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4 KB
  • 2022-08-26 发布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

  • 10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钳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FI:“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上。复奏请釆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唆有一善,誉Z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级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Z士,多因以得名。室屮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殷勤”是“情意恳切、深厚”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乃不敢引疾A*[臣乃敢上璧■[御制诗以纪其事B•J口削月割,以趋于亡[四海好学能文者c••I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去而人爱思之D•.临清流而赋诗■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两个“乃”都是副词,意思为“才”:B.“以”,连词,表示目的,“來”/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结果,“以至于”;C.“者”,助词,“……的人”/助词,“……的地方”。D.“而”,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顺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n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原文中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意思是“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而且“亲若同辈”必须有一个前提,对方必须是“贤良的人”。(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译文:(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译文:(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译文:[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木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而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1)得分点主要在“以为”“本”“刊布”“以”,句意;(2)得分点主要在“资深”“望重”“以……为……”“趋谒”“势要”,句意;(3)得分点主要在“奇”“横”“无不”,句意。【参考译文】朱先生,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都城,十三岁通览《五经》,因文章写得好而获得名声。先生年轻时才智超群,异于常人,天赋卓绝的品性超过普通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天子赏识。等到父亲去世,服完丧后,他不肯出来做官,想去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朱珪入朝觐见,皇上询问到朱先生,才不敢托病辞官,先生对他的弟弟朱珪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了。”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中散失的书稿,皇上看了奏折,认为(这)是一件奇异的事,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皇帝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误,先生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唐朝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儒臣进行校正,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立在太学里,皇上下旨以后才慢慢办理,于是先生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福建两地的学士听到他己发而未尽的话和见识广\n博的言论,才开始懂得修习研究基础的学问,天下爱好学问的学士,都仰慕先生并想跟从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使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之前都在先生的官署,最终因为编书在当地有了名气,(这)大概是因为先生的启发吧。先生性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庸俗Z辈不敢到他的家门,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在都城,拿着酒來向他请教学问的人(很多),车辙阻断了街道;他所到的地方,跟从他游学的有百数十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徳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督学,表彰婺源已故学士江永、汪绒等人,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鼓励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考据的学士。在福建,(先生)与弟弟朱珪互相交替为官,一时相传成为美事,闽地学士拉住车辕挽留跑着相送的人,儿百里内络绎不绝。后來朱珪主持文化教育,天下名流皆在暗中请求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所赏识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的学士为“朱派”。先生毕生考古,兼及爱好金石文字,(他)认为(这些)可以辅证经史。先生写文章仿效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的体裁格调、体制格局。他的家屮藏书有上万卷,坐客常常满屋,谈话辩论在当世让人佩服。所到的名山大川,搜集奇观收揽风景名胜,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至今不停。(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朱先生为人坦荡,待人接物坦率真诚。他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爱好结交朋友。他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有说不到的地方。别人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它。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大多因为凭借这个而得以成名。他家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宾客,他与宾客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记(的能力)不曾衰退。他在闲暇时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劝勉他们做学问要先识字,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真是恳切深厚,先生离开后人们敬爱思念他。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降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F1:“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n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Z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F1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F1:“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儿!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C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滕侯: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仃).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木题考查对文言文本屮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后,应大致了解此段欧阳修要说的是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此“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是断句的标志语。还有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也能给我们断句以提示,当然最重要的是读懂语段的意思。(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显用之常:曾经\n■B[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虞”有担心、担忧的意思,此处“覆溺之虞”中的“虞”即取此意,考生可根据上句“风波Z恐”的“恐”做出准确判断。(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予发书按图A'•I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问其所以作之利害i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1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C<4(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D•I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C[解析]木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易”,有“改变”Z意,如“移风易俗”“改弦易辙”等词语中的“易”字。此处“易”也作“改变”解释,“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中作者解释了自己作此文的原因——“三宜书”的道理:①滕侯“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即让后人效法他的行为;②“告来者不以废”,即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而且作者明确说了“此滕侯Z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所以这是滕子京请欧阳修作文的主要原因;③“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來者,皆欲为滕侯纪”,即滕侯受人民拥戴。所以c选项中“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并不是滕侯和欧阳公的本意。(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写出《岳阳楼记》屮内容与Z相关的文句。(3分)\n答:[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解析]本题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命题方式更为灵活。题干中给出的“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即《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系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意义相似。可以说欧阳修写此文正为《岳阳楼记》中这句话做了注脚。考生可能易错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给出的句子无关。(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答:[答案]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吋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解析]木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回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假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了以民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高尚的徳行的情怀。然后要从两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最好能联系实际,有合理的议论阐释,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來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知州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來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我打开信书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西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是谁),(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乂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冋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这儿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就都停泊在南岸的渡口,那些有需要到州中办事的人既要走很远又很累,而且常常有风波兴起的恐惧,被打翻、人被淹死的担忧。现在到达这里的船,全都停泊在堤下,有需要到州里办事的,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的大小规模,需要用多少人力,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人,而且没有超过时间就完成了。”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n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并且又上报了朝廷,rti三司來决定,这样以后说可行,(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以此写篇文字。”大概为老百姓考虑得深,那么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也就精到,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大。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最凶险和最难预测的忧患,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凡是往來于洞庭湖,不论是远还是近的人都从这个堤中得到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往來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共有多少呢!假如建这个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和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而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保存,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百姓兴利除弊,利国利民工程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时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恩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下來传告后世的。滕侯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吋候,朝廷曾经重用过他。但(他)还没有成就功业,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没有地方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借修建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风格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了它,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在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给他写了。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吋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货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泯、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n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毀。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吋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赊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C[解析]此处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可采用代入法辨别正误。C项中“远近称伏”的“伏”如按“认罪”之意代入,句意明显有误。“远近称伏”意为“远近佩服”。“伏”应为“佩服,信服”Z意。(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吋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B[解析]此处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做出判断。B项中的“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n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诒。A.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B.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冋到原文寻求答案,B项中“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浄”一句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写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最终“朝廷为减费万计”。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祖传[明]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F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抉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出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儿,云南布政张公统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纯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tl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绒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员,诏吏部选可者。纨口:“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纯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F1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n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号岸,不可胜计。逋民隐出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皿均税法。③纯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纟尢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赶來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B.即以其事属Z属:交付C•无逾祖矣逾:超过■D.不可胜计胜:尽■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采用语境分析法,可以得出答案是A。“绳”的意思应是“约束”,从语意角度分析,“捆绑官吏”于理说不通,故可直接选出。在此基础上,可用代入法验证其他选项。(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3分)()①闽中法令严核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址岸⑥逋民隐m者令以占籍输税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D[解析]木题考查筛选文屮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读懂读透题干屮隐藏的重要信息。首先,要把握好对象一一张祖;其次,要把握好角度一一尽职尽责。由此可见,本题是分析张祖为官从政所做的本职工作。①的对•象是闽中,而非张祖,按照排除法,可排除A和B;②表明张祖有远大志向,不为小吏所动,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C;③④⑤⑥都属正确选项,故正确答案为De\n(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纨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C.吏部尚书张纨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屮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耍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文中有“母F1:'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张祖选择的是逃跑藏匿,而不是断指出走,由此可直接选出答案Ao其他选项皆可在原文屮找到相对应的信息。(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分)译文:(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分)译文:[答案](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小的句子的能力。(1)考查句式:“君,我辈中人也”为判断句,“勿辱于县”为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另外要注意重点词:“辈”为“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或者同一类”之意,意译为“这一类”;“辱”含被动意,解释为“受委屈”。