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2-08-26 发布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一、中考语文命题中有关文言文阅读考查要求是这样的: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以、而、于、贝I」、虽、焉、乎因、其、之、然、且、为、者(只考词义,不考词法)2、理解文屮重要句子的意思。内容一与中心关系密切名言警句形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题型:翻译句子(落实词义关注句式)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文章要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二、结合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1、题型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命题情况看,一般是设置了五个题冃,前三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是对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选择其中正确的一项或两项,也有选择其屮错误的一项或两项。\n第I川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O第五题是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概括。从以上可知,文言文部分是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形式,来全面考查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2选文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段来看,2003年的《指喻》,2004年的《河中石曽》,2005年的《墨翁传》。篇幅都在250字到300字之间,前两篇文体都是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后一篇是人物传记。3、命题意图第一道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二、三两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出现频率很高,是考查的一个重占•八・、•03年考查了“以”、“且”、“虽”、“而”、五个虚词。04年考查了“于”、“以为”、“为”、“其”、“之”等五个虚词。05年考查了“以”、“而”、“虽”、“于”、“之”等五个虚词。其中“之”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中考中一直把它当作重点来考查,这连续的三年中的第三个选择题都是考查“之”字的用法或意义。尤其是考查它作代词时的意义。第四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所选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能力体现在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五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与概括能力,它包括文章要点、文章屮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等几个方面。\n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NextPage]4、解题思路试题中出现的文言文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出试题的范圉应是在考纲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之中的,考查的内容只是课内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因此其屮出现的大部分文言词语和句式是屮学课文屮出现过的,能被看懂。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尽可能地把题答好,就要善于从已知信息111发去推断未知的答案。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是选记叙为主的短文,且以人物传记与故事性较强的浅近文言文为主,那么就要弄明白写的什么事(起因、发展、结局)、什么人(做事、行为、言语等),人物与人物间的关系、事件间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表现,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动机目的(中心)等,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语段屮心要旨。这样,依据•己知信息进行周密的逻辑思维,经过综合归纳就可以基本了解选文的大意,把握选文的基本内容了。这个过程叫做整体阅读,或者叫做整体感知,即先不去思考、解答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把握文章大意(主要内容)。文章大意感知准确了,那么就为下一步的解答具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下面的解题就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形。笫二步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题干的要求,从已知信息屮声找相关的内容,即解题时的有用信息。然后从全文大意与相关内容出发来推断答案。我们以2004年中考试题《河中石兽》为例第一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四个句子的意思,然作出正确的回答。A项的“临”,D项的“已”在教材中已多次出现,在句中解释为“面对”、“停止”都没有错误;这些都是可确定的已知信息B项全句的意思是“两个石兽一起沉人河底”,“并”在句中应解释为“一起匕C项全句的意思是“(僧)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竟'应解释为浣、终”。’所以此题的答案是B、Co\n第二题:考查“于”、“以为”、“为”、“其"等虚词的意思。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有很强的规律性,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作用、意义是容易区分的。A项的“于水中”、“于地”分别作动词“求”;“置叩勺补语,“于”作介词“在”解释;B项的前一个“以为”作动词“认为”解释,后一个“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应该解释为“用佗)作为”;C项的两个“为”都解释为“成为”;D项的两个“其”虽然都是代词,但指代的对象却不同,前一个“其”指代,他”(即“老河兵”),后一个“其,,指代“那里,,(即“河内,,)。所以此题答案是A、Co第三题:考查对的正确理解。“之"是文言文屮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比较多的一个屜词;此题主要考查“之''作代词时的意义。根据全篇内容可以明确①句的“之''指的是“在水中寻找石兽而最终没有结果”这件事;②④句的“之"都指代“石即:③句的指代学者的结论覚所以,此题答案是C。