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2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湄潭县求是高级屮注黄国强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史传类散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2.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错题设计几种类型3.提髙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答题水平一、考纲解读分析综合包括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二、考点阐释1、筛选文屮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的起码要求,它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即将若干文句分编为四组,要求选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文中的信息冇时是直銅的,冇时是隐含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读懂读通材料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解答题冃。过去的考题中,出现最多的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题型:给出5〜6条“信息”,交叉省缺排列编为四组,要求学住选择出能够表现传记对象(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选文进一步的把握。它要求考牛対所述事件或所阐明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分析某一观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情况导致的结果等,确认与原文不符的选项。对原文内容的归纳要准确、全而。要做到这点,考生须对文屮关键性的语句有正确的理解,对语句屮的言外之意或暗示的意思要细心揣摩、合理体味。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所谓“概拈”,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Z人Z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两种形式:(1)间接表达:可能借叔述人物、事件时运用褒贬义词等來表现;可能借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來;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⑵肯接表达:即指议论文屮的屮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但较多的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有吋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燉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吋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Z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这一考点既考查了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乂考了查学主的判断评价能力。\n三、文言文语段解读方法1、巧用已知,把握中心:先阅读后两题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选择」E确的一项”除外)。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十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耍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关注事件,理清思路:知人明事近儿年的高考文言文大多为“一人多事”史传类散文,不管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记人为主,都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对于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散文,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纟R织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乂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如《屈原列传》贯穿全文的是屈原一牛的经丿力,抓住体现其经历的关键词:任——疏——黜——迁——沉,就把握了全文的线索,由这五个字,也就可以梳理岀围绕着屈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以记人为主的史传类散文,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物简历一性格特点一事件①、②、③一作者的议论。阅读时我们边读边用序号标出文中记叙的事件,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结合语境,关注细节:重细节,辨议论不懂的词句不可忽视,可以用?标出来,先读下文,联系上下文和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高考文言文多是传记文章,人物多是清官廉吏、民族英雄。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人中人物的议论和作者的议论。总结:纵览卜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所选的文段,主要“前四史”的传记类文章。人物传记命题材料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直臣、廉吏、酷吏、循吏、良母、孝子、良将、侠士、民族英雄等。人物的个性或品行往往是:耿介、聪慧、颖悟、好学、嗜读、清、仁、廉、敏、直、矜、仁厚、淳厚、任侠、笃孝、至孝、刚毅、清恪、周密、宽厚、鳗切等。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需要明确下而四个要素:(知人、明事、辩理)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刚才讲过,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乂往往是他们表现出來的良好品格如孝、直、慎、廉、清、勇、侠、仁、聪、耿、忠、敦等等,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四.常见误区及应对技巧1、曲解词义命题人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1111解,导致分析和概括的错误。真题再现:B、周湛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发现所属州县案牍的记载保存混乱无序,加上被告多已死亡或逃走,百姓诉讼无人对质,致使案子久拖不决。周湛将文簿各立名目,按年月依次编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朝廷下诏各地仿照执行。(()8郑州预测)原文: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决。淇为立号,以刀口比次Z,诏下其法诸路。【解析“亡失”意思是“丢失”,不是“死亡或逃走”。2、张冠李戴“人物”与“事件”错位搭配,或者倒置事情的时序真题再现一: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05北京卷)原文: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庆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乂去鲁而如吴。王了\n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译文: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腔,就逃亡到鲁国。又离开鲁国逃到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荆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解析】: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真题再现二: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II第9题)【解析】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了向楚庄王求取封蜴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T•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Z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真题再现三: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2006年高考江西卷第11题)【解析】句②说的是作者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处在案边阅读并圈点。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作者“醉卩”,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作者沉迷于书中的句子,而句②中作者才刚刚进入“看”的阶段,还没有进入“沉迷”阶段,所以句②不符合题T的要求。3、强加因果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真题再现-: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07山东卷)原文: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译文:王戎在职时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处理政事井井有条。后担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离职。性情非常孝顺,不拘泥礼法制度,依然喝酒吃肉,或者观看下棋,但是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解析】:王戎容貌憔悴是因为“思念母亲过度”,而非“喝洒吃肉,下棋娱乐”。因此选项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真题再现二:A项、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2005年天津卷第14题)【解析】庄子的剑术仅是庄子的说法,是为了说服文王而故意说的,是一种策略,而并非事实,推导结果的原因却被认定为事实,这就错了,所以因果关系不成立。4、无中生有“无中工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干扰考住的思维。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杳,命题者给出四个选项,各选项都由命题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而且所有题目无一例外都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可见“选非”是本考点的主流考杳形式,这样有效降低了文言考查的难度,不故意为难考生,也与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形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主耍考查形式。Ifij“无中生有”是该考点主要的设错形式,即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易混淆考牛的视线。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各选项与原文的一一对应,不可随意漏掉。真题再现一: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08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人减,为天下最。译文:韩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判决案件的数量少了许多,是天下治理得最好的。【解析】: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屮生有。真题再现二: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n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08年全国卷II)解析】B项无屮生有,原文屮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A项是王昙首对基木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答案选B5、表述错误对事件的叙述详略,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命题人常常故意做出错误表述。真题再现: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06福建卷)【解析】“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谋。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6、言过其实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吋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真题再现一: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眨,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2007年安徽卷第10题)【解析】文中“批判榕神”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就是通过一块古砚批判了好古之人伪善的精神实质,希望人们追慕前•任的为人,而不是唯好古器物而已。