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层面 77页

  • 872.06 K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层面

  • 7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层面杭州江干教研室曾宣伟\n一、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层面的思考(一)阅读能力的几个层面(二)文学作品教学和一般文章教学的分离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思考(一)基本阅读能力的丧失(二)基本古代文化知识的贫乏(三)关于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思考(四)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思考(五)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变革\n(一)阅读能力的几个层面据王荣生教授分析,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之一,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之二,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之三,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之四,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同时指出目前实验区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正在经历着几种阅读取向的争斗的煎熬;而许多学生正在学习着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因而正在形成一种混杂的、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这中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何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应该尽早加以研究;否则,语文教材的编撰就很可能换汤不换药,或者乱换药;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很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胡乱变。(参见《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20—225页)\n道德学能体能体态性情体形潜能实能智能信仰公德法纪耐力速度灵活力量兴趣性格气质情绪创造力技能知识无病无残身高体重\n阅读能力构成道德结构(因子)性情结构(因子)智能结构(因子)阅读实能阅读潜能(审美灵感)体验、感悟、内化、文化认同\n智能结构阅读实能阅读潜能阅读知识阅读技能思维品质创造能力阅读策略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读、筛选、理解、概括、提炼、整合、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灵感思维概括推理\n(二)文学作品教学和一般文章教学的分离文学作品的教学两个层面1.审美体验:生活的原初体验,个体性,不可教学性,新课标定位成感受型阅读:由故事话题的引申确立读过就算上过的理念十分重要2.鉴赏批评:悖理的教学鉴赏批评的基点是什么?中学生鉴赏批评的基点是什么?审美体验的一种引领,必须来源于文学视野的鉴赏批评的知识和非文学视野的理念。个体价值的公众确认。确立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视野和方法的理念十分重要\n《风筝》教学个案之一:体验感悟设计取向:原初体验(类似风筝故事的故事)文本阅读(故事梳理,角色定位,朗读体悟)朗读?故事寓意的阐发(生活事件的思考)\n原初体验(类似风筝故事的故事)文本阅读的解读方式背景:故事背景发生:故事发生状态:心理状态回忆:追问内心忏悔:无法弥补,角色定位,朗读体悟)故事寓意的阐发(生活事件的思考)\n《风筝》教学个案之二:阅读技能(应试层面)文本非鲁迅设计取向:具体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事情的概述,文章内容的梳理,表达手法等等。问题:作者当时踏毁风筝的心情是怎样的?回忆时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文中的兄弟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如何?既然弟弟已经忘却,我的心为什么还沉重着?文中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n《风筝》教学个案之三:阅读知识:关于象征或者隐喻1.象征或者隐喻的知识和例文的阅读2.本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回忆时是带着怎样的情感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风筝(物)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是“风筝”而不是其他的事物,风筝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对作品的主题理解是否可以更加深刻?自由、天性、童年、向往、梦想、天空。人生旅程无可逆转的悲歌?生命灵魂的追问?参考:大母神—原型分析[德]埃利希诺伊曼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美]艾伦奇南著\n之四:是鲁迅的作品1.鲁迅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态度影响他有哪些做法?小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态度影响他有哪些做法?(当年与现在)当年引入王晓明著的鲁迅传第一章《幸运儿》第二章《天突然坍了》(阅读资料、寻找原因、理解文章)2.这是真实的鲁迅吗?现在引入老舍、王朔、许冠楠论鲁迅资料和鲁迅其他作品片断(寻找依据、感受精神、提升认识)目的是在作品中寻求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以感化自我\n一般文章教学的两个层面1.一般散文和事物说明文定位:丰富知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个例《桥梁远景图》《中国石拱桥》2.说理散文和事理说明文,议论文定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说理论证的过程和方法,并学会致用。