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4页

  • 70.51 KB
  • 2022-08-26 发布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n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n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n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