但“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则没有具体表现,虽然文中有“卓然”一词(“卓然以道自重”),但那是假说乂那么一•人,不能据此判断是指作者。真题再现二: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解析】蒲松龄的《武技》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憨和尚、李超、尼僧三个鲜明的人物形彖,而对于武术技巧采用了略写的方法,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所以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的分析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课。7、内容杂糅这类题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带选项回原文信息区间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谋。面对此,考牛要分清观点属于谁,明确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不同背景里作者不同的观点态度。真题再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礒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08年广东卷第8题)【解析】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项,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答案选C8、照应不周命题者故意将表现不同观点态度的内容拼凑再一起却表述同-观点态度造成错谋。\n真题再现: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07年湖南卷第12题)【解析】“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Z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Z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英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答案选B五、分析综合题解答步鸟1、阅读筛选信息和分析归纳题,把握主要内容;2、用“?”标出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事件;3、细读选项,确定解答区域;4、比对原文,找出异同;5、判断正误六.分析综合题解题策略分析综合必须立足于文木本身,以文本为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背离文本的都是错误的;同时乂要实施整体阅读,不可只抓片言只语就作出判断。这样就需要遵循以下解题路径全面备考。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提的耍求,看清是选对述是选错。只有对题干作全而、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丽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屮牛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2.借助注释,巧解题目材料后面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冇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可以川來帮助理解文意。因此归纳、概括时,耍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H、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悄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3・立足整体,全面把握整体阅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结构,这是全曲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结构的梳理町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旬段尾句等。是记叙类文策遵循时间或空间顺序,是议论类文言文则遵循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抒情类文言文则注意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其次耍善于把握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就是作者直接议论抒情性语句,因为这些就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自然流露。如07年湖南卷是议论性散文,观点性语句在最后一段,这是关键。然后梳理文章结构发现:文章通过有若的论“治”、ED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三个事例来表明文章主旨,这样就能做到内容了然于胸。1.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而对各选项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有的信息牵涉而较广,需要整体思考;有的信息集中在某处:但不管怎样都会有信息点在文中。其次需要整合各要点内容与选项表述得观点态度进行一一分辨,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琢磨时要注意以上所列的七种错谋选项设计思路要做到心屮启数,这样依次对应,自然事半功倍。\n命题人常常设置一些“误区”让考生进行判断,重在考査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一考点题型的常见错项设置有:(1)夸人事实,使考牛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2)偷换概念,混淆是非。(3)正误和杂,以假扰真。1.重点词汇,准确翻译;因为多数错误选项其根源在于考牛•容易以今律古,常常想当然,而不注重对重点词语进行准确翻译,造成对文本内容的误解。命题者就是抓住这点來考查考主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吋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2.善抓文本,分综搭配文本本身是个整体,虽然部分地方只需要局部把握就可以,但局部把握仍离不开综合分析,尤其是內容杂糅,照应不周等问题更需要要结合主旨,瞻询顾后,综合推导。总之文本是个整体,不能脱离文本,也不能肢解文本,更不能以今律古、相当然,如能明确错误设计思路,把握解题步骤,就能迎刃而解。七.小练习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山肖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月臾田。又维籀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解析】上面这篇纪传文,写的是唐代人13景骏的事。粗读文章,我们即可知道,韦景骏是一位官员。但是他当过什么官?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一一弄清。其实,古代文化常识即使不直接考杏,它的内容也是遍布于文言文选段之中,是无法回避的。不懂得一些显浅的“古代地名”“古代职官”一类的知识,就可能无法答题或答错题。上文中,“肥乡令”“贵乡令”“赵州长史”“房州刺史”都是韦景骏先后担任过的职务。弄清楚人物所担任的职务有什么用?太有用了。因为他担任什么职务,才会相应做岀什么行为,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他四度任职作为线索,寻求及筛选他分别干了一些什么事情。高考中文言文的选文,文中的主角大多是清官、廉吏,即使如此,但是各人又有各人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所反映的梢神品格乂不尽和同。出题者只要求筛选人物某一方面的品格。因此,阅读的时候,这方面更应作为一个重点來对待。试题:下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①功少费约,后遂为法②及去,人立石著其功③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④民喜,争奏酒食迎犒⑤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⑥景骏为留终日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这道题的题干,不是要求筛选韦景骏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干过什么好事,而是“百姓对韦景骏爱戴”这一点,因此,凡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都应排除,只筛选出百姓的行为;但是,并非凡百姓的行为都合适,③句就是写的rr姓的行为,但并非体现“对韦景骏爱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因此,选\n之即错。答案选D。2、(2010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周维城传[清]张惠言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棒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惮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蹈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注:①hS(tud)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ni&):悄悄地。(1)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①引父足怀屮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了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解析】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徳行。所以选择B项。②④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了女情况,不是写其徳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④⑥的选项可以排除。本题的谋区在于-•是考住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徳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答案选B(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B.周维城H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解析】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縞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n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誓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1)下列句了屮,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纟11是()①乃为英设坛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轉③煬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④复以策书、玄縛,备礼征英⑤举贤良、方正、有道⑥赐几、杖,待以师傅Z礼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②是王逸给樊英写信的内容;⑤是“公卿”所为。答案选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吋,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毫不留情当而指责他进退失据。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徳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解析】无中生冇。司马光没有指责张楷,他也没冇评价樊英。他在议论中就樊英一事提出君王用人耍“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的观点。答案选D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標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藐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粮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孑—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倚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n一行寻找人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A.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Z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來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B.抬轿子的人曾儿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C.结尾缘事明理,从“寻人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解析】B项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众僧的观点。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