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 5页

  • 23.50 KB
  • 2022-08-26 发布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策略谈北京门头沟区大峪中学王晓琳内容提要:本文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文言文教学策略所作的一点思考和尝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无法避开但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屮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要注重文本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是激发学牛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其次,要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最后,还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然而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学生当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让人害怕的程度可见一斑。那么,在贯彻新课标、釆用新教材的今天,如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经过近一年的课改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文言文作为文学、文化遗产的熏陶教化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因而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屮掌握知识,受到感染;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扩展和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形成,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冋顾一年的课改实践,我对文言文教学策略有了以下几点新认识,提出来请专家批评指正。首先,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本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文言文是与白话文相对而言的,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文”,其次才是其语言特点一一文言。而在很多老师的思想观念屮,似乎颠倒了文言文的“表里”一一着重其“文言”特点,而忽视了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传统教材中将文言文单独编排,自成单元的做法似乎也在客观上加深了老师们的这种偏颇认识。正因如此,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有意无意地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深广的人文内涵。京版新教材打破了传\n统的编排方式,将文言文与口话文混编在一起。揣摩编者的意图,大约也是想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教师要更多关注文言文的本质特性。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语文教材用《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一一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王安石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拗相公'的形象跃然纸上。《活板》不是科学论文或科普文章,它本来就是从《梦溪笔谈》这部'笔记小说'选出来的(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72页)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如所有白话文教学一样,侧重于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比如,在学习《勾践灭吴》吋,我先引入蒲松龄那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可能耳熟能详,但上下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学生却不一定都熟悉。从这里讲起,既可大大激发学生探求“卧薪尝胆”背后故事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入课文,又可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并作为励志格言来激励学生发愤读书。有了这种兴趣和读书的动力,学生自觉去完成课文内容的翻译和重点字、词、句的整理并不是什么难事,教师只需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即可。因为说到底,文言文教学并不是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不会完全是从零开始。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应仅仅扮演一本“古汉语字典”的角色,而应将注意力放在挖掘文本思想内涵并能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学生充分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讨论上:从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到评价这个人物的历史功过,从立身处世的原则到政治家的气度与风范等等,真正做到以文木为原点向外拓展,力求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n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同样,在《聂小倩》一课的教学屮,我也采取了这种“重”文“轻”言的策略。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聂小倩》是一篇文言小说,而且也被编入了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中。于是,我尝试将现代小说分析法引入这篇古文教学,不再将关注点放在通常认为重要的字词句上,而是把聂小倩这个女鬼的心理变化、性格转变以及由此透视出来的小说主题等内容分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问题设置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真至能在交流过程中相互诘问那些妨碍他们认识内容的文言字词了。这不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吗?由此我感到,文言文教学其实大有可为。如果我们能既立足于学生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又不囿于文字教学,从而让师生都在一个动态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文言文,那么,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屮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新理念将为时不远。其次,文言文教学要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言文离他们太远。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不断地占据学生的大脑,己经让他们应接不暇,那些古I口、难懂的文言文自然就被排挤出他们的视线了。如果我们能将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牛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拉近学牛与文言文的距离,而且还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横向比较,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耍求:语文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关注现实、善于思考的智者,而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同时语文老师还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能以自己独到的眼光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语文资料和课程资源。比如,在处理《史记•游侠列传》时,我尝试采取这样的方式:开课之前,我给学生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收刀入鞘》,是一个与《游侠列传》中郭解的经历有几分相似的现代传奇人物一一吕代豪的自传。读完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这个在大陆鲜有人知,但在台湾却大名鼎鼎的人物钦佩不已。说起他的经历来,学生们一一特别是男生一一简直是如数家珍。所以,当讲到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时,学牛都笑了:这不就是少年吕\n代豪吗?而说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时,学生便马上用吕代豪的成长历程为“折节为俭”做了形象的诠释:青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台湾最臭名昭著的黑社会竹联帮,从砍人、开赌场、偷盗到敲诈勒索、开应召女郎站,几乎是无恶不作。从13岁到26岁,台湾的34所监狱他住过16所,前后共被判处有期徒刑38年。但年长之后在一个少女的“五百封信”感化下,吕代豪居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是在一个专门帮助问题青年人和吸毒者的机构做义工,后来又入神学院学习。现在,吕代豪已是神学和教育学的双料博士,并一直在从事慈善事业。而郭解的“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也在“吕代豪用二十多年的吋间使150个各式各样的'流氓'重回健康社会”的善行中得到了卬证。在这种相互参照中,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字知识有了深切的感性认识,这要比单纯让他们背那些注释印象深刻得多。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供他们分组讨论,如:从郭解和吕代豪的经历看性格与命运Z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从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中,看出社会环境对人有什么样的规范与塑造作用?古代的“侠”与现代法制社会所倡导的“慈善”行为到底有何异同?等等。最后,再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他们的文笔还显稚嫩,但思维潜力已初现端倪。显然,将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生活处处有语文。最后,文言文教学还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究其原因,可能与文言文教学由于始终绕不开字词教学而致方法单一有关。一般来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其实,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话,他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记忆的机器。换言之,学生的死记硬背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被造就的。所以教师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除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其兴趣之外,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从而使知识类化。我们都知道,学牛的学习是一个由零散到完整、由感性到\n理性的过程,这中间的那“质”的一跃往往要由教师来帮助完成。比如: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例句,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一些了解后,教师要及吋指点学生总结规律:当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放在一起,却不构成主谓关系吋,要考虑动词前的这个名词可能是活用现象;实词活用后的词性与活用前的词性不同,读音也可能不同,但词义一定是有关联的,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推断未知知识的能力。如主父偃的《谏伐匈奴书》屮“诸侯春振旅,秋治兵”一句,学生很容易理解“治兵”是“练兵”的意思,但不知道“振旅”的意思。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依据句子互文的特点来推测,“振旅”也应是“练兵”的意思。再如,“适足以结怨深仇”这个句子中,学牛很容易把“深”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深仇”与“结怨”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那么,“仇”就应该与“结”一样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会形成语感,通过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以上是我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对文言文教学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虽然相对固定,但我以为在教学上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力图给文言文教学注入一些鲜活之水,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依据新课标,实施新课改,开创出一片文言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