・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了扶苏、项燕?答:(1)利用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和六国的矛厉发动起义;(2)扶苏贤明,项燕爱十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研讨12•阅读“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说说他们商议出了什么。答:这部分文字囤绕“谋”字,商议了下列内容:1.决定了“举人计”的方针;2.分析了当前的形势;(a.“天下苦秦久矣”的全国形势;b.秦朝内部的矛盾;c.秦与六国的矛盾);3.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研习13.说说下列几句话反映了陈胜的什么性格特点?(1)燕雀安知鸿鹄Z志哉!明确:形彖地显示了陈胜1F•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2)王侯将札(宁有种乎!明确:显示陈胜远人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精神,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陈胜作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人无畏的精神。(3)苟富贵,勿和忘。答:反映了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了陈胜与穷朋友同廿共苦的心愿。研讨14.分析陈胜、吴广如何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卜分周密?明确: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第一步是借吴广被笞以“怒众”,使戍卒站在自己的一边;第二步是杀尉,置戍卒于欲退不能的境地;第三步是向人家讲明两种前途,以“死即举人名”相号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众人的反抗决心。研讨15:陈胜、吴广用了哪些方法来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的?造成了怎样的效果?\n分析这些文字的作用。方式: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效果:卒皆夜惊恐;皆指冃陈胜;威众;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况,树立了陈胜在九百戍卒中的领导地位,侧面表现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四、总结全文1.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人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人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人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2.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口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桃花源记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1.晋太元屮,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顺着。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夹岸:溪水的两岸;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了。4.渔人其异之。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诧异。5.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了的尽头。穷:尽,走到尽头。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得:发现;仿佛:见不真切;若:好像。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舍:舍弃,离开;才:只,仅仅;通:使……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敞亮的样了;开朗:开阔明亮。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了;之:这;属:类。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n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了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枇人。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10.黄发垂看,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黄发:老人;垂辔:小孩;并:全,都;怡然:快乐的样子。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Z。(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乃:竟然;所:地方;具:同“俱”,完全,详尽。12.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就把漁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洒杀鸡做饭,殷惜款待。要:同“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咸:全,都;讯:打听,探问。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口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从这里;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15.问今是何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漁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ttt: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漁人一一地为(桃花源屮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具:同“俱“,详尽;惋:惊。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口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中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延:邀请。18.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逗留了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停:停留,居住;去:离开;语:告诉;为:对,向;道:说;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lllTili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已经;扶:沿着;向:原来的;志:做标记。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武陵祁,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岀桃花源的惜况作了禀报。\n及:至U;诣:拜见;如此:像这样。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得:找到。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Z,欣然规往。南阳有个刘了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规:打算;欣然:高兴地样了。1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示,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津:渡口;问津:探访。二、熟背课文,能否用原文填空。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朵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2.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Z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4・描场桃花源屮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了:黄发垂髻,并怡然|'|乐。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旬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H家,皆出酒食。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三、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第一口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研讨2•当渔人一一讲了外耐比界的情况麻,桃花源屮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因“时”而叹惋,为桃源外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迁而叹惋;因''世”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而叹惋;因“人”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世人”遭受的战乱、剥削之苦而叹惋。(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的心理,同时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安宁幸福的生活。研讨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H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冃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研讨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屮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屮的理想社会,文屮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研讨5.文屮最后写刘了骥“规往”,“未果,寻病终”,示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n(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Z情o研讨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H的何在?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而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研讨7.作者陶渊明在木文屮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1)作者陶渊明在木文屮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人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屮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研讨8•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或:作者写作此文的冃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寄托了口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屮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研讨9.留白,是绘曲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屮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1)你认为木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这种“留白”手法有什么作用?答:(1)“说如此”的内容(如,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屮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等);“为具言所闻”的内容;“皆叹惋”的内容。(参考上文)(2)作用:使文章内容简练,结构紧凑,设置悬念,给读者丰富的想彖空间。研讨10.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桃花源美在哪里?答:(1)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为线索。(2)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一一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研讨11・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研讨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而对桃花源屮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1)生活。