赋分方面句式1分,两个重点字各1分。(2)重点词“会”意为“恰逢”,“诏”意为“下命令”,“可”意为“适合”,这三个关键词每词1分。句子通顺即可,不够流畅酌情扣分。【参考译文】张祖,字彦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并和她)一起居住。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苛。有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邀请张祖一起斩断右手的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怀疑(这件事),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这些人并将他们)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n抓到。正赶上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张祖)就回來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掉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吋,(皇帝)下诏有八顷出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者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张祖手里),张祖甩出去文书,没有接受,手拿书卷愤愤地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次发文让张祖前去(做官),张祖像拒绝县里文书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吋(朝廷)正推行方出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堆满儿案,张祖兢兢业业,不分白天晩上地分类梳理、安排、谋划这些事情,(做的事情)都有条有理、有据可查。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统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于是(他的)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成、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学习探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方法很多都改变了太祖(吋期制定)的I口制度,(变法)奏章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绒说:“汉高祖出生于平民,占据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当追求实际效益。现在法令制度已定,每天都有改变,未必胜于旧法,白白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急着改变呢?”张公统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釆用张祖的建议。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张公绒说:“没有比张祖(再合适的了)。”(于是)授张祖为留守知事。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县丞。张公统被解除职务后自杀,尸体被抬冋家,下属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独自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张祖)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安吉县多山,(这里)向來有很多逃到本地的百姓,(他们)隐藏E地不如实上报,收上的钱财赋税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钱财赋税,修筑的池塘、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有隐藏田地的人,(张祖)命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张祖)声名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髙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走到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给他)护送灵柩回家。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n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撮,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徳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入朝,擢知莱Z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己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FI:“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徳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徳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徳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屮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0.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B[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脱:如果。(2).下列各组语句屮,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徳基至家,如濂戒A.①②⑤B.①③⑥\nA.②④⑤D.③④⑥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①是说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⑥是说德基听从宋濂的劝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令周以小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B.在吴德基看來,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徳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C[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徳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屮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译文:(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译文:(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译文:[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徳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徳基)也不责怪。(“援”“相尔汝”、句意各1分)(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乃”、反问句句式、句意各1分)(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宣布”“少数”、句意各1分)2.请用斜线(力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n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I•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Z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己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徳基传》)[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断句文言文译文】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屮,占据险要位置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耍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來,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F1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Z,缙绅Z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Z,征子为Z记。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Z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己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7互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纶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诅不魅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n(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D.以屋名雪,诅不匙欤正确■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代入法,将实词含义代入句子中进行理解。A项,“造”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宾语“其庐”是指徐孟祥的房屋,所以“造”应解释为“造访”“拜访”。(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己矣A.而因之B.则为所C.以乎之D.且于所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今年的文言虚词考查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的异同的考查形式,而是使用选择虚词填空的形式,题型新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前后文语境的理解。第一空选“以”更好,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选“而”也可以;第二空选“乎”和“于”均可,句意是“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应选“之”,“二者”是指“木处而颠,土处而病”,“木处”“土处”都有忧虑,因此原文应是“二者之患”。(3).下列用“/”给文屮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徂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裁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7互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乂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Z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7互寒Z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7互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断句题既要关注标志语和对称句式,更要注重语\n境,从意义角度判断。本题关键处有两处:一是“穷而在下如冰雪7互寒Z穷冬也”的断句,不能在“冰雪”后断,因为“穷而在下”不是像冰雪,而是像冬天;二是“有成物之心”不能断开,“成物”意为“使外物有所成就”。(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屮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错在“英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根据“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儿于息乎”可知,是万物孕育的生机,而不是大雪孕育的生机。从“盖有生物弭灾Z功”可知,大雪有“使万物生机消除灾害的功劳”,是大雪保护了万物的生机,而不是自身孕育了生机。(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译文:(2)缙绅Z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Z,征予为Z记。(3分)译文:(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译文:[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⑴句注意“既”(已经)、“适”(正好)、“雨雪”(下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给……命名)。(2)句注意“为诗”(作诗)、“征予”(叫我)和定语后置句“缙绅Z交于孟祥者”。(3)句“木处”“土处”要根据“巢于木”“处于穴”来理解;因为住在树上,所以“颠”意为“跌落”:“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参考译文】吴地有儒生徐孟祥,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家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求学问的人\n很多,他的名声慢慢地在各郡著称。缙绅大夫在西山游玩,一定会造访他家。徐孟祥曾经在这里建造了儿间房子,上面覆盖着白茅,没有做华丽的装饰,只在里面涂饰白垩,好像是雪屋。(房屋)己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书(将“雪屋”二字)题写在匾额上,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來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玄冥(冬神)掌管着时令,草木凋零,天地闭塞,正是冬天到来之吋。天地积聚阴冷的空气,潮湿就变成雨水,寒冷就变成了雪,缓缓飘下,使千里之地变成白茫茫的一片,(白雪)完全覆盖了山林大地。万物被埋没(在雪屮)而没有显现出来,它们的生机不是儿乎消失了吗?谁知那生机反而蕴藏在体内了。所以冬至时节,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缕阳气己在重重阴气之下萌生了。因此腊月有雪,那么來年春天就有好收成,人也就不会患疾病了。这大雪,难道只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值得推崇吗?大概是因为它保护了(万物的)生机而消弭了灾难的功劳吧!远古的人,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居住,有的人在洞穴中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造房屋居住,是希望免除这两种忧虑罢了,最初不曾有后代奢侈豪华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向古人学习,覆盖白茅修建房子,不进行奢侈豪华的装饰,他难道不具有古人的风范吗?现在又加上下了大雪,难道不也表明他有着高洁的志向和品行吗?难道只是这样吗?徐孟祥躲藏在深山中而不被当世所任用,处境困厄,身居下层,就像冰雪中极为寒冷的冬天;等到他将自己的善行施与他人,有着使外物有所成就的内心,难道不会结出果实吗?这又像大雪有使万物存活而消弭灾难的功劳啊!将屋用“雪”来命名,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屋來观赏大雪的姿态,己经在各位作者的笔下形象地表现出來了,我就不必多写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屮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n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Z,故又不为人师。人Z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Z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占,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责”应解释为“要求”。(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仆Z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中“其”为助词,表祈使,“可要”“当”;其他三项都是代词。(3).把文屮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译文:(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n译文:[答案](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翻译关键点:“若乃”,至于,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另提一事;“为”,表被动,被;“当”,承担。(2)翻译关键点:“亟”,尽快;“谋于知道者”,介宾短语后置;“知道”,精通学问之道,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诸”,兼词。(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答:[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解析]木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屮心意思。第一点在第一段屮,即翻译题的第(1)句;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参考译文】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让我谈谈做老师的道理,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态度,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大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它们的主旨终归没有什么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称呼,担忧的是老师的实质,老师的实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姑且作歌來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來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嘲笑谩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谈到了这些,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你所说的仲尼的学说,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的但是不能跟着他做。学习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可以成为又一个仲尼了;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却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一样。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晓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节句子的老师。当今世间本来就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如果想成为那样的人,那(我)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n辞上來做老师的话,那本來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给人当老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的,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乂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称呼,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一样。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缁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互相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口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人。柳宗元回复。2.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乙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屮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答案]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解析]这个语段主要介绍苏轼对《列女传》提到蔡琰的两首诗的看法,苏轼认为这两首诗可能是蔡琰拟作。应了解语段内容后再断句。画线句中“琰”“董卓”“伯喈”是人名,不可断开;再寻找句中动词“流离”“诛”“遇祸”,这三个动词分别与前面提到的三个人组成三句话。另外,还可以根据句中的虚词来判定句子的停顿。[断句翻译]今天读到《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这两首诗用词明白晓畅,情感激愤,很像世上传诵的木兰诗,东汉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尚且藏蓄锋芒,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何况蔡邕的女儿呢?还有蔡琰颠沛流离,一定在她的父亲去世之后。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就遭到灾祸。现在这首诗却说被董卓所掳进入胡地,更可以证明那不是蔡琰的诗作。大概是模仿原作者的内容大概,范晔疏忽浅陋,就把它放到蔡琰的传中,可以把这作为一个笑谈。(2)\n.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仃分)•••••[答案]洛阳[解析]蔡琰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这一时期的都城在洛阳,由此可以推断文中提到的“东京”是洛阳。(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C[解析]文中提到“而范晔荒浅”,《史记》作者司马迁,《汉书》作者班固,《后汉书》作者范晔。市此确定答案为C。(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耍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答案]吋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解析]“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从时代诗风方面判断;“况伯喈女乎”是从家风方面判断;“又琰Z流离,必在父死Z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輦卓所驱虏入胡”是从创作时间方面判断。