第4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第①句用了反问语气,翻译时要落实关键词“究”、“物理”、“是”、“为”,全句可以译为: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第②句也是反问语气,翻译时,“然则''、“其"、“欤''等虚词的意义要落实,全句可以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第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分析“学者”与“老河兵"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然后用口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学者''的结论Z所以荒唐是因为他只看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知其一),而没有想到水的“反激Z力''(不知其二);“老河兵”不光看到了石性、沙性的特点,还看到了水的反激作用,从而得出了“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的结论。可见“学者,,的推断只着眼于理论,“老河兵”富有实践经验,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所以此题答案可以表述如下: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关系,作岀正确的判断。\n阅读文言文选段时总有拦路虎,即有的词语(通常指文言实词)一时看不懂,词语不懂,句子也就不懂。正确的解词途径应是根据这个词语本身具有的儿种意义,联系上下文的文义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來推断它在文中的意思,而不能仅仅从句子本身来猜测词义。推断词义大致从下面四个方面去考虑。A、联想推断:当试卷给出某一加点的实词时,应联想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一下,辨别其异同,再确定其含义,如“去Z南郡''中的“去''字,此句岀自课外语段,应联想到课内有关“去''字的句子,如“去国还乡”,“旦辞爷娘去”,“西蜀之去南海冷这几个句子中的“去”,其义依次是“离开”、“离开”和“距离”,再同“去南郡''屮的“去''比较一下,即可明确其义为“离开B、语境推断:就是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的意思來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如“漂母饭信"中的“饭”,“大丈夫不能自食”中的“食”,如果按照今义去理解就不符合原意,此时要结合语境來推断,“饭”是“给......饭吃二用作动词。“食”是“养活”的意思。C、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屮的位置,推断起词性和意义,如“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多多益善》)中前一个“将"是动词,理解为“率领”,后一个“将”为“将领”,是名词。D、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应依据互文的结构来推断词义。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屮“物喜”和“已悲"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翻译文言句子的儿种方法:1、关键词语突破法:即对文言句子屮含有某种特殊用法的词语提出来并进行分析,推断该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用法,进而理解该句句意。女旷稍稍宾客其父”屮的“宾客”,就是“以其父为宾客”,其意思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款待。2、特征把握法:就是根据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征理解句意,如判断句用“者……也”,“……者也",“为、乃、悉”等表示。被动句用“于、为"表示。译注理解应扣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并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词语替代。\n如“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与“其印皆为予群从所得”这两句中“为二前者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全句的意思是从此后印刷的书籍,都是雕版本;后者是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全句的意思是他制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们所得到。3、谓语中心词分析法: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中,大多是句子中动词谓语的前后关系变化所致。分别分析动词前后各自的词语(句子成分)的含义,注意按现代汉语句子的次序注。如“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句屮的“夫战,勇气也二此句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子无动词,译注时应补上,实际上此句的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又如“对曰"前缺少主语,应补上“曹刿”。4、重点句子翻译法:所谓重点句子,就是文言文中含有某种用法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序有别,能表达某一观点,且字数较多的一类句子。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儿种情况:(1)词类活用(2)古今同形异义词(3)多音多义词(4)通假字,古今异义词(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名、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都应该调整句序后翻译。女旷今子是之不察二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调整后的语序应是“今子不察是”,是标志无义。把握文言语段内容的方法文言文考题的最后--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目要求的不同,解答的思路也不同,一般有这么儿种情况。1、感悟体会型的。这类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受、启发、体会等冋答“言之成理”即可对此应指学生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来作答,力求切实,不要泛泛而说,如:2005年湖州市语文中考题第21题要求考生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就是这样的。2、比较评判型。一篇文章川的两个不同人物进行比较,要求考生比较两者异同,冋答问题。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2005年中考题《墨翁传》中的最后一题。“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n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个题目就要求考生领会全文中心内容,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出口己对人物的评判看法,探索其不同之处。总之,只有掌握一定的文言技巧后,答题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NextPagel三、复习教学建议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复习,才能抓住要害重点。1.加强文言实词的落实读文言文要能准确掌握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这是文言词语学习的重点。有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喜欢找课外有关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的翻译参考书,这本无可厚非,可因此而上课不听讲,甚至不认真复习,就不对了。