(2)衣着。(3)心情。研讨1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漁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研讨14.选段屮与陆游诗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和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源丁本文门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研讨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研讨16.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漁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悄况。研讨17.桃花源让世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答:坏境优美、生活富足、人人和乐、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研讨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口给口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n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H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四、总结全文。作者在木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木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与朱元思书》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俱:都;净:净尽,无余;共:相同,一样;色:颜色;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顺、沿;东西: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许:左右;独绝:独一无二;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缥碧:青绿色;缥:青片色的丝织品;5.游鱼细石,宜视无碍。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了,一宜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6.急湍其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湍:急流的水;胜过;奔:飞奔的马;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寒树:耐寒常绿的树;负:凭借;竞:争逐;上:向上;轩邈:比高远;&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H:笔直地;指:向上。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I嘤嘤成韵。泉水飞溅在山石上,发出清越的泠泠Z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激:冲击;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作:发岀;响:声响;好:美丽;韵:和谐之声。6.蝉则T•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转:同“啾”,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穷:停;绝:断。7.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老丿鸳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肓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莺:老丿気戾:到;息:停止,平息;8.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经纶:处理国家人事;窥:看;反:归,还。\n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而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柯:树枝;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二、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界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答:(1)作者发出了“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研讨2.木文的总领句是:奋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内容上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总体特征,结构上总领下文,情感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惜。)木文的主旨句是:两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批务者,窥谷忘反。研讨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感。研讨4•赏析旬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答:运用止而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Z情。研讨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了,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答:潭屮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II光下彻,影布石上。研讨6.《三峡》中与“急湍其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研讨7.富春江“山之奇”具体表现在哪里?答:高峻,陡峭,连绵,茂密,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欣欣向荣。研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肓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雪》屮运用相同手法的旬了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研讨9.赏析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HlTlIl的高峻、陡悄、连绵的形貌特征,展现了人自然富有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对人自然欣赏和赞美之情。研讨10•赏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答:(1)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人自然的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2)作者用大口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嗔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对自然地向往之情。(3)运用骈句(对偶),句式工祭,结构严谨,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研讨11“莺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答:“莺飞戾天者”比喻追逐名利的人,“经纶批务者”比喻热衷于官场的人。研讨12•“莺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Z后的种种“览物Z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H的有什么不同?答:作者所写的“莺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悄山水,向往口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Z情”,表达口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Z忧而忧,示天下之乐而乐”的远人抱负。研讨13・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具有相同意境的一句诗是:落霞与孤驚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研讨1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人自然的绝美景色之屮,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n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口然的怀抱Z中,口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研讨15•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对对子。(1)两岸连山无阙处,百里江水皆缥碧。(2)石潭上竹树环合,寒树间好鸟相鸣。研讨16.《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和《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了环境的萧索凄凉,《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和生机勃勃。研讨17.赏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答:补写II光明暗的林屮景致,照应前文的“皆生寒树”,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研讨18.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弄的景色以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想。他的冃的是什么?答:①是为了说明这里优美的山水,足以使那些追逐名利、热衷官场的人也会产生隐居Z心;②作者触景生情,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③也表现了作者对大口然的向往Z情。《捕蛇者说》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了上有白色的花纹;野:野外;异:奇异,特别;质:质地;章:花纹;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杲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方法。啮:咬;以:如果;御:抵挡;3.然得而腊Z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痿、病,去死肌,杀三虫。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了病、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得:捉到;腊:把蛇晾干;以为:把制成;可以:可以用来;已:治愈;去:除去。4.其始,太医以王命聚Z,岁赋其二,募有能捕Z者,当其租入。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的赋税。岁:每年;赋:征收;募:招募;当:抵;入:交纳;5.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焉:指捕蛇这件事。6.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专:独占。7.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其戚者。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罢事已有十二年了,险些送命也有好多次了。”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忧伤的样了。\n于是:在这件事;嗣:继承;数:多次;戚:忧伤。&余悲z,n口:“若毒z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我同情他,并几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悲:同怙:;若:你;毒:怨恨;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更:更换;9.蒋氏人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岀,说道:“您要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汪然:满含眼泪的样了;涕:眼泪;哀:哀怜;生:使……活下去;之:我;10.则吾斯役Z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Z甚也,然而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述比不上恢复我缴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呢。斯:这;1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向:从前;病:困苦不堪。12.