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來,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Z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口:“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口: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來耶?又奚为既來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徳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也。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n是以曹恶Z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市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口:“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俸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Z,遂志将用警了,且可以作鉴于世Z人。■(选自《李文公集》卷五)【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命:指挥。■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较量。■0.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志:记载。■A[解析]“命”是“召唤,招呼”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鸡,禽于家者也B•[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c••[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客鸡义勇超乎群D5••[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与“也”字连用,表判断;在句屮,表提顿。C项,代词,代截冠雄鸡;动词,表示“到……”。D项,介词,相当于“于”;\n助词,放在形容词后做词尾,表示“……的样子”。(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A〜‘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B•I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J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1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D«•I众鸡闻而曹奔于粟B[解析]A项,前句表现了雄鸡以众为友的情感,并非“重义轻利”。C项,前句表现雄鸡内心的悲伤,后句表现众鸡对雄鸡的忘恩负义。D项,后句反映的是众鸡争食逐利的情形。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4分)译文:(2)乂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4分)译文:(3)将用警了,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4分)译文:[答案](1)(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得分点:“出”,使动用法,使……出,驱赶;“竞”,争着;“其”,代词,那些)(2)(众鸡)又为何己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得分点:“奚为……耶”,凭什么……呢,为什么……呢;“既”,己经,在……后;“所……者”,……的人;迫,驱赶)⑶将用(它)来警醉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警予”,警醉我;“且”,递进;“作鉴”,作为借鉴;“于世之人”,介词结构后置)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懑,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n••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Z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Z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口:“《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別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Z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Z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僧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Z,褒赠尚书左仆射,赠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励精”应该是“振作精神”的意思。(2).对文屮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n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Z/奏为国子祭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Z/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女口,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耍参考因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木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亳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押沖心意思的能力。A项,“直言不讳”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译文:(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徳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于休烈,是河南人。天性坚贞诚实,机警聪慧。从小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屮。杨国忠辅政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n烈)被调出京师任屮部郡太守。遇到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从风翔回到京师,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我有过失,你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徳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儿乎全没有了,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看找寻。于休烈上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的重大典籍,编撰己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让御史台推断核对史馆藏书的來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他家中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到官府。于休烈不久被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称赞他。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任修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中优秀的人,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代宗)任命于休烈为右散骑常侍,仍旧兼任修国史,多次晋封至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于休烈)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地位清显、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敬俭约温良仁慈,从来没有把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他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当年八十一岁。这年的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他的住宅宣旨慰问。儒者所受到的恩宠,少有能与他相比的。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廩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贵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资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出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n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IH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人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而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答此题要根据语境来分析。根据“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可分析出“著”是动词,意为“登记、记载”。(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儿/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吋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屮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根据语境,先整体把握语意,再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导帝”“不亲万几”,韩文对此的态度。最后根据语法结构來确定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釆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铮,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诸项费用供给不足”错误。原文是说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一百八十多万银两,国库无力供给。(2).把文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译文:(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译文:[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题关键词:“赐”译为“被赐”“受赐”,“民业”译为“民众的产业”,“乃”译为“才”。第⑵题关键词:“即”译为“当即”,“偕”译为“与……一起”,“伏”译为“拜伏”,“惊泣”译为“惊哭”。【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任工科给事屮,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贪求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一万石米,用来防备救济灾荒。九溪土酋与邻境部落因为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韩文任南京兵部尚书。这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他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韩文)被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谨慎谦虚。而\n到而临大事时,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一百八十多万银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外,其他的请分別给予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出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在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的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有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唱歌跳舞,沉迷角抵,不亲自处理纷繁的政务。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你如果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是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毫不犹疑地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并让他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狱。儿个月后,(韩文)才被释放,被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被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杀后,(韩文)恢复原来的官职,后退休。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欲。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I'可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釆,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Z,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n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i乞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廩给。每战拨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讣闻,辍朝,谥忠烈。(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②撮(hudn):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六矢,战益厉厉:激烈■B.立率残兵邀击邀:阻截■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流:传布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倾:钦佩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对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來解答。结合上下文,釆用语境分析法可知,“战益厉”的描述对象是赵立,将“厉”解释为“激烈”显然是不合语境的,这里的“厉”应是“勇猛”的意思。(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3分)()①城始破,立巷战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④立斩其使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⑥每战撮甲胄先登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读懂题干和原文。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赵立的“敢勇”。做此类题目时,可以采用排除法。其屮③写的是“壮士”,⑤写的是赵立的悲惨际遇,排除含有这两句的选项后,可得出答案为A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吋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闱困,粮草、野菜全部\n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A.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B.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原文是“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并非“重重围困”。另外,“也不扰民”在文中并无相关信息。(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译文:(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译文:[答案]⑴盗贼张敌万在这屮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2)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及句式。(1)窟穴: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窟穴。窟穴其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窟穴于其间”。绝:坚决。(2)趣:通“促”,催促。讫:最终。【参考译文】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因为果敢勇武被招募为士兵。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多次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在徐州)防守、抵御(金兵),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被六支飞箭射屮,却越战越勇。徐州城刚刚被攻破时,赵立(和金兵)在街道中对战,抢夺城门想要冲岀去,(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半夜时下起了小雨,(赵立)得以苏醒,于是杀掉了(金军)守卫,又暗中联系乡民商讨重新收复(徐州的)计划。(得知)金国的军队向北返回,赵立率领残余士兵阻截追杀,切断了金兵的退路,夺得舟船、黄金、锦帛数以千计,军队的士气又得以振奋。(他)就尽力招募乡民为士兵,(后来)又收复了徐州。当时山东各郡强盗草莽四起,赵立在暗屮帮扶,一时威名流传。此时正值金军左将军昌围困楚州,楚州告急。通守贾敦诗想要用交出城池來降敌,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带领口己的兵马前往解围。\n(赵立)一边作战一边前进,一连七次战斗都获得胜利,最后到达了楚州。(这吋赵立的)两颊都被飞箭射中,不能说话,只能用手指挥,直到进入楚州城,安排将士休息后,才把箭拔出来。(皇上)下诏让赵立坚守楚州。第二年正月,金军(再次)围攻楚州城,赵立命令拆毁废弃的房屋,在城下点燃(这些房屋)形成火池,手下的士兵则持兵刃严阵以待。金军登城时,被钩取后扔到火中。金军组织敢死队突击登城,又被杀尽,(金军)于是逐渐后退撤军。五月,兀术南征北回,筑起六座高台,想要借楚州的道路运送辎重。赵立斩杀了兀术派遣的使者。兀术大怒,于是在楚州南北设立了两个屯兵之处,阻绝了楚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大湖,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楚州)刚开始被围困的时候,(人们)可以吃一些野草,湖里有水草可采來吃,后來(这些东西)都吃完了,(人们)甚至弄碎榆树皮来吃。赵立派人向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想要派遣张俊前去解救楚州,张俊不肯前去。于是任命督守淮南各镇的刘光世前往救援楚州。高宗看到了赵立的奏章后,感叹说:“赵立坚守孤城,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人超过他。”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金军知道(赵立的)外援已经断绝,更加紧了围困。九月,(金军)攻东城,赵立在城楼的台阶上观望,火炮击中了他的头部,周围的人赶快将他救下。赵立说:“我再也不能为国杀敌了。”说完(赵立)气绝身亡,当时只有三十七岁。(楚州城的)大街小巷里的人都(为赵立)恸哭。金国的人怀疑赵立假死,不敢轻举妄动。过了十多天,城池才被攻陷。赵立的家人之前在徐州被诛杀,这次进入楚州的只有赵立自己。(赵立)为人刚烈秉直,没有读过书,(但是)天性忠义。他善于骑射,不喜欢声色财利,所得物品都当作俸禄发放给士兵。(赵立)每次战斗必定先穿好盔甲身先士卒,(如果发现)有逃遁的士兵,就会揪住并斩掉他。(赵立)仇视金人,谈到金人必定咬牙切齿很是愤怒,所抓到的俘虏也都会斩首示众。远近的人都钦佩赵立的忠义之名并认为自己在他之下,金人都不敢直呼他的名字。(赵立死后,朝廷)向他的亲友发了报丧的通知,(皇上)停止视朝以志哀,谥号忠烈。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詹鼎传[明]方孝孺於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n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牛: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Z。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赊,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谐之,系鼎狱,半载乃释。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Z。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C”乃赦Z,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F1:“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屈鼎治,鼎论如法屈:交付■\n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延”字在此处并非“迎接”之意。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延”为“延请,邀请”Z意,c项屮的“延”也是此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不与市中儿嬉敖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皆长跪以言B*J具告以事[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c••I及其所之既倦[其见称如此D•J其皆出于此乎■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项,两句中的“所”字都是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八项,介词,跟、和;连词,和。B项,连词,与“而”用法相同,表修饰关系;介词,可译为“把”。D项,代词,指詹鼎的才能;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差不多”。(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幫鼎在,胜百辈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②句是说於鼎勤奋,第③句是说詹鼎廉洁奉公,第⑤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n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A.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幫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B.