个例《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的三种处理平时的教学过分注重单个的结果教学\n问题:课文处理的几种基本方式课文分成两类:一类是指文言文和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一类是指非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当然有的散文在教学定位时完全可以把它看成非文学作品的存在,比如《风筝》《我的兄弟》进行比较可以把它看成扩写的范式文)一般散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文\n一般文章的教学,我区推行如下课堂结构范式:1.课文用于训练阅读技能的教学,和目前考试的要求相一致。我们是否可以采用如下课堂结构:生活化导入→整体呈现问题→问题解决和修正→主题练习→实践性作业。2.课文用于培养阅读兴趣丰富知识背景,和课标要求的26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相一致,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我们是否可以采用如下课堂结构:生活化导入→主题讨论质疑→相关主题资料阅读→提出问题→实践性作业3.课文用于引导写作借鉴,锤炼语言的。课文是写作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范例,供学生模仿的。是否可以采用如下课堂结构:范例品析→实践练习→修改反思→强化练习→佳作展评。\n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思考(一)基本阅读能力的丧失建构文言语感机制缺乏研究:定篇、定量教材编制缺乏内在层递性:无序、混乱考核内容固定化和功用语法化:基本篇目、词法句法教学方式的无奈选择:灌输、强化、应试文言文教材编制:不如按照作家进行编排,每册编排两个单元,两位作家;六个学期,12位作家;加上高中六个学期12位作家,共有24位作家。我想基本可以涉及到现有的名家名篇。如此编排的理由在我如下的教学阐述中会体现出来。\n(二)基本古代文化知识的贫乏1.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佛、儒、道思想简介)2.中国古代神话;原始文化遗址,科学思想,古代教育,古代政治3.对联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诗文化,石文化4.柳,莲文化,松、竹、梅、兰、亭、园林、山、水5.书法、绘画、6.文体教材编制:应有重点12个专题的文化知识讲述附在每单元之后\n(三)关于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思考1.传统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的漠视中国传统思维的价值:永恒魅力,东方智慧的不竭源泉。象思维———观物取象,以象尽意——汉字,绘画,诗歌,先秦散文类比思维——周易、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寓言说理,比喻说理,类推说理——《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传统智慧的再发现》作家出版社\n创造力和直觉:来源于象思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光的波粒二象性——阴阳太极图美国物理学家——蕙勒——质朴性原理——“无”非平衡态势力学——普里高津——自组织理论——庄子日本——汤川秀树——“四、五年前,有一天我正思索基本粒子的问题,当时我突然想起了庄子的一段。这段话见《庄子内篇》最后一部分。”“我当时只不过是一个中学生,而且事后回想起来,我有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这本书。”——《创造力和直觉》\n物质(倏)意识(忽)场(浑沌)\n2.中国古代文人价值观的思想血液,深深流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儒、道、佛思想的了解,是理解他们作品的本质内核的必然途径。儒——弘毅进取的儒家人生道——通脱飘逸的道家人生佛——解脱生死烦恼的佛家人生\n2.1.儒者风流1.“仁者爱人”关键在于实行“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谓“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内省外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避内在的“仁”,外在的“礼”——儒家的人生理想境界,实际上要求人由对内心仁德的自觉而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满足)于心,则馁也。\n乐天知命——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的一生正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中度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者风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朱子注: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胸次悠悠,上下与天地同流,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n2.2.道家人生:老子——复归于婴儿—庄子——神人、至人、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在庄子看来,神人之所以是神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而俗人,凡人之所以俗、凡,就是因为他们不能解脱生死、利害之念。--精神自由老子的婴儿状态,庄子的神人逍遥游,实际是给一切逆境中挣扎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乐园。魏晋风度,李白诗歌,苏轼词章,都深深打上了老庄的烙印。\n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与大道同在,与天地为一。真正处于逍遥境界的人,能顺乎自然的本性行事,没有好恶,没有是非,能忘掉利害,忘掉生死,游乎四海之外。为了达到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提出人们必须超越世俗的情趣和追求,做到无已、无功、无名。无已——主观上忘掉自己的存在,进入物我齐一的境地,中国传统美学“无我之境”为最佳无功——指不追求功名利禄。无名——指忘掉荣辱毁誉等虚名,摆脱由此而带来的一切烦恼、苦闷,与大道为一,进入绝对自由的最高超越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n虚静——虚其心,静其心,摒弃私欲,排除杂念,心灵空明澄静坐忘——端坐而浑然忘掉物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谓之坐忘。心斋——意志专一,排除杂念,不起波澜,用“心听”,就是不靠外界刺激而是用意念体会、感悟事物;用“气听”,就是以体内萌动的真气代替意念活动,感受微妙的变化。此时,耳朵不再听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眼睛不再看到大千世界的各种色彩,意念不再感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差别。万物与全部意念活动都融化在体内升腾的气的海洋之中,从而进入一种心斋境界。