自吾氏三卅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积:一年一年累计起来;于:至0;13.而乡邻之生日蹙。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生:生活;日:一天天地;蹙:窘迫。14.歹单其地之JI1,竭其庐Z入。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歹单:用尽;岀:土地上出产的东西;竭:用完;入:家里收入;15.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人家哭着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徙:迁移;顿踣:(劳累得)跌倒在地上;16.触风用,犯寒暑,呼嘘毒昉,往往而死者相藉也。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到处是死人成堆。犯:冒;往往:到处;藉:垫;17.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曩:从前。1&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二三家;19.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四五家了。20.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了,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徙:迁移;以:靠。2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禁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噴闹着使人叫嚷着惊扰乡里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n乎:在;东西、南北:到处;慕突:骚扰;19.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我提心吊胆地起来,看看那瓦缸,我的蛇还在里面,才放心地睡下。恂恂:提心吊胆的样了;弛然:放心的样了。20.谨食之,时而献焉。我小心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献上去。食:同“饲”,喂养;时:到时候;2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冋家后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有:土地上生产的东西;尽:过完;齿:年龄;22.盖一岁Z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我一年当中冒死威胁只是两次,其余时间,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熙熙:快乐的样子。2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2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羌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示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虽:即使;毒:怨恨;25.余闻而愈悲。孔了曰:“苛政猛于虎也。”我听了他的话更加悲痛。孔了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愈:更加;悲:悲痛;于:比;26.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Z,犹信。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乎:对于;是:这句话;27.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其是蛇者乎!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孰:谁;28.故为Z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因此,我写了这篇“说”,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为:写;之:这;说:指“说”这篇文章;俟:等待,希望;夫: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焉:这篇文章;二、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永Z人争奔走焉”原因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1)当其租入;(2)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蒋氏的悲惨诉说。研讨2.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答:所谓的“利”,表面上是指蒋氏捕蛇可以不纳税;但这个“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我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研讨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叫答。.答:(1)蒋氏的第一次“戚”(言之,貌若茯戚者),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n伤;第二次“戚”(蒋氏人戚),为担心失去自己血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2)作者的第一次“悲”(余悲Z),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余闻而愈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Z毒而伤悲(为社会)。研讨4.蒋氏的“熙熙而乐”,你是怎样理解他的“乐”的?答:蒋氏的“乐”是用“一岁Z犯死者二”的代价换来的,包含着太多的心酸、痛苦,“乐”的廿后隐藏着更多的惊慌和无奈。这哪里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研讨5・引用孔了“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答:(1)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2)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⑶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之情和对广人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研讨6.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答:(1)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冃的;⑵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⑶作者希望改变现实,他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研讨7.课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答:第一组,蒋氏的“吾以捕蛇独存”与乡邻的“非死则徙尔”进行对比;第二组,蒋氏的“弛然而卧”与乡邻的“虽鸡狗不得宁焉”进行对比;第三组:蒋氏的“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与乡邻的“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进行对比;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研讨&文屮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屮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彖有何不同?答:“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都运用了侧而烘托的写法。研习9.文学常识集锦:《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朝苦名文学家,著有《柳河东集》,本文是作者被贬到丞州时写的。“说”,古代的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的题冃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唐宋八人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肯接说出或写出叫避基(现代汉语P78)如本文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作“民风”,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研习10•课文内容填空。蒋氏血泪控诉的纲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夫不幸之甚也”,结尾揭示全文主旨的中心句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揭示作者笃作冃的的句子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研习11•毒蛇Z“界”表现在哪里?答: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弄蛇Z“界”。外形界:黑质而白章毒性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疗效异:可以已人风……杀三虫研习12•“余悲之,且曰……”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内容上:写听了蒋氏遭遇示的感情和态度,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并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起蒋氏的催人泪下的控诉。\n研习13•蒋氏“貌若甚戚”的原因是什么?答:“三个死”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沉重的灾难。研习14.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答: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研习15.文屮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屮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答:“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表现作者对沉重赋税的不满;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研习16•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为什么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的揭露赋敛Z毒甚于蛇毒的文章?答:①因为唐代中期政治腐败,无限制收刮人民的钱粮,使人民不堪重负。②柳宗元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H睹人民“非死则徙”的悲惨景象,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③反映了他的“轻徭薄赋”的思想。三、总结课文。主旨: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的威胁捕捉毒蛇的El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所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菲行,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杲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第一层,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界”,并由此引出下文。第二层,写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一层,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第二层,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屮心意思。《岳阳楼记》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1.庆历四年春,滕了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越:至山具:同"俱”,全,皆。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1口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人它I口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而。乃:于是;增:扩人;制:规模;4.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予:我;作文:写文章;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n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夫:那;胜:优美;状:景彖;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包含着远方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衔:包含;际涯:边际;汤汤:水流人而急;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清晨湖而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晖:LI光;气象:景象;4.