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屮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D项,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错,幫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是“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吏部本来想让詹鼎去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半年之后,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乂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屮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译文:(2)上读表,口:“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译文:[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Z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在翻译文中的句子吋,应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故”,本来;“市”,买卖货物,可翻译为“做生意”;“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交往。(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孰谓”,谁说;“是”,指示代词,这;“问”,审讯、追究。【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台湾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中卖饼,寄居在本县的有钱人家里。有钱的人家屮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寄居在吴家时,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和街市里的儿童嬉戏游逛,唯独喜爱上学馆听别人读书,回到家,(他)就能复述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只有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坐在饼灶下面捧着书不停地诵读。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可\n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Z后,(他)把老师能教的学问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家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潸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能与詹鼎探讨学问的,他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就成为吴氏众子弟的老师。元末,方国珍起兵于海上,朝廷不能节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在庆元城成立府署,寻求人才为自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就用计谋把他捉来。詹鼎被捉來后,没有办法,就替方国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触犯了法律,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收受了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选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事情呢?”没有应允。平章的妻子非常愤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牢,半年后,(詹鼎)才被释放岀来。(詹鼎)后來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詹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了一名驿丞上来,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在庭中的众官员都被吓得两腿打战,跪着上前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处理完了。至正末年,我朝(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十分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方国珍)无计可施,詹鼎就替他起草了表章来谢罪,言辞十分谦卑恭敬,雄辩有力。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任命方国珍为右丞,詹鼎也被召到京师。当时河南行省缺少郎中,吏部请求任命幫鼎任职。丞相说:“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过了半年,(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來)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於鼎在刑部任职时,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并且人们都喜欢他的不苛刻。正赶上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鉛,诬陷幫鼎收受了赃款。御史审问幫鼎,幫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來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多人。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壬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n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Z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偉、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F1:“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Z■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徳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Z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n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大意应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忧:去世。故把“忧”翻译为“忧虑”是不正确的。(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Z••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Z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对、给;介词,在。B项,副词,于是、就。C项,代词,他,代指王筠;代词,它(鹏)的。D项,代词,“传”所涉及的对彖;助词,的。(3).把文言文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译文:(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译文:[答案]⑴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住筠)。(2)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1)关键词语:当世、筠文、逮。省略句:“以为”后面省略了“自己”,“逮”后面省略了“王筠”。⑵关键词语:弘厚、高、见。句式:“与刘孝绰见重当世”为被动句。(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答:[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点作答。【参考译文】\n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王筠幼年就聪敏灵悟,七岁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写成了《芍药赋》,(辞藻)十分华美。长大以后,安静爱好学习,和他的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一个叫谢览的人,谢览的弟弟叫谢举,也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给他们编赞语说:“谢家有览、举,王家有养、炬。”炬即是王泰,养即是王筠,这些是他们的小名。壬筠从家中被征召出來,初任被授了,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一职,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的俊秀之才,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在江东超群出众,我能和这些前辈相比,有什么遗憾呢?”于是很高兴地去任职了。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写文章(当时主耍指赋)能押强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在宴会上与别人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鲜妍美妙。沈约曾经很平静地启奏高祖皇帝说:“近年来晚辈屮的名家,只有王筠无与伦比了。”昭明太子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傩、到洽、殷芸等人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为讲经Z所)吃喝游乐,太子独自拉着王筠的袖子,抚摩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就是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普通元年,王筠因为给母亲服丧离职。王筠有孝顺的品性,为守丧而哀伤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要求。守丧期满后,(他)因此患上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调任司徒左氏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让(他)写作哀悼的策文(祭文),(他)又受到叹赏。壬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口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序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抄书,老年的时候愈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整理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愈加浓厚,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养成性格,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已经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余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都是抄了两遍。子史各集都(抄了)一遍。不曾让别人替代,都是亲自抄录,大的小的共一百多卷。不值得把它们传给好事的人,只是用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子女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里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屈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n他们)世世代代都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徳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族这样。少傅沈约对别人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來,从来没有爵位世代连续不断的,而文学人才代代相传,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廿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钦助。■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聲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以资通区,置役□□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磁于道路,君岁减廩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Z苦。黄Z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Z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饯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口:“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替其下,小吏腹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徳,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工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Z\n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科兄弟科:分摊■B.全活甚众全:全部■C.以其女字君从子字:许嫁■D.纠里屮壮士为守御纟叭聚集■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屮的含义。全:使动用法,使……保全。(2).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君不以贫故竭力钦助A••I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民强于道路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其庶儿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Z志■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屮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因为;B.介词,在/介词,至I」;C.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但是;D.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表祈使,一定。(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②好施与,矜然诺③广义田以资通区④君岁减廩食以资乡里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饯不倦⑥每闻盗则挺身出A.①②④B.②③⑤\nC.③④⑥D.②⑤⑥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冋答此类试题,一定要明确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件之间的关系,采用逐项比对的方法,判断对错,选定答案。①说的是徐谦尊聪明,③说的是巡抚张公的行为。(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C项,作者认为徐谦尊是“游侠士”的表述错误。(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译文:(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译文:(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译文:[答案]⑴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3)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阅卷老师主要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就可能造成老师的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就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n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他天资聪慧,读书只看大致的意思,仰慕古代的豪侠忠烈之士,乐善好施,i诺千金。乡里人有争执,一定亲自到他那里争辩是非曲直,他一句话就可以令这些人折服。家道衰落之后,他委屈自己把好吃的东西都用来奉养父母,所以他的父亲能够与两三个旧友流连山水Z间二十多年。所有徭役赋税他都自己料理,不把它们分摊给兄弟。他的哥哥性格刚直急躁,徐谦尊侍奉他更加谨慎。他弟弟读书时,他不因为自己贫困却倾全力资助弟弟。明朝末年赋税劳役繁重,首当其冲者往往会因此破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大面积开辟义田来资助通区,并且设置一些役田分给众多农户,那里的人至今还享受着这一好处。崇祯末年,旱灾与蝗灾接踵而至,老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减少官府供应给口己的粮食來资助乡里,又劝那些有能力的人家(去帮助别人),得以保全存活下來的人非常多。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一个年老而独身的人,徐谦尊俸养了他二十年,(他)死了之后(徐谦尊)把他安葬并每年按吋祭祀。徐谦尊的朋友黄氏父子客死异乡之后,遗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细心地照顾她们,把黄家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所以黄氏终身没有感觉到孤寡的痛苦。黄氏的一个姻亲因为喜欢豪放之举,忽然遭受大的祸患,徐谦尊全力营救他以致家道中落。徐谦尊教育子女时把亲近贤能广结友善当作最重要的。改朝换代之初,州郡中有名望、有正义感的人大都争相在邓尉山、太湖中开辟出地,唯独徐谦尊为筹划建设资助别人饮食的舍馆而不倦怠,也不把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别人的猜忌放在心里。然而乙酉丙戌年间,各地盗贼大量出现。徐谦尊用自己的生命保障了一方平安,每次听说有盗贼出现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青年男子作为防守抵御的力量。盗贼们非常痛恨他,最终把徐谦尊给杀害了。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谦尊是古代游侠之士--类的人。魏禧说:游侠之士因为崇尚道义而扰乱国家,但徐谦尊是因为崇尚道义而护佑百姓,这方面他们是不相同的。社会昌盛的时候,上而的官员洁身自好,加强管理来为下面的人谋利益,下面的人也竭尽所能供奉他的上司,上下相安无事,因而盗贼没有出现。当社会衰落的时候,大的官员贪恋权力,用武力威慑來督责自己的属下,小的官吏则盘剥百姓,把剥削來的东西献给上级,老百姓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在这个吋候,有一千户人家的乡里,或者有百十户聚集在一起的村落中,如果在大户族的杰出人士之中,有喜欢侠义轻视钱财,能缓解一方危机的人,那么处于饥寒中的穷苦百姓就会有资助,大量的士兵就会有所依靠,不愿意失去操守迅速变成盗贼。又有的人敬畏威望,心怀道德,不敢为非作歹,不忍辜负别人。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來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几个用在这方面吧!唉,这并不是只为徐谦尊写的啊!\n18.(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釆,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官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口:“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來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吋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泊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Z。君Z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Z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口瀟。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W(yS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Z间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n■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多”,原意是“赞许、称赞”,这里引申为“欣赏、喜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随人而问章句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1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B•I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有……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助词,表示句末停顿;C.都是介词,意为“对”:D.介词,用来/介词,凭借。(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乂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Z中,颇能感人。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根据“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F1”,可以推翻B项中“乡人都不喜欢他”的观点。笫一段中“里中无爱者”的意思是“乡中没有他喜欢的人”。(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n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Z知FI又加深矣君Z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口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关键是要读懂文意,先根据一些语气词,划分大的区域;再根据句子屮的主谓结构,明确分句间的停顿。(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译文:(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屮,唯恐不及。(4分)译文:[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収,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屮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⑴注意“若”“奈何”“过”等词的解释,翻译的文句要通顺。(2)注意“诱进”“寒素”“不及”等词的解释。【参考译文】欧阳君出生在福建的乡村。他年幼时,就不和一般的儿童亲近戏耍,行动时多为独处。