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9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在解题训练屮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O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木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三)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屮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例2、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映光而读之。2.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屮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贝V、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夫、哉、而、盖、焉、惟、斯等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等等;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口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远则至者少而世Z奇伟瑰怪非常Z观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例4:天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以常下之者众险远而人易乎为难易乎为“也”“者”作用要停顿。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则龙于W有X学43.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人■■1-i=i能何陛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虎王信Z乎王曰寡人信Z矣例6、上常从容与信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4.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n“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①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②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例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來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例9: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F1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3.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①顶真:例10: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1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②排比、对偶:例12: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屮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例13: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③反复:例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4.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例1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巩固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扌千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n经得当六艺荫明一庇夫为人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徳行敦厉风俗犹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学习目标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要点提示(-)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屮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育•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n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⑶指示代词一一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岀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乂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杆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H亡赵/明H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垂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垂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Z。二、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贝!)、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Z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n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3、惠子谓庄子F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Z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桿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扌咅”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Z上。庄子曰:“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F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或谓:“郊岛谁贫?”Eh“岛为甚也。”Eh“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储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F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F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Z不知鱼Z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Z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例】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乂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n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2、晏平仲婴者,莱Z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①顶真:子乂生孙/孙乂生子/子乂有子/子乂有孙”【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人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②对称: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上二人。”③反复: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儿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岀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练】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Z,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秦孝公据幡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Zo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9、君子Z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Z以身/君子Z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n【例】1、孔子F1/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七、再回首,细检验一一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耍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木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木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八、重平时,需勤练一一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木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咼。【检测练习】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n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牛之/扁鹊曰/我非能牛死人者/我能治可牛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安徽砺山第三中学王本利杜晓芹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牛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木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du)o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屮也岀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屮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口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n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Z为祸/祸Z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O全市84531名考牛,平均得分3.04分;满分15216人,占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5分的题,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四、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人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I古I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木,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吋,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止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o“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n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吋,就可抓住“失马一一得马一一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耍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FT就很容易了一一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Z”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屮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2.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耳B、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n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儿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吋,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Z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乂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n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屮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木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Z谢公曰吉人Z辞寡躁人Z辞多推此知Z(《世说新语•品藻第九》)\n1.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Z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徳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旃其取弥旃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参考答案: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Z/元方入门不顾。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岀/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n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髓/其取弥精/子罕之所宝者至矣2010年高考专题突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口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Z,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天孑损足功者不帶馀损时有然为之不人举则圣者道以下之曰疋之人者抑足道者必有高耐唯—Titl打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匕匕厶冃以奉<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Z/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是以”等可辅助判断。2008年高考题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n1.(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解析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2.(08福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潼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潼(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潼解析(1)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潼(2)第一段话要抓住“舍之则藏”这句话来理解。第二段话要抓住“独行其道”四字來理解。比较出二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一个是归隐,一个是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3.(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Z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潼解析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2004〜2007年高考题1.(0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n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吋,此一吋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节选)【注】①充虞:孟子弟子。(1)将文屮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潼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潼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潼答案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潼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潼解析①句中,“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此处可译为“您”。“豫”是“快乐,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②句中“治”是“治理”的意思。“舍”是“舍弃”的意思。潼(2)上述对话屮,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潼答案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解析抓住关键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来分析。【参考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Z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耍使天下太平,在当少的社会里,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1.(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璃F1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潼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解析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参考译文】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璃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n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肓,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1.(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潼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潼(《颜氏家训•勉学》)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潼解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儿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2.(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抨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潼(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杆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潼3.(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Z,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桿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潼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潼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潼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潼\n答案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潼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潼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解析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Z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2009年联考题1.(北京市四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H1而芸人ZH1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傅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m而芸人zm/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2.(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答案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Z恶/知恶Z美/然后能知美恶矣3.(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出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注云六国I]寸人在齐楚间应邵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则二字所出最古矣。(《孩余从考•野老》)答案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注云/六国时人/在齐楚间/应邵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则二字所出最古矣。4.(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n(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Z无不屮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答案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Z/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1.(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Z图,是以得至于成功。答案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2009年9月更新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屮的这个句群断句。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答案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答案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II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Z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答案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答案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2008年联考题\n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吴王浮于江,登乎狙Z山①。众狙见Z,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蕖。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庄子•徐无鬼》【注】①狙(jd):獗猴。②委蛇(weiyi)攫搔(ju©zao):“搔”字以“爪”代“虫”,音zd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③搏捷:接住。④趋:通“促”,急。⑤执:同“即”o⑥敖:通“傲”。⑦助:通“锄”。(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皱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2)颜不疑回来后以董梧为师,铲除自己的骄色,取消音乐歌舞,辞别显胃高名°3:(08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参考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牛初始阶段的木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2006〜2007年联考题1.(0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断句、翻译。\n(1)用给文屮的句子断句。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答案(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②老师的学说己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1.(06东城综合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屮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刀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答案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吋/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Z声相闻。2.(07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吋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Z,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铮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1)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五处停顿,请加标点断开。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i争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2)翻译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②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答案(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i争,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译文: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下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事。)(2)①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②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柳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3.(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Z所隐居其东南山曰口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答案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4.(06福州高三质量检测)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英雄之言\n(唐)罗隐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o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2)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3)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答案(1)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2)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3)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参考译文】物品隐藏不露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耍窃取的,说我这是岀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斥,不被人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