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策略之一 3页

  • 49.50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复习策略之一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复习策略Z-:实词积累•梳理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课程H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要读懂文言文,词汇是关键。杨树达在《词诠•序例》中说:“凡读书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H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文言词语中又以实词最多,最难掌握。一个句子屮,如果不理解实词的含义,是根本弄不懂句子意思的。因而,积累、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一、梳理文言实词知识。掌握文言实词,首先要梳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常见文言实词(120个):爱安被倍木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索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其次,要梳理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界义、偏义副词、词类活用现象。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木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通假字的两个字Z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说写的音同音近字。例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君子生非界也”“生”通“性”(《劝学》)“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徳”(《鱼我所欲也》)常见的通假字可以梳理教材中的通假现象,整理成表格,便于复习。在复习吋,碰到一些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木义,就是词的木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木的意义。如“木”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根本、本來、原本、基本"就是“本”的引申义。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木义是鸟兽的爪了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屮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木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町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漠”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梳理一词多义现象要以120个常见实词为基础,可以综合利用工具书和教材,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整理常见义项,从教材中找例句,二者结合,掌握一词多义现彖。3、古今界义。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中也相当普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川法与现\n代汉语中朽写相同的词语Z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例如:词义扩人:如“江”“河”“诗”“书”等,以前是专指长江、黄河、《诗经》《尚书》,现在则是泛指。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好”,“金”以前包括金属器械、黄金、白银等,现在只指黄金;“臭”以前包括香气和臭气,是泛指一切气味,现在只指臭气;“谷”以前指五谷,现在则专指稻谷。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女口:“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犬表示仇恨、怀恨。“词义转移:如“穷”古代表示“不得志”“困窘”,现在指“贫穷”;“涕”古义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购”占义指悬赏征求,现在指购买。“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再次。感情色彩改变: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爪牙”过去是褒义词“得力助手”,现在是贬义词;“卑綁”古义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现在是个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有些时候古文屮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屮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眼睛”过去说“冃”。耍注意的是,有吋文言文屮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女II:“中国”,指中原地区;“地方”,指土地方圆;“明日”,泛指第二天「'故事”,指I口时发生的事;还有“可以”“至于”“聪明”“爪牙”“卑鄙”“感激”“猶力”“指示”“妻子”等等,它们和现代汉语对应的双音词都有明显的区別。在理解这些词义吋,耍特別注意不能用今义来解释。4、偏义副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索合成,而川义却偏在具屮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I甫I:偏义复词,果园。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5、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原來是名词,但在句屮用作动词,谓语,“照亮”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名词的使动用法,冇“使……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n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以……为”的意思。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如,“人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中的“讣”,表示“责备的言辞”。使动用法。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便动用法。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鸣”是“使……鸣”的意思。动词用作名词。如:卿具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和“入”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由动词转为名词,作宾语。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降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由形容词转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屮的“愚”,表示“使……愚笨”。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语段时,可以这样去操作,即当按这个词原冇的语法性质和意义无法对其作出解释时,可以考虑它是否起到了其他词类的语法作用。明确了梳理文言实词的结构框架,学生梳理起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积累文言实词才会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