他十多岁吋,乡里面没有他喜爱的人。他每当看见河边、山边有可以撷取的美景吋,心中一个人享受,他经常手中拿着一本书,在那一带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朗之时,有时他直到傍晚还留在那里,茫然无法释怀,自己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是他的性情中所喜欢的景致吧。他不怎么认识文字,跟着他人询问文章字句,偶然有一句话和他内心契合,过了几天仍然自得其乐,长久高声地吟啸,不知道何时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懂得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这个男孩子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希望他不会成为沦落为荒年的饥民。不知道这些到底是吉是凶?”有一些阅历丰富并且对一些见闻较为熟悉的乡里人,都恭贺他的家人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通达君臣父子的礼节,追求忠孝,唯恐口己达不到。他拿起笔來写文章,言辞优美,思想丰富,但凡人们所不曾写过的,他写起來都轻松易懂,由此他的名声显扬于乡里。建中、贞元年间,欧阳行周文词修养在社会上受重视而崛起振兴,于是欧阳有了更大的显扬光耀的机会,瓯闽一带的乡村在文学造诣上都只知道他的名声而不知道其他的人。恰逢前任宰相常衮來担任福州的观察使,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名声,又加上他生性很喜欢\n引导后辈进収,在家境贫寒、门笫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衮到任之日,把欧阳看作灵芝般徳行高尚的人。欧阳行周每次有了新的作品后,常衮都对他加以赏赐和鼓励。常衮游玩娱乐宴会饮酒时,一定会召见欧阳行周同席。欧阳君乂表现出谦逊的美德,行为上不超越礼节的限制,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地变得深刻了。欧阳君的声名渐渐传到江淮并且一直传到了京城里。人们都说常公能识别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久以后,宰相陆贽掌管贡举考试,搜罗天下的文章,获得名士的盛况,与前世相比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欧阳君的姓名也得以列入榜单中。平常和欧阳君志同道合而且水平不相上下的人,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到欧阳君为止,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杰出的人物,人们直到现在还是很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新颖而没有抄袭的内容,他的才学从来没有陷入困境过。他精于文理,所以言辞多显得详细周到;情感表达深切,所以叙事反复渲染;他职掌当代的评定文章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那可以使社会成就文雅之风。然而他就这样死了,上天难道想断绝这文风吗!欧阳君对我提起作为I口交的职分,在外祖父母这一边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他编的文集里的文章大多是我的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舉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年幼的时候,就在外祖父母家门Z中拜慕欧阳君了。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的那天,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达福州,进献给我欧阳君以前写的文章一共十编,首尾加起来总共有若干篇诗文,他哭泣跪拜着请求我写篇序。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我的文字最后没有写成。欧阳价也是有一些文才的,却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乂担任观察使,派人探访他们家的后裔,于是找到了欧阳君的孙子欧阳瀟。我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失去了流传后世的机会,就为他写了这篇序,也当是用来完成他子孙后代的志愿吧!20.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记丐侠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过人节。乡试后,捷举。意欲赴礼部试,而细于资斧。乡人俗习,例凡临时乏资者,得招集亲友七八人各出一分于发起人,由发起人立约签字付资,毕事而次笫发还之,谓之会。既而F1:“孰如成一会而筹集之。”于是奔走于亲故之门者数日,始获七人之认可。然皆以情不能却,强应之而心实否之。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诅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有群丐过其门,见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麋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浦。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了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n群丐登堂暇,釀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煬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儿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込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甫抵里I'冃,亲故Z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然越数H将之官,群丐请从之任所。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方踌躇间,有黠者似已久窥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马处,则吾等愿藉之以毕馀生。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漁②,且自漁也。请勿作再三之虑,先生以为何如?”抵任所后,各行丐于四方,惟昏暮吋潜一入署问安而已。先生亦随吋资给之,然往往不受。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至颁发赏格时,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而先生以政声卓著,由上峰保升郡守矣。先生固儒者,不耐于酬酢Z烦,又淡于利禄,遂以亲老乞终养。解组③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先生每为人言之,辄欷歔泣下,引为憾事。然而丐则侠矣。(选自《虞初广志》卷八,有删改)【注】①南宫:指“礼部”。②漁:玷污。③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C.群丐请从之任所之:前往■D.吋邑多盗,群丐I'可作侦探间:间或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屮的含义的能力。可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解答,结合上下文,采用语境分析法可知,D项中的“间”是“偷偷地”的意思。(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來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是()A.蒙先生煬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先生亦随时资给Z\nA.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B.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漁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C.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读懂题干和原文(尤其是选项的翻译)。A项中第一句是群丐感谢來懋斋先生的话,并非侠义的体现。B项中第二句体现的是先生才华出众,并非是说他的品行。D项中第二句是说由于群丐的帮助,来懋斋先生破获了重要案件,所以此句的阐述对象是群丐,而非来懋斋先生。故选C。(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來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部应试,可缺乏资用。他釆用民间打会的方式向亲友筹集资金,但遭到背弃。B.来懋斋先生把准备招待亲友的美酒佳肴拿给乞丐们亨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丐们用行乞所得资助他,并护送其赴京应试。他们的义举受到赞扬,并因此常常获得馈赠。C.来懋斋先生在群丐的帮助下到达京都,如愿考屮,得以出任县令。回乡省亲时,对逢迎讨好的亲友只是以平常态度对待。D.来懋斋先生任职期间,乞丐们给予他很多帮助,使先生政声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们不求任何回报。先生辞职归乡前,想给他们谋取职业,群丐都躲开了,先生引以为憾。A[解析]慷慨,在文中是“胸怀大志”的意思,它在古文屮没有“大方,不吝啬”的意思;另外原文第一段只讲了亲友碍于情面,表面上答应而心里不愿意,选项却说成“背弃”先生,言过其实。(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4分)译文:②甫抵里闱,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3分)译文:\n(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⑴翻译[答案]①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②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暧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解析]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①“是”,这。“区区”,小事。“吾侪”,我们。“是区区者”,判断句。“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②“甫”,刚刚。“亲故”,亲戚朋友。“肩摩踵接”,肩挨肩,脚跟脚。(2)断句[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解析]断句要注意首尾的标志词、句式等。“憎”“赏”与“爱”“罚”相对,可断开;“自奉”“薄”与“赋役”“寡”相对,可断开;虚词“故”前可以断开。[断句译文]即使是平时憎恶的人,他有了功劳也一定给予他奖赏;对于平时喜欢的人,如果他犯了罪也一定给了他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者,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及时给予他们救济。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溥,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少,所以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挨饿受冻的面容。[参考译文]来懋斋先生,家里极为贫穷,但是胸怀大志,有过人的节操。参加乡试后,登举人榜。打算赴京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然而盘缠不足。乡里习俗,按照IH例凡是有人临时缺少盘缠的,可以召集七八个亲友,(让他们)每个人各向发起人出一份钱,由发起人为每人立约签字,大家付给资金。事情结束后再一个个还给大家,乡里人把它叫作“打会”。不久,来懋斋先生说:“不如成立一个会来筹集盘缠。”于是他连续好儿天奔走于亲朋故友的家门,才得到了七八个人的认可。然而都是因为碍于情面不能推辞的,勉强表面答应而心里却并不愿意。到了那一天,來懋斋先生黎明就起來了,洒扫庭阶,备好酒菜,恭候大家光临。谁知到了傍晚,也没有一个亲朋好友來到他家里立约。这吋有一群乞丐路过他家,看见先生家里摆放着杯盘,认为一定有喜事。于是都聚集在门外,争着想得到吃剩的饭菜。这时候,先生的饥饿感和愤恨Z情交织在一起,于是出门对这群乞丐说:“我在这里设宴摆下洒席,其实是因为礼部的考试时间接近了,要赴京师但是没\n有盘缠,想借助宴请亲朋好友的集会來筹集资金,解决燃眉之急。怎知亲朋好友都负约,今天都食言了,以致我的酒菜都成了摆设。既然如此,与其让鱼肉腐烂,不如大家一起吃个痛快。大家来就座,我作为东道主,请大家开怀畅饮。”于是这群乞丐进屋喝酒吃肉,饭饱之后,不一会儿他们对先生说:“我们是小人,承蒙先生赏煬酒食,这本来已经是非分之想了。我们今天想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师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使(我)在路上不挨饿,能平安抵达京师就行了。”他们应声回答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一路上)旅馆的主人赞叹他们的义气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惊异,都多送给他们食物。到了京师以后,这群乞丐分头行乞,用行乞所得的钱财供给先生应试的费用。考试结束后,来懋斋先生果然中了礼部考试的进士,能够出京做某地的县令,按照惯例回乡省亲。这群乞丐也敦促他回去。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暧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先生也是用很平常的态度对待他们。然而过了几天将要去上任时,乞丐们想跟着他到上任之地。先生担心有不合适的地方,又担心会背弃先前的情分。正在犹豫的吋候,有精明的人似乎早就窥察到了先生的想法,就说:“先生做官,自己做自己的官;我们行乞,自己乞讨自己的。只要有能够尽犬马Z劳的地方,我们愿意尽余生Z力帮助您。至于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我们绝对不敢曲污先生,况且那样做也是我们自己曲污自己啊。请不要再三考虑了,先生以为怎么样?”(这群乞丐随先生)抵达任所之后,都到各处去行乞,只有在黄昏时分潜入官署向先生问安罢了。先生也随吋资助他们,然而他们常常不接受。当时县里盗贼很多,乞丐们暗中侦探,因此先生能屡屡破获重要案件。等到颁发赏银时,榜文挂出儿个月,最后也没有来认领的。而先生也因为政绩卓著而闻名,市上级举荐升为郡守了。先生本来是书生,对迎来送往的烦琐之事不耐烦,又淡薄于功名利禄,于是以双亲年迈为rti请求还乡。(先生)辞官后,打算为乞丐们谋划点生计,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先生每每向他人说起这些,就唏嘘落泪,感到非常遗憾。然而,这样的乞丐,可以称得上是丐侠了。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懑。东宫凡有人事皆以委Z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F1:“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n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FI:“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一》,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死无所恨恨:遗憾■B.多所匡正匡:辅助■C.盖是纤介Z愆愆:过失■D.亲案其罪案:核实■(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B.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C.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吋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D.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Z/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3分)()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n①政数切谏,太子不纳②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③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裝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3).把文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5分)译文:(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圏,殆无争讼。(5分)译文:(1).B【解析】匡:纠正。(2).C【解析】可根据句中的“之”、官职人名“右庶子刘荣”、“吋”、官职“通事舍人”等即可判定。(3).B【解析】②是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是裴政劝谏太子,⑤是裴政指责玄定兴。(4).D【解析】“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理解有误。(2).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大意2分,“附”“陷”“推”各1分)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裴政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儿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大意2分,“惶慑”“囹圄”“殆”各1分)\n【参考译文】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政治局势、政治设施,被当时的人所称赞。裴政清楚熟习I口日的典章制度,即使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因质朴诚实受到称赞。太子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在账簿上写文书。没等写成,太子下令,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在账簿上了。”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写在账簿上的文书在哪里?”元恺说:“接受刘荣的指示,没有写在账簿上。”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一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谁是谁非。我推断地位高权势重,即使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也没有治刘荣的罪,但是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离开了背后就不再说什么。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将一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于是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等到屡次犯罪,就趁大聚会吋,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从此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裴政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儿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徙王导引为\n■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日.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丁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选白《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注】①默,通“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孜孜:勤勉努力的样子••B.常患甘鲜不赡赡:赡养■C.服阕,乃慨然叹口阕:完结D.不营产业营:谋求■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乃匍匐抚棺号哭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B•J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便为购赎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n■[率意而动D••[怠而欲岀者■1.把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4分)译文:(2)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4分)译文:2.文中何琦高尚的德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答: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1.B【解析】文言实词可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即将解释代入句子看看是否说得通。多数情况下,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就是错误的。赡:富足。2.C【解析】可根据对相对熟悉的教材中的句子的理解,先判断出对照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再代入选文屮的对应句,看看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B.连词,表日的,可译为“来”/介词,因为;C.均为介词,可译为“替、给”;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3.【解析】文言文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特别留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们往往是采分点。(1)译出大意2分,落实“茕”“怙”各1分。(2)译出大意2分,落实“遗”“苟”各1分。【答案】(1)(我)一旦孑然一身,没有父母可供养(或“可以依靠的人”),怎么能够再拿愚钝之身去玷污清明的朝廷呢?(2)凡是有人赠送(东西),(何琦)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自己来说有剩余,就又随即把它们散发出去。4.【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属于定向筛选。冋答时要根据传主的言行概括。\n传主何琦孝敬母亲、节俭、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注重修身养性,这些都是其品徳高尚的表现。【答案】事母至孝(重视亲情),节俭寡欲,乐善好施,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2.【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辅助断句。如“曰”“矣”“哉”等后可断开;并列结构中间可断开。此题“曰”后断开;两个“与”前断开;“闻”“见”对举,需断开。【答案】孟子曰/舜Z居深山Z屮/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Z野人者儿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答对两处给1分,共4分)【断句译文】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做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Z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参考译文】何琦,字万伦,是司空何充的堂兄。祖父何龛,是后将军。父亲何阜,是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丧父,悲哀程度超过礼制所定以致伤害到身体。性情沉着聪慧有见识,喜爱古朴而广泛地学习,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勤勉努力,早晩都和颜悦色地侍候。