老庄及道教的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把感官的功能内向,减少或者断绝色香味对人的诱惑,减少或者克服喜怒哀乐对人体的伤害,创造出一个虚静恬淡的境界,使人的精神生命充满旺盛的活力。\n2.3.佛家人生:释迦牟尼—解脱生死烦恼为已任——印度佛教——小乘与大乘——东汉初年,大乘教传入中国并与儒家的入世、道家的清静自然传统相融合,把个人人生的解脱与普度众生观念相结合,强调顿悟成佛——禅宗——他人的语言、文字,逻辑上的表达通常是无法直截切入或替代自己的实际感受和切身体验,真正的觉悟唯有通过人们各自的直觉体验。不仅包涵禅定内容,努力保持心绪宁静状态,而且特别强调心物一体,以自己的心直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世界,并把握永恒。所以,与佛性相通的寂静之妙心即平常之心,“故众生本来成佛”,“平常心是道”,从最普通、最平凡,甚至粗鄙的细微事件中去领悟佛性,体验永恒,把握宇宙人生之真谛。最高深的道理,就寓于最平凡最浅近的事物与人生之中。佛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性,就是要直接去把握人的生命内核,深切体验心的静穆、充实、自由。禅宗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体现着佛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他们对大自然也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希望人生就如旷野幽谷、青山白云、晓风晨月、艳阳碧草、电闪雷鸣一般泄畅胸臆,在坦然、自然、多变而生动的生活之中获得永恒。禅是把握生命的活动状态。\n禅宗,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对自然的看法,继承了佛教大乘空宗的心物观,认为心是真正的存在(真如),而把自然看空,自然成为假象或者心相(心境)慧能在广州法性寺看到两个小和尚正在争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心——纯粹直观;境——纯粹现象改庄子和孔孟们人与自然本然的亲和融溶关系,自然被心境化了。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处迹——自然茫茫寻禅不得,客观对象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藉此境以悟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刹那间顿悟,时空被勘破庄子是亲和自然,禅宗则是于自然中亲证,目的是获得自由,前者为逍遥,后者为解脱。\n然而,佛教思想精髓真正被接纳并被融合到中国思想文化中主要是靠那些有较高思辨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尤其是佛禅在中国盛行之后,历代为数甚多的文人士大夫包括不少政治家都热衷于谈禅说法,与禅僧交往密切。他们在人生哲学、生活情趣、精神风貌上都不同程度地烙下了佛禅的印记。王维——《竹里馆》《鸟鸣涧》《鹿柴》《临湖亭》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念奴娇》“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禅林的清静闲适禅理的深奥玄妙佛禅盛行机锋警语佛禅强调心的开悟,“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n传统思维和价值观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例1:《与朱元思书》吴均——曾表求写《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命焚毁,“吴均不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山——名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鸢——名利——政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然中寻求:无已,超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虚静,心灵空明澄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不受拘束之逍遥,绝对自由)思维方式:类比,景中寓理(以象尽意)情感价值:平息自我,超然自我,与物同游,追求精神超脱\n例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不知何许人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已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无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性嗜酒,造饮辄尽——无名,大道为一,率性自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饿其体肤,浩然之气立言仕——儒者风流,乐天知命,君子坦荡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饮酒》——陶渊明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虚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坐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斋,混沌思维方式:以象尽意(志),类比(黔娄:齐国隐士)\n例3.《马说》韩愈思维方式:托物寓意,比喻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埋没的原因——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n人生价值观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通篇寄托作者愤愤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龙说》,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君,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茫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n例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是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先苦其心志……”贫贱不能移,——“乐天知命”,“乐天”源于“知命”,儒家心中的“命”即“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儒家把实践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视为顺“天命”,即看成为自己须承担而绝不能推卸的做人的责任。