此则岳阳楼之人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贝IJ:就是;观:景彖,风光;5.前人Z述备矣。前人对这些景彖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完全,详尽。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而肓到潇水、湘水。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向南;极:到达;1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人多在这里聚会。迁客: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会:聚会。1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这里的口然景物1佃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得无……乎:可能……吧。13.若夫霉用霏霏,连月不开,像那连绵细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若夫:像那;mw:连绵的用;霏霏:雨繁密的样了;开:放晴。14.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的风怒吼看,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15.LI星隐耀,山岳潜形;丨|月星辰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耀:光辉;潜:隐没。16.商旅不行,檣倾楫摧;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行:通行;倾:倒下;摧:折断。17.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18.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n去:离开;萧然:萧条冷落的样了;极:到极点;1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景:FI光;惊:起;1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集:群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2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芷:小草;郁郁:形容香气很浓。2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湖面上的人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而或:有时;一:全。2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时湖而上微波荡漾,浮动的刀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刀影像沉在水屮的白璧。25.漁歌互答,此乐何极!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极:穷尽。2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屮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偕:一起;把:持,执;临:对着。2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Z心,或界二者Z为,何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尝:曾经;求:探求;仁人:品徳高尚的人;或:或许;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2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为古时品徳高诣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n以:因为。2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居:处于;庙堂:朝廷;贝就。30・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是:这样;进:指居庙堂Z高;退:处江湖Z远;31.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2.其必口“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示才快乐”吧?啊!其:那;先:在之前;后:在之后;3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归:归依。二、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Z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研讨2.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写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4段):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第一层(第2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物的不同而“异”。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人胸怀和政治抱负。研讨3.中四大文化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一)(二)山西:鹳雀楼;《登鹳雀楼》(唐)王Z涣白FI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冃,更上一层楼。湖北: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唐)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晴川历历汉阳树,日暮乡关何处是,崔瀛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T•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三)(四)湖南:岳阳楼;《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示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江西:滕王阁;《滕王阁序》(唐)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驚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研讨4・对第一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理解。答:(1)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2)突出了好友滕子京的政绩斐然;(3)表明了作\n者对好友在遭贬谪示仍然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赞赏;(4)表达了作者对重修岳阳楼盛举的支持;(5)反映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应奋发有所作为,不能消沉下去;(6)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做铺垫。研讨5.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的诗句。答: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研讨6.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Z情”,其用意是什么?答:(1)点明“迁客骚人”“览物Z情”界”:物暗己悲,物明己喜,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以个人荣辱得失为转移的悲喜观;(2)与下文的“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高尚情操;(3)最终引出木文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研讨7•“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1)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阔达胸怀和崇高情怀的肯定和赞美;(2)具有自勉之意,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3)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了京的勉励之情;(4)同时,慨叹当今世人具有这种胸怀和情操的人太少了。研讨8.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T•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答:第一种人过分计鮫得失,是一种极度口私的表现,这种思想是不足取的;阳范仲淹的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表现,这种思想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研讨9.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旬的含义。答:(1)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2)概活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3)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研讨10.木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人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答: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写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洞庭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的,用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而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研讨11・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Z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2分)答:前者是个人的因“物明”因“己得”而乐,是一己之乐;示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研讨12.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的“忧”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答: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迁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因外物环境的触发而“忧”个人之遭遇。研讨13.文屮“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答: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研讨14•距离范仲淹近T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答: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血•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述会而临许多困难,協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屮。研讨15.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n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研讨16.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Z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答: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研讨17•“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答: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示的品徳。研讨18.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木的区别?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阳他们的种种“览物Z情”均以景物的不同1佃歼。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口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口己的理想。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研讨19•古仁人为什么会“界二者Z为”?