常常担心甘鲜的食物不够,于是出任郡主簿,察举为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不就任。等到母亲去世,居丧期间极度悲痛,泪尽继之以血,拄着拐杖才能起身,母亲的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屮无童仆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爬到棺材前号啕大哭。一会儿,风停了火熄了,只有一间堂屋免于火烧,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才得以这样的。服丧期满,他于是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说我有一点微薄的才能来呈献押谋力量,其实是贪图微薄的俸禄,私下是希望能供养(母亲)。(我)一旦孑然一身,没有父母可供养,怎么能够再拿愚钝之身去玷污清明的朝廷呢?”于是在简陋的屋子里修养心志,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研习典籍的欢乐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愉悦自己。不经营产业,节俭寡欲,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动乱,姐姐沦落陷身于别人家,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就卖了赎取其姊。然而不做小的谦让,凡是有人赠送东西,也不随便推让,只要对于自己来说有剩余,就又随即把它们散发出去。随心做事,任意举动,不占卜,也不从事什么职业。司空陆玩、太尉桓温竞相聘用他,都不就任。诏书征召他做博士,又不出任。简文帝担任抚军吋,敬佩他的名望徳行,又召任参军,以病为由,坚决推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他也不肯动身。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人能使他屈从。桓温\n曾经登上何琦家乡县内的山,叹息道:“此山南面有人啊,何公真可谓知足的人。”何琦善于养生,年纪大了却不衰老,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书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八十二岁时去世。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勒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Z。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费,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出。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Z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佬像无聊,不数年,病矣。岁在辛未,了自大梁來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F1:“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攵见之,孰意遂不攵见耶?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FI'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袒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了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诧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n处”,从其生时请也。(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nB.遂为广陵儿所绐绐:欺骗■C.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讽:劝说■D.他日拥节江上拥:执持■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则不如不与人见[若不复与了见者A*B*J则其负大舟也无力J若知我不降明••[予墓在焉[赎其出之易人者[则耻师焉亦犹今之视昔••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5分)译文:(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5分)译文:3.文屮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3分)答: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八处)(4分)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裟弘。(二)1・A【解析】此题用代入法,即将加点字的解释代入选文的句子中,看看是否讲得通。固:坚决。2.A【解析】此题对照句出自教材。可先判断对照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再代入选项另一个句子中进行比对。A.均为连词,用于假设复句中的后一分句,表结果,“那么”。B.动词,好像/代词,你。C.代词,相当于之,“那里”/语气词,无意义。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解析】先通读全文,初步弄懂大意后,再精读画线句子前后的内容,重点研读画线\n的句子。在弄懂大意后,抓住关键字词,進确翻译。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1)声、肆力、中、尺度;(2)即、比、省、不果行。【答案】(1)盛此公十儿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Z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n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吋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2.【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干引句在选文开头,作为一篇书序,开头大多先对作者进行概括或评价。选文开头总领全文,紧随其后对口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借助分号,可筛选出两个答案要点。第二段写了盛此公被广陵人所欺骗,对应了笫一段分号后的观点,是事实论据。【答案】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勒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徳行皆失之;③盛此公为广陵儿所绐。(每点1分)3.【解析】断句前需先通读儿遍,读懂大意后,再借助标志词辅助断句。此题屮的“曰”“也”“矣”后需断开;“吾”“则”前需断开。对举的句子如“通……明……”和"问……访……”需断开。【答案】孔子谓南宫敬叔口/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徳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萇弘。(两处1分,共4分)[断句译文]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屈,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萇弘询问乐。【参考译文】士人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到儿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到一个不成才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走出家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人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南陵盛此公家本来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来,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应当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结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使用。\n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了。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冋乡里,乡里的人乂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辛未年,我从大梁來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有个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乂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能痊愈,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长久地看不见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道:“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出使,从南陵路过,我的坟墓就在魁湖的北面,桃源的南边。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时,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乂最终没有去成。于是派遣下属去看望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冋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将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换钱来供养这两个寡妇,糠豆不够吃,粗布衣服不够穿,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m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出的出地赎回来,帮衬盛家的衣食。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墓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儿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刑,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吋太尉段顾,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輦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F1:“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n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F1:“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F1:“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FI:“不如从曹公。”绣FI:“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FI:“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Z,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Z,率众归太祖。太祖见Z,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诩假以惧氐假:借助■B.太祖比征之比:较量■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促:赶快D.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显:公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Z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进兵交战,大败而还B•*振长策而御宇内■'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n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其宜从一也D•J其皆出于此乎■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4分)译文:(2)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4分)译文:2.汉阳阎忠认为传主贾诩的“有(张)良、(陈)平Z奇”,在文屮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答: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八处)(4分)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莞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孟子・梁惠王下》)((三)1.B【解析】文言实词的理解题,可将解释代入原句,看看是否说得通。从上下文来看,B项屮的“比”解释为“较量”说不通,应为“连续”。2.C【解析】理解文言虚词,可借助对照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來准确把握。对照句出自教材,可将其含义和用法代入前句,看看是否讲得通。A.介词,跟,和;动词,亲附、亲近。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都是连词,表目的。D.代词,这;副词,表推测,大概。3.【解析】需根据赋分猜度采分点,并准确翻译。两个小题的采分点分别是:(1)济,成功;1分。国家,朝廷;1分。走,逃跑;1分。全句通顺,1分。(2)是,这;1分。拒,抵御;1分。书,写信;1分。全句通顺,1分。【答案】(1)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就可以尊奉朝廷的命令来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跑也不迟。\n(2)在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招引张绣,并且给贾诩写信请求救援。4.【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干引句出自选文开头,说明答案要点要根据全文内容整合;赋分5分,说明答案要点有3〜5个。再根据选文内容,找出最能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地方。【答案】①临危不惧,机敏善变;②多有见识,料敌先机;③富有谋略,攻守得法;④有远见,不居功。(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答对四点给5分)5.【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读懂大意,再借助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此题中的“焉”“乎”是句末断句标志词,“与”“然后”是句首断句标志词;其余几处可根据内容断开。【答案】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莞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Z/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4分,答对两处给1分)【断句译文】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共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要禁令以后,才敢入境。【参考译文】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年轻的吋候没有人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是一个特异的人才,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策。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辞官,向西回还,到达了沆,半路上遇到了反叛的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儿十个人都被他们捉住。贾诩告诉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耍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用厚礼來赎我的。”当时的太尉段颍,从前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來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互结盟好而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打败后,众人都深感恐惧,当时校尉李他、郭汜、张济等想解散军队,从小路逃跑回到家乡。贾诩说:“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商议想要把凉州人都杀光,如果各位将领丢下部队单独行动,就是个亭长也能捆住你们。倒不如带领部队往西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要是幸运的话事情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尊奉朝廷的命令去征讨天下的叛贼,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么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n他等因为这次功劳想封他做侯,贾诩说道:“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接受。张绣驻守在南阳吋,贾诩暗中和张绣勾结,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攻打张绣,有一天早上他带兵撤退,张绣亲自带着士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您一定不要追击他,要是追的话肯定会失败的。”张绣不听贾诩的话,出兵和曹操交战,结果大败回來。贾诩对张绣说:“现在快去追击曹操,再战一场的话肯定能取得胜利。”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说:“我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去追击他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势有了变化,马上去追击他肯定是有利的。”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拾散乱的部下去追击曹操,和曹操大打了一仗,果然获胜回来。在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救援。张绣想答应,贾诩却公然地在张绣面前坐着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替我们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纳,却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听后大为惊慌,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去。”张绣乂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且乂和曹公互结怨仇,如何去追随他呢?”贾诩告诉他说:“这正是应该追随曹公的原因啊。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势力稍弱,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欣喜,这是笫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凡是有称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会抛弃私人恩怨,以大公无私的崇高徳行行于四海之内,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果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徒众归服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的州牧。文帝继承了皇位,任命贾诩担任太尉,并进爵为魏寿乡侯。贾诩在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肃侯。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李斯论[清]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屮侈和张吾Z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己。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己。\n■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Z无可奈何于吾秤,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Z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注】①宴然:安闲的样子。②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里来到秦国求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用商鞅成法而己一:完全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崇尚■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劝:鼓励■D.而终不以易目前Z富贵易:交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因秦国地形便利A•J因人之力而敝之■[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B•J若属皆且为所虏■[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c••I均之二策\n「不亦远乎D•I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氏作者rh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Z政,不应为口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c.此文的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D.文章开头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4分)译文:(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4分)译文:(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4分)译文:(E)l.D【解析】D项,易:改变。《墨子•兼爱》“既以非之,何以易之”中的“易”即“改变”义。A项,“一”做“完全”解,可联系《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一”义同。B项,“尚”的意思与《墨子•尚贤》“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屮的“尚”义同。C项,“劝”义同《苟子・劝学》中的“劝”。2.A【解析】A.因:均为介词,凭借,依靠。B.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C.代词,他/代词,这。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语气词,表揣测语气。3.C【解析】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Z道;但其所论的不可“趋时”、“屮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引以为鉴。4.