再说这类书为行文方便,大多为意译。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对应性较差。学生看一句,意思还懂,但如果抽出一个字问他,就不甚了了。而屮考恰恰要考句子屮加点的字。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古代的实词在现代汉语屮仍有生命力的,如用法相同、相近,由于语言演变,古代单音节的词现在成了双音节的词。我们还要注意文言实词川词性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在复习时,可将其归类。以《捕蛇者说》为例,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笫一,词性活用。女旷余悲之",其屮“悲"不作“悲伤“讲,而作“同情''讲,由原先的形容词变为如今的动词。第二,通假现象。古人写字作文,由于种种原因,不写本字,而写了一个意义与本字无关而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替代,以后又被社会认同,这种现象称为“通假”。“非死则徙尔^尔”通“耳”,作“罢了”讲。第三,古今异义。”水之人争奔走焉”,“走二古代指“奔跑”的意思,如今作“行走”讲,古今所指速度不同。今天通常讲的“走”,古代则用“行"表示。“汪然出涕”,古义“涕''是眼泪,今义当然是“鼻涕”。第四,一词多义。一个文言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复若赋"的“赋”指“赋税''(名词);“岁赋其二”的“赋"指“征收''(动词)。“可以已大风,啲“已"解释“治愈"(动词);“则久已病矣”的“已”解释“已经气副词)。至于文中那个著名的“毒"字,既作名词表\n示“毒素”、“毒气”,又作动词表示“怨恨”。\n2.注重文言虚词用法的归纳整理根据方顺荣老师对04年05年两届中考语文试题分析,这两年來文言虚词的得分率都很低,笫二题的虚词仅为50%,第三题“之”字用法仅为47%,远远低于其他项的得分率,因此老师在复习文言文时首先应重视文言虚词的复习教学,虚词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繁,而且难以掌握。因此老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归纳整理工作,如“而”的用法,有表转折的(反接),有表示承接的,有表修饰的,有表并列的。还要找出这些用法在学过课文屮的一些例句,并分析其不同特点,从而让学生熟练常握其用法。“之"字的用法更应重视,它的用法较多,可作助词,可作代词,可作动词,应引导学生作详细归纳。3•精选课外语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纵观近儿年的所考的文言语段,均来自于课外,但选文有其特点(在前文己述),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应为学生选项一些与中考难易度接近的文言语段来练习,同时,学生在练习课外语段时,要时时联想到课内C学的知识,以课内知识来解答课外语段的问题,做到课内外沟通,另外设置题目要精确,要针对屮考题型,少走弯路。总之,准确把握中考命题动向,努力做好考前复习指导。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在厚积中必有薄发,在熟练时必能生巧。2011年中考语文命题作文题型透析1.单字题。(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单字题的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但也增加了考生审题时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要慎重审题。\n(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來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来意义“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义“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在,读'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宾语,或在其前后分别缀上适当的词语,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2.双字题。(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两个字的词语。这类文题写作范围较大,题旨有时不够明朗,比如,“蜡烛"、“习惯”、“幸福"、“攀登”等。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屮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屮给原题补加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加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写作范围就明朗多了,然后他就选取“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自己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再如写《心愿》,可选取“我的心愿"、“老师的心愿''等角度来取材立意。3.短语题。⑴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如“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心看世界”、“风雪路上”、“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一般来说,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叩勺前而添加状语“用心”,在后而添加宾语“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短语题由于具有一定的修饰补充限制成分,所以题旨相对比较明朗。(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除部分题目如“她有一颗纯真的心"之类外,相当数量的文题都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n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了。如果是动宾式短语,可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我们”、“张叔叔”等;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二可补“不听话''、“真淘气"、“很聪明''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4.句子题。(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來了一个女同学,,这个题冃中,“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彖;“女”字表明这个“同学勺勺身份,选材应注意女性的特点;“一个”点明'侗学”的数量,写两个或多个显然跑题了;“最近”限定时间范I韦I,写“最近”以外的时间就不符合题意;“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应写本班的故事才对应得上;题目屮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而不是尚未来到或将要来到,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相比较而言,像“我的妈妈"、“风筝是这样制作的有志者事竟成"等,题意简明,审题时曲折少,省力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