答: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的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醉翁亭记》一、熟读原文,翻译句了、识记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部是山。环:环绕。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Z蔚然而深秀者,垠珈也。城西南而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珈山。壑:山谷;尤:十分;蔚然:茂盛的样子。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岀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朋山峰屮间飞泻岀来的是酿泉。山:在山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坐落在高处。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冋环,山路也跟着转弯。有一朋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亭了,这就是醉翁亭。回:回坏;转:拐弯。5.作亭者谁?山Z僧智仙也。名Z者谁?太守口谓也。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口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作:建造;名:命名;自谓:用自称来命名;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人,所以给自己取别号叫醉翁。辄:就;号:取别号;口:叫做;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意:情趣;乎: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n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得:领会;寓:寄托;(得)Z:指乐趣;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Z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若夫:像那;霏:雾气;开:消散;归:聚拢;暝:昏暗;晦:阴睹;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芳:香花;发:开放;秀:草木茂盛;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晩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没有穷尽。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佢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而的人呼唤,后而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负:背着东西;于:在;血偻:驼背,指老人;提携:被人搀领着走,指小孩;绝:断。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在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醇,山屮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面前摆放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临:在旁;渔:捕鱼;洌:清;肴:做熟的鱼肉;簌:菜蔬;杂然:交错的样了;前:在前面;陈:陈列,摆放。5.宴刖Z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僦筹交错,起坐而卩宣哗者,众宾欢也。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或站立,或坐着,人声喧嚷,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弈:下棋;觥:酒杯;筹:酒筹;屮:射屮目标;交错:交互错杂;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屮间的人,是太守喝醉了。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了。7.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在后边。已而:不久;散乱:疏疏落落。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时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欢乐起来了。貉:遮盖;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去:离开;上下:到处。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自己的乐趣。乐:以……为乐;(其)乐:乐趣;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n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醍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述:记述;谓:是。二、研讨中考模拟题。研讨1.写出从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说说它们现在的意思。峰冋路转:指山峰迂冋,道路曲折。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示,岀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醉:比喻木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指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了岀来。比喻真相人白。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和聚宴饮时欢乐热闹的场而。研讨2•作者用“乐”贯穿全篇,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研讨3•文章除了山水Z乐外,述写了“太守Z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Z乐”的理解。答:(1)从内容上理解,太守为人们富足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太守虽然位卑失意,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宁静祥和,彼此和谐和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研讨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屮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答:“忧”和“乐”在木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研讨5•你认为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在仕途失意的悄况下,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从政,心系百姓,与民同乐,具有宽阔的胸襟。在实际生活屮,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研讨6.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木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答:热爱读书悠然自得豁达人度宠辱不惊研讨7。“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①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Z情;②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③表达了作者寄悄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悄。研讨8.从文屮看,太守因何而醉?答:因不胜酒力而醉;因秀丽的山水而陶醉;因与民同乐而醉;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政绩斐然而自我陶醉。(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研讨9.“醉翁之意……得之心,而寓之洒”一句在文屮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口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研讨10・《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答: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示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研讨1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①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n②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③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④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研讨12•“前者呼,后者应,個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而。通过这个场而,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答:(1)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2)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研讨13.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木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答:滁人如此的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研讨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口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时时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研讨15.《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Z风。研讨1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的表达方式,主题思想有什么杲同答:《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蒂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Z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屮;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胃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惜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阔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麻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的境界要高出欧阳修,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岳阳楼记》提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了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研讨17.开头的描写“坏滁皆山也……”有什么作用?答:(1)引出本文描写的对彖;(2)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3)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研习18•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答:“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寓悄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Izl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示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三、总结全文。1•本文的结构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岀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第三部分(第3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第四部分(第4段)写太守醉游归来,口得其乐。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Z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n四、课堂练习。扩写练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80字左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