(1)李斯揣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除了这样做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关键点:逆探、非、中、张)\n(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而不会怪罪我。(关键点: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意)(3)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來的心志吗?(关键点:其、卒、反问语气、句意)【参考译文】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朝打乱天下的法则,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朝。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唆使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明确法律,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傣。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吋候,只是完全釆用商鞅所定的法令罢了。即使李斯协助他,说明旧法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旧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來的方便己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认为它是好的了。李斯揣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除了这样做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簡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Z治而崇尚督察Z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在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顺应时势罢了。假若他所遭遇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时代,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青出于蓝;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顺应时势罢了。君子做官,在朝堂上不遮蔽自己的贤徳;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Z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鼓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此举将失去国家却鼓励他去做的,是认为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放弃眼前的富贵,反而因为为了保住富贵的考虑,更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想终身安亨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不是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而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是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况冃人有做善事是因为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來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家教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盛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累及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说以求官,而李\n斯劝谏秦王不耍驱逐客卿。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來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例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是法家的学说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本来也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以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是最可怕的啊!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Z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渡辽将军出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镭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额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己上六百余人皆封。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讥“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惠: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來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喑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n(选自《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有删改)【注】①中抚军:即晋武帝司马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诣徽者,出则过秀过:拜访■B.爽乃辟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辟:开辟■C.魏咸熙初,厘革宪司厘:改正D.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暗昧:“暧昧”,含糊不清••2.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宣氏知之,后遂止A••[不知老之将至■1爽诛,以故吏免B•J以吾一口长乎尔■[由是世子乃定c••I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裴秀“有勋绩于王室”的一组是()①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③由是世子乃定④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⑤占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⑥总纳言Z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A.①②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4分)\n译文:(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Z。(4分)译文:(3)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4分)译文:(五)1.B【解析】辟:征召。《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与此义同。2.B【解析】A.指示代词,这件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介词,因为。C.副词,才;副词,竟然。D.句末语气词;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3.C【解析】①是裴秀母亲的话,④是郝诩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对裴秀的看法,⑤是说裴秀著书非常严谨。4.(1)然而裴秀Z母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以礼持家,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來致礼。[得分点:贱,不之礼,使(之)进,句意](2)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嗣子,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之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得分点:立,被确立;因,于是;示,给……看;句意)(3)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釆用,以此当作先例。(得分点:陈,遵用,故事,句意)【参考译文】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有风度节操,八岁就能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多岁吋,有拜访裴徽的人,出来吋顺便拜访裴秀。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以礼持家,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渡辽将军田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于是征召裴秀为属官,继承父亲清阳亭侯的爵位,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I口属被罢官。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历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提出的有关军国大事的意见,多被釆纳。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锤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帝,出谋划策。魏咸熙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苟频负责修订礼仪,贾充修订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当初,文帝还未定继承人吋,曾有意立舞阳侯司马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确立为嗣子,\n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相貌Z说?”于是把自己奇特的相貌给他看。裴秀后来就对文帝说:“屮抚军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这样天生的相貌,一定不是做人臣的相貌啊!”从此世子才被定下來了。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当时安远护军郝诩在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与尚书令裴秀相互了解,看到他谋私利。”有关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职。皇帝下诏说:“不能避免得罪人,这是古人也很难做到的。在人际关系上,郝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过问这件事了。”司隶校尉李恵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限制裴秀的行动口市。皇帝诏书又表示裴秀辅住朝廷政事,对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掩盖了大功德,派人追究刘尚的罪责而解除对裴秀的限制。裴秀在儒学方面学识深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在新旧王朝前后交接的一段时间,总结所接受意见的关键,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的。乂因为他的职务是地官,认为《禹贡》一书屮的山川地名,市来已久,变化很多。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因而逐渐令人不明白。于是裴秀甄别选取过去的文献,有疑点的就缺而不论,只有古代名称而现在没有的,都加以注明列出;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收藏在秘府。裴秀创建了朝廷礼仪,广泛陈述刑法政令,朝廷多遵从采用,当作先例。他在位四年,是当时有名的大臣。裴秀长期服食寒食散,该喝热酒时喝冷酒,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练习(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Z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沈饥民,抚安流移。••\n绩其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出,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穡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屮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Z,诸大I:[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瀟罢,倪岳代瀟,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己,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己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Z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対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0.振巩昌、临洸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Z而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焚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吋,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乂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n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吋事,辄颦蹙不答。参考答案:1.A(3分)2.B(3分)3.D(3分)4.(10分)⑴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5分)⑵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Z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FI:“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兀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謹,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誣管内拘求誣过失。誣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口,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n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口《旧唐书•李揆传》)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2.以下各组句子屮,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口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謹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0.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参考答案:1.(3分)C2.(3分)A3.(3分)C4.(10分)\n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木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宇浦太守,遂居交趾。父暖,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滕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琰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9襄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徳、九真三郡,遂围州城。吋遁之去已远,璨与第三子玄Z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Z。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琰为龙骥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琰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琰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琰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屮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卩乍,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也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节选自《宋书•杜慧度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煖,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3分)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暖斩Z\n①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②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③一吋散溃,循中箭赴水死④禁断淫祀,崇修学校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IS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宇;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煖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5分)译文:⑵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5分)译文:参考答案:1.B(3分)2.B(3分)3.D(3分)4.(10分)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5分。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Z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5分。译出大意给2分;“威惠”、“奸盗”、“乃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英所取。彬左手持••\n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七年,将伐江南。长圉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來问疾。彬FI:“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Z君臣,卒赖保全。初,彬Z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煬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注】①觌(山):相见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受而籍Z以归■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3.对下列对文屮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n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冋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2.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3.用斜线(/)给下而的文言文断句(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吋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屮论・修木》)参考答案:1.C(3分)2.D(3分)3.B(3分)4.D(3分)1.(4分)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屮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2.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來/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5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n予近所闻,近tl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屮,能成儒者。凌、沈Z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Z者。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口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Z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Z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英非不义屮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FI底定矣。但闽屮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晚所以非罪陷缰纟世。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屮,复摭拾其事以传Z,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考。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d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吋: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1.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D.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汝亦为此恶行乎/旦口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nA.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乃斋戒五日B.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彖,这与《烛Z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⑵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⑶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参考答案:1.A(3分)2.C(3分)3.A(3分)4.D(3分)5.