能知天命,就可以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把所遇到的贫贱屈辱、艰难困苦看成是对自己信念的考验和对意志的磨练;就可以沉稳处事,宽厚待人;就可以心胸坦荡,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做搏击人生风云的强者。\n课文删节的部分原文: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参与)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n例5.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恍如隔世,怅惘之情。沉舟、病树——自己——达观,反而劝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示出豁达的胸怀。“长精神”,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中去。坚韧不拨的精神——三十,四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n《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由物起兴,联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象寓理)折戟——古物起兴——怀古之幽情——想到那次意义重大的战役,主要人物。议论——两个东吴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可想而知。“诗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价值观: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n《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个人命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命运,柳絮,浮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威武,)孟子的浩然之气,无坚不摧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一个人有了这样浩然之气,就能坚持正义,保全气节,升华情操,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民众的尊严而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n例6.《水调歌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月,我,生命悲剧意识)天上宫阙,不知今夕是何年。(宫阙,我欲乘风归去,儒家的归宿,乘风,带有老庄的逍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烦,失意,酒的精神,乐天知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比,忘路之远近,忽逢,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旷达通脱,月为心中之境,此乃禅之境)\n“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古共伤。生的烦恼,佛家叫人割断尘根,道教叫人修炼成仙,庄子叫人超生死、忘利害、回归自然。孟子也提出了儒家独有的方法:引导人们跳出狭隘的时空限制,沟通有限与无限,与天地合流,个体在瞬息万变、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追求超越的真、善、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因此,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这个境界里,展现于人们面前的就不再是狭隘的生活视野和短暂的生命流程,而是永恒的、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流和宏伟、绚丽的人生大舞台。人生苦短需努力,自强不息必得救。——靠“养浩然之气”,就可以打破壁垒完成人格的突变,进入人生的理想境界。\n《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比人)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景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理)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对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超越。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忧国忧民的典型,无数中国伟大人物的光辉灿烂人生。\n《行路难》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景—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逢乘舟梦日边。(比)姜太公80岁时遇周文王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从政仍有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沉舟——但愿——留取—\n例7.《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八篇之一。水声,心乐之;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乐—似乐—离去)(没有解脱,局外人,观物者)例8.《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提出改革,为守旧派不容,遂外放任邓州(写此文时地)、杭州、青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景中儒家情,由景而情,融情于景。观物抒情者)(自然——游宦)例9.《醉翁亭记》范仲淹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提出改革,为守旧派不容,遂外放任邓州(写此文时地)、杭州、青州。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此文写任上第二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自然)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心中志)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例10.《满井游记》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写于这一年的春天。(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n(四)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思考1.