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84 KB
  • 2022-08-26 发布

《中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n(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n全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n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都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n1.下列带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B.父异焉∕异口同声C.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D.泯然众人矣∕屋舍俨然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功成名就B.父利其然也∕渔翁得利C.卒之为众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C\n2.用课文语句填空①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方仲永幼童时天资聪明,指定物品给他就能(),而且文理皆有可观,到了少年时,叫他作诗,却不能();到最后就变成()。究其原因,是其父亲贪图小利,()。②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作诗立就泯然众人不使学称前时之闻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n3.题目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请你概括作者的“伤”具体表现在哪三方面:①.。②.。③.。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的非凡天资。B.“余闻之也久”一句承前启后。“之”代上述情况。C.第二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极简略而又层次分明。D.本文叙事部分欲扬先抑,先铺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D为方仲永泯然众人而伤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伤为邑人的无知而伤\n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议论,点明了全文主旨,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道理。B.“受于人”指人的天赋;“受于天”指后天教育。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天赋对人的成长影响更重要。C.本文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明的人,也要接受后天教育,只有不骄傲,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更有作为的人。D.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就是表明作者对不让人才“受于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B\n(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n全文翻译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觉得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东吴军师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并 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他而去。\n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D、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生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卿言多务,孰若孤∕曾不若孀妻弱子C、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然后能改D、蒙乃始就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B\n2.用课文原句填空。①本文当初吕蒙以()为由推辞学习,后经孙权劝说,(),后鲁肃路过浔阳()时,却惊讶地发现吕蒙的才略大有长进,最终与他()。军中多务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②鲁肃的话“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的;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赞叹进步结友而别③本文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劝吕蒙读书的方法是;目的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n3.下面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成长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天赋的人,是很难学好知识的。B.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善劝就能起到较大的作用。C.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增长知识与才干。D.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而与他结为好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A\n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肃之所以愿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B.本文注重与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个字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看见他的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的神态。D.本文向我们揭示了看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的道理。C\n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选自《三国志》,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B.本文写得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C.鲁肃最后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鲁肃敬才爱才。D.本文赞扬了孙权和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重任在身不可不学的道理。D\n6.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B.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炼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C.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孙权的善劝。D.本文写事情的结果,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吕的对话生动的表现出来。C\n7.课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课文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讲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内容方面:《孙》一文年长好学,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伤》一文幼年不学,毫无成就,泯然众人。写作方面:《孙》一文以对话为主。《伤》一文以叙述为主。\n(三)口技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n1.指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手有百指∕指其一端B、满坐寂然∕稍稍正坐C、众妙毕备∕原形毕露D、名其一处∕有仙则名2.指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宾客意少舒∕醉翁之意不在酒B、奋袖出臂∕奋笔疾书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亲密无间D、施八尺屏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B\n2.翻译句子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②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表演得妙极了。译文:一会儿,只听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的客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译文: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身子渐渐坐正了。译文: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n3.用课文词语填空。①文章第②段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写听众为表演者的记忆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②请概括出口技表演的三个片段(分别用一个词):()、()、()。③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惊醒入睡火灾正面侧面技艺高超\n4.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它“善”在:()、(),各种声音“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技艺\n①下列各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表演者的道具极其简单,其作用是衬托口技者的技艺高超。B.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C.本文第二段描写口技者的表演的顺序是由远而近、由动到静,由大到小。D.“口技、剪纸、微雕、彩塑、泥人”都是我国民间技艺,这些技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n②.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写表演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最后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B.文章写观众的反应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侧面直接描写了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技艺。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侧面描写了观众的表现,衬托了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技艺。D.“善”字贯穿全文,是概括题旨的关键性字眼。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