(8分)⑴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⑵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⑶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六)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廩,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Z所恤\n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側,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著:显著。释:消除。格:搁置。A.其后遂以著令B.以释天下之疑C.多格不行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Z亦自若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n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Z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2.把文屮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参考答案:1.A(3分)2.B(3分)3.B(3分)4.(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5分。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王尧臣)对待別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5分。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Z苗,采Z可茹。■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乂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悄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菩,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n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疊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坏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蹩衣,支九节笔①,历游三亭屮,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口昔②曰:“此了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F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才,帅众而捣退Z,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Z:—气方伸,根而蕴者,萎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吋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①九节篇(qiong):一种竹杖。②啃(jie):赞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之可茹茹:吃■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被鹤蹩衣被:通“披”,穿着■D.将鄙世Z胶扰而不Z狎耶狎:接近■2.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因号之为“匡山”/不如因善遇之••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今乃以'看松'名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3分)\n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③嘉树贴贴地上如弄④如元夫、巨人拱扌畀左右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⑵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Z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参考答案:1.B(3分)2.D(3分)3.C(3分)4.B(3分)5.(10分)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⑵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來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屮,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n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吋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口:“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i咨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白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廩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2.下列句子屮,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廩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吋,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nA.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Z间两而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B.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⑶中书令缺,大将军i咨问朝臣:“谁可补者?”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邙艮6处)(6分)齐桓公用管仲Z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Z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3.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4.用原文屮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参考答案:1.C(3分)2.D(3分)3.A(3分)4.(10分)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⑵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⑶屮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5.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6分)6.表、世家(2分)7.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2分)(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n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屈,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Z,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Z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FI:“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蹄学区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屮国,故王此;使我居屮国,何遽不若迦”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來,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己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口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注】①椎结:同“椎髻S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蹴匪同“崎岖S亲戚:父母反覆:翻转舆:众多由:如同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B.如反覆手耳••C.人众车舆D.政由一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陆生因说佗曰/伺者因此觉知••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n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吋,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木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0.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Z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來,令我日闻所不闻。参考答案:1.(3分)D2.(3分)D3.(3分)B4.(10分)⑴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⑵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⑶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Z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坏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n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H以愈密,而弊H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廩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丁求而不得人,密丁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廩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Z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了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Z,且勉天下Z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1•対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菽0.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Z政平平:安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Z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眨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徳低下的社会现\n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A.本文首段感慨贤人Z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Z间,忧虑国事Z情溢于言表,文末rti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緊。A.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Z心。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3.把文屮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⑵奚重而不更也?(3分)参考答案:1.B(3分)2.B(3分)3.C(3分)4.犹恐予Z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Z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3分)5.(7分)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⑵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村落嫁娶图记[明]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归Z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Z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c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n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H也,亦重Z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Z,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英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苑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諏向前,如媲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橋,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C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Z缓急者也。”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Fl:“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选自《明文海》)【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苑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D.昏礼宜昏昏:结婚■2.下列四组句子屮,分別描写村落嫁娶场面屮“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3分)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Z缓急者也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Z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了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n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Z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Z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Z文债可乎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⑴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⑵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⑶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参考答案:1.B(3分)2.C(3分)3.B(3分)4.(12分)(1)(4分)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2)(4分)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3)(4分)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己是壮年,长了胡须。(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吋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晶,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噸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岀,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官然。窃欲偕同來数人入观。或FI是中极喑,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朿芟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其,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口定心饮。\n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眺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诣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Z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阳慑为殆•慑:害怕0.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下列四组屮,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①是屮极暗②烟郁勃满洞屮③心骇乱恐甚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B.龙洞深邃,里面越來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⑵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参考答案:1.D(3分)2.D(3分)3.C(3分)4.⑴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⑵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n(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廉希宪事略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屮,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洗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顷Z,宋士Z在鞫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Z兄弟皆揶揄Z。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Z,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nB.诸贵假以劲弓C.整复漁入言之假:借给漁:派遣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2.下列各组语句屮,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③公方读书,略不答④因令彻去坐椅⑤及出,愧赧无人色⑥月.戒内人备酒馔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希宪出生Z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來一定会很有出息。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Z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Z义的叛臣。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闲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⑴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⑵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⑶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厂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参考答案:1.(3分)C2.(3分)B3.(3分)D4.(9分)⑴(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n(2)(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5.(3分)勺饮不入口者三H/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十五)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莊,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莊而己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莊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Z,当若Z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i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Z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铃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v*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纟比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Z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1.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nA.乃投呢而答曰投:扔掉■\nA.将军自度何如也■B.则非亮先诣备度:估计诣:谒见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3分)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纟比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D.吋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I).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IH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⑵今皆不及,而将军Z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⑶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参考答案:1.(3分)A2.(3分)A3.(3分)B4.(3分)C\n2.(10分)\n(1)(3分)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2)(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3)(3分)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