深圳南山区(默写6+实词选择6+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5)2.海口实验区(默写6+实词解释4+句子翻译4+文意理解2+跟文章无关的理解4)3.郫县实验区(默写8+朗读2+实、虚词选择2+实、虚词翻译2+句子翻译4+文意理解5)4.山西曲沃县(默写7+朗读1+实词翻译2+句子翻译2+文意理解2+跟文章无关的理解3)5.南宁实验区(默写5+实词选择4+虚词选择2+句子翻译2+文意理解5+跟文章无关的理解5)6.广西玉林(默写5+诗理解6+实词选择3+虚词选择3+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3)7.贵阳市(默写6+实词翻译2+句子翻译2+文意理解5+跟文章无关的理解11)\n教学内容定位一:1.评价试卷:突出默写、实词积累、句子翻译、文意理解、主题阐发;(材料来源大多取自课文)2.虚词的虚化,是一方向,但是教学中并不能忽视虚词对语感建构的功能意义。只是不需要比较它们之间过于细微的差别。3.主题阐发是新生事物,是否今后会如此滥的出现,导致评分的不客观公正?4.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业评价中无人。学过六个学期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实词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n教学内容定位之二:1.诵读、背诵一定的篇目,积累实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和不同的阅读需要提取文意,能翻译,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想法。2.正因为我们把文言文教学定位在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的教学,诚如把《风筝》当作鲁迅的作品来教。所以,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是:在作品教学的同时,要在理解作品精神意义同时,去建构今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文道”之所在。\n追问:《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田园居》《饮酒》——陶?《风筝》《从》《故乡》《社戏》《阿》《孔》《雪》——鲁迅?\n思考:除了字、词、句、篇章外,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这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意义,把文言文当作文言文教学的必然途径,但是被我们教材所编写的人碎尸了!三个维度的教学:之一:意象的知识之二:代表作品的适当补充之三:时代背景中人的精神意义的追寻\n之一:意象的知识例:陶渊明醉酒,文化意义的追寻(如《风筝》中为什么是“风筝”)寒食散、酒——吸毒桃花、桃花源——寒食散: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被鲁迅称为“吃药祖师”的魏尚书何晏,创作出“五石更生散”。寒食散品种虽多,服法却大体相同。即服后以冷为宜,吃冷饭,喝冷水,洗冷浴,少穿衣。只有一样,就是必饮热酒。何晏整日里涂脂抹粉,行步顾影,还好穿妇人衣服,虽然娶了曹操之女金乡公主,却并不安分,经常去勾引别的女人。\n《诸病源候论》: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者,不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寒食散是一种剧毒药。短时间内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血象,但会出现中毒症状,调节失度,则会五毒攻心,非死即残。最先那散者大都是当时士族名流,如何晏、王弼、嵇康等。盲目崇拜和仿效名流的士族青年纷纷卷入服散热潮中。参见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赵庆伟《中国社会时尚流变》\n直接导致了魏晋南北朝诸多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流行,比如服散要不断饮酒,使酗酒风更盛;服散者皮肉发烧,易瘙痒、水肿、生疮、干裂出血,导致了宽衣博带与木屐的出现和流行,更因皮肤易破,宜穿旧装,衣服不能常洗而多虱,“扪虱而谈”便被传为美事;服散要在室外洗冷水浴,少穿甚至不穿衣,以裸体见人,人亦不怪。——饮酒便成为挥洒有限而宝贵生命的可行方式。竹林七贤。《古诗十九首》: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范云《赠学仙者》:春酿煎松叶,秋杯浸菊花,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名士传》说,刘伶肆意放荡,常乘鹿车,提着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随他,并叮嘱:我死在哪里,你便就地挖坑掩埋掉。\n《世说新语任诞》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胜地。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晋人多言饮酒,有至于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唯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至嵇、阮、刘伶之徒,遂全欲用此为保身之计。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想让儿子司马炎娶阮籍的女儿,阮籍不敢正国拒绝,又不愿与这样的家族结亲,于是连醉六十日。《晋书阮籍传》: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n酒:传达陶渊明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想。酒,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酒,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酒——超脱,醉,逃避,又不可能现世——入仕,污浊《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陶潜《饮酒》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不是高士隐居之地)。一世皆尚同(主张同流合污),愿君汩其泥(姑且与世人同浮沉,不要独清)。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气质不能和世俗相谐洽)。引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n竹林七贤——传奇性的饮酒伙故意自我放纵,他辽确实公开承认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卷入政治阴谋中去。《庄子》: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得全于酒”即是顿悟之人与道的和谐相处。