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8.56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注】①御,迎接。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n1.翻译下面句子。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n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n【参考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n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坚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n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n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1.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十几年。2.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或难以接受,因此,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n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留(原文保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国名、朝代名、书名、谥号、庙号、年号、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要保留。【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中,“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n2.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例2】吾本布衣,女亦黎民。(吾——我;布衣、黎民——平民;女——汝——你)3.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语境补出。【例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n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提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例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夫”是发语词,可以删去不译。)\n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例5】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汝之不惠甚矣)【例6】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沛公在安)【例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例8】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赵氏于齐求救)\n三、掌握文言文翻译三标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有三条: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及词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走样,不遗漏,不增加。达: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顺畅,语气恰当。雅:译文要体现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文笔要优美、生动、简明,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条标准中,“信”和“达”是必须达到的要求,“雅”是高标准,高考题中的句子翻译并不一定要达到,没达到也不会导致扣分。在翻译诗歌和整段、整篇文章时,要尽可能向第三个标准靠拢。\n【知识精要】一、避免文言文翻译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不需要翻译)\n2.以今义当古义【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原句中的“行为”和今天的意义不同,“行”是“品行”,“为”是“作为”的意思)\n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全”是“完整”的意思,“误译”中没有翻译出来)\n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爱”是“珍惜”的意思,而非“爱护”)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n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例6】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n7.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例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从:使……跟从)\n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n9.因断句出错而误译【例9】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误断: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误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哀叹这座坟墓里的人,有一块石碑,也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应断为: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应译为: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n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例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误译: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n二、掌握不同的文言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n\n\n\n特例:有些判断句并不表示判断,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特例有三种形式。形 式例 句用判断句表示比喻的手法。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n表示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把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n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的内容。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②“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n(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n\n\n\n(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主+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形 式例 句主谓倒置表感叹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渺渺兮予怀。(《赤壁赋》)表疑问①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n\n\n\n\n\n(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文言文中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参看下表:\n形 式例 句省略主语承前省①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秦)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①(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②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n省略谓语承前省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蒙后省①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歧路亡羊》)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依语境省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n\n\n(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参看下表:\n\n\n\n\n\n\n\n\n\n\n\n\n\n\n\n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蔺相如者,赵人也B.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C.是寡人之过也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n解析B项是一般陈述句,“是”表示“这”的意思,“也”表停顿。A、C、D三项都是判断句,分别用“者……也”“……也”“为”表判断。B、C两项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这”的意思。答案B\n\n\n3.下列各句中,都含有定语后置句式的一组是()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n解析①“行李之往来”中的“之”置于主语“行李”和谓语“往来”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意为“求可使报秦的人”(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③是判断句,主谓结构“道所存”“师所存”分别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者”用在动词短语之后,可译为“……的人”。⑤“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之”是宾语后置的标志。⑥“宾客知其事者”意为“知其事的宾客”,定语“知其事”后置。答案B\n4.下列各句括号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C.(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D.良曰:“请(沛公)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n解析A项省略宾语。B项省略谓语。C项省略主语,省略介词。D项“请”后面的宾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请求对方做某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是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后文的问答以及“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古时尊卑有序,“往谓项伯”的是说话人张良自己,而不是刘邦。答案D\n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n(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解析(1)为寿: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长寿。婚姻:古今异义词,亲家,子女有婚姻关系的亲戚。(2)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所以:固定结构,……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式。出入:偏义复词,指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不同寻常的情况,意外的事故。(3)旦日:第二天,明天。蚤:通“早”。谢:道歉,谢罪。谢项王:省略句,即“谢(于)项王”,向项王道歉。\n答案(1)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2)造册登记官吏和百姓,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3)明天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道歉。\n问题诊断——未落实关键词,忽略特殊句式【典例】(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n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n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n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子何欲?(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阅卷现场采样阅卷点评(1)省略部分未翻译,语意表述不完整。得1分(2)关键词未能翻译出来。“起居”应是正常的生活作息。“恶”是坏的,不好的。得2分\n规范答案增分指导(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为保持句意的完整,要注意句子的省略部分;还要注意关键词的理解,将其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验证。\n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孔子之宋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节选自《说苑·杂言》)\n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之”,到;“似”,相像;“以”,因此;“舍”,客馆、馆舍。答案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n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修”,修养,修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诗》《书》之不习”,不习《诗》《书》;“过”,过错;“是……也”,判断句式,这是……。答案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n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若”,如果;“则”,那么,就;“非”,不是;“也夫”,表判断与强调。答案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n【参考译文】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便解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