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审美教育策略探究语文教育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发现生命的意义,达到精神的超越,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和审美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言文是大学语文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文言文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需要,搞好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日常交际的生活价值到担负思想政治教化功能的政治价值到作为应试教育工具的功利价值,虽然目标、内容、方法几经变革,但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一直在工具化的道路上前行,紧随社会变革的步伐显露出其对自身本质意义的迷惘。台湾学者江举谦在《文章探源》的“自序”中有一段话:“今天研读古文,多囿于字义与词意之寻绎,这本是研读古文的基本工作,但它对整体的认识,必有一定层次的限制,对文篇的衡量,更难有全面性的观照。研读古文如停滞于此,或偏重于此,就不可能有深度,对古文的认识,更谈不上达造微之境。可惜,由于教育的主导权威,间接是功利主义,直接是考试方式,因此急功近利,累计一记忆,支解知识,\n割裂学理,已成为自然之势”。这段话强有力地说明了教学现状冲淡了古文教学的审美功能,遏制了学生对于其审美功能追求的主观能动性。文言文的教学,怎样从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历史佳作中去感受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做到以古论今,古今融通,这是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古人说的“声一无声,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强调的是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古人尚懂如此,今人不能做到吗?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凸显该学科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掘其人文内涵,履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义务。为了使文言文教学走进审美的殿堂,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把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追求的目标:第一,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第二,将情感教育作为文言文审美教育的灵魂;第三,在凝炼精辟的语育中找到文采美。一、创境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感知美审美情感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在文言文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审美主体在感知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表现为或愉悦或憎恶的情感倾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刁'能进行审美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教学时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由于美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对这些篇目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认识一些生涩的语言符\n号或停留在字、词、句、段的分割离析中,也不能千篇一律地以“通过……表达了……”的格式去概括中心思想,而是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驰骋在作者建筑的优美意境中,如身临其境,使其“心灵澈济万物,走向纯净”,正如王羲之说:“在山荫道上行,如在境中游”,真正得到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挂教学挂图,而是放了一段《高山流水》的轻音乐,接着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在风和日丽的漓江上,撑一叶小舟,穿越在林立的山峰中,静静的漓江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无比开阔,忽然一大群鸥鸟从头上掠过……随着老师的引导,镜头的不断变化,学生仿佛真的在漓江上畅游,无数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禁陶醉其中,留恋忘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了心灵。通过营造情境来使学生产生与文本相匹配的阅读心境,从而成功审美。怎样创设情境呢?有讲述和诵读两种方式。讲述包括讲述背景,讲述生平,讲述阅读感受及其他相关信息。讲述必须抓住重点,抓住能生情的关键处。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创设良好体验情境,使学生拥有良好心境。诵读看似简一单却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诵读可以营造浓厚的研读氛围,学生自然\n会受到影响,从以良好的心境把文章的情趣在诵读里传达出来。二、将情感教育作为文言文审美教育的灵魂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形成审美体验,通过情感陶冶,沟通人的知情意各种心理因素,使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关于"感物而动”、“即景生情”、"哀乐之心感,歌吟之声发”、'‘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等等论述,说的都是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点。情感不仅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也是审美活动过程的动力性因素。就文言文来说,其所包含的古典意识形态在近代以来受冲击甚大,变革也甚巨,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因为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受冲击较小,相对更好地保持了古今的继承性和相似性,因而也更容易找到与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契合点,所以,在文言文审美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的诱发和激励,不但是审美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一种极为可行的导入手段。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种精神自由状态,完全是出于本身的自觉自愿和内心的需要,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人的生命形式的个体性、生存活动方式的个体性以及审美的自由性,决定了人的审美主要以个体主体的方式而展开,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所以,教师\n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质疑探究、各抒己见,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双向及多向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而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就文言文来说,因为其本身的艰奥难懂,加上所表现的内容较难与社会现实作直观的比较和衡量,学生理解起来分歧非常多,也就特别需要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或者说更依赖于这样的一种互动关系。三、在凝炼精辟的语育中找到文采美文言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藻华美,寓意深刻,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古文词句中处处渗透着美。那么,怎样发掘古文中的语言美呢?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以准确的理解,灵动的智慧和饱满的热情去再现古文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古文的乐趣和精妙所在,获得审美体验。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直”与“圆”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会诗人那种俯仰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一千年前的作者与作品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产生共鸣。又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两句中的“衔”、“吞”两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n精炼简洁的语句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发人深思。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融入到短短的两句中,可谓字字掷地有声。再如《三峡》一文,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凝炼精辟的语言,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学生通过对这些精美语句的领会吟诵,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能直接诱发学生的直觉联想,体味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分享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大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大学生的\n美育渗透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永远追逐的梦想,永远仰望的天空。[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张子泉.探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M].教育与职业,2006(29).[3]韦志成.语言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作者简介]曹明珠(1978-),男,山东定陶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