与道的和谐状态。——人格意义上的醉酒王绩《五斗先生传》: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为为号焉,………遂行其志,不知所如。《醉乡记》: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鱼鳖鸟兽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君主借助酒的力量来统治百姓,不成功的君主,尽管他们也喜欢饮酒,却因抑制自己的欲望而失败,或者因繁乐杂音而失败,或以其他原因离开醉乡而失败。总之,处于醉酒状态或者醉乡,就是与道和谐为一。\n桃花意象:文学意义和神话意义上的创造1.《诗经》:桃之夭夭(娇嫩而茂盛),灼灼其华(花),之子(这位姑娘)于(往)归(女子出嫁),宜其室家。桃花盛开的春天如花女子婚嫁的情形。近距离的取譬。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花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桃花是短命花,青春易逝的生命飘零感,于是成为红颜易老或红颜薄命的忧伤叹息(林黛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飞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桃花行》)———桃花扇——歌女之扇,歌伎的演出用品业职业标志。2.西王母仙桃宴——桃木被视为驱鬼避邪的仙木《幽明录》: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郯县人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采桃充饥,遇仙女于桃源洞,与她们结为连理。后思乡返家,却发现人事已非,再上天台山,二女已踪迹渺然。因而后人便常——仙境,遥不可及的爱情。世俗意象和神话意象,使山川草木、花卉虫鱼都成为某种进入传统的门槛,诗人和诗人通过它们可以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心心相证,心心相仪。浓缩历史的符号。3.课例:章新其老师《桃花源记》\n之二:代表作品的适当补充陶:挣扎在仕与隐之间的痛苦灵魂陶:青春洋溢风流多情的诗人《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仕与隐是古代中国士人所首先面对的人生选择。仕是士人生命的主旋律,隐是士人生命的变奏;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士人,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仕与隐象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n从少年时代起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大济苍生、匡时济世的壮志。他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同时,他也接受了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再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的思想。从太元十八年(393)29岁初入仕途,他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405年他辞去彭泽令,从此真正退出官场,终身不仕。即使是隐居多年之后,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晚年,心中的仕宦情结依然没有消失。走入田园的诗人是孤独的,走入田园的诗人没有放弃自己的壮志。(《杂诗》《拟古》《咏贫士》)\n《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昭明太子萧统,就认为《闲情赋》是一个败笔: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陶渊明集序》)。鲁迅说: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n赋的第一段塑造了一个“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的美女形象。她既有“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芳”的外在艳色,又有“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内在美德。诗人发出热烈的求爱呼唤: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第二段则进入了高潮,进一步展开炽烈的感情波澜。“十愿十悲”“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是其人生经历中一次单相思的真实披露,既非“白璧微瑕”,亦非“比兴寄托”。让我们在“淡泊飘逸”和“金刚怒目”之外,还看到了一个青春洋溢、风流多情的诗人。\n之三:现实意义的追寻尘世:晋精神:方式:自由:课例:章新其《夸父逐日》夸父精神\n(五)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一)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并借助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等实现整体感知能力的形成。A.完整时间的诵读,尝试背诵。B.能有效促进理解的问题牵引。C.补充难易适中的一定量的语段诵读。D.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字词的教学重心转移到篇章感悟为中心。怪圈:因为学生不懂,所以你就讲,让学生记和背;于是学生惰性养成;课文难度加大,你越不讲,学生就越不懂,也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n(二)不要让恶性循环再次形成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所有课文基本能背诵,并且补充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如《三字经》等,在平时课堂渗透,要舍得化时间。课堂范式:1.由学生自己诵读,达到基本背诵的目的,培养语感。2.课文翻译,落实重点实词。3.问题牵引,促进文意理解。4.古文每课一考,不过关补考。(默写50%,翻译30%,文意理解20%)。起初,翻译和文意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5.不求进度,但求化大力气促进能力形成,要着眼于长远利益。\n(三)课堂中多运用促进诵读的方法1.完形法:课例:《三峡》2.补充法3.转换法4.排序法5.句读法\n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n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阙处。叠嶂,天日,自非夜分,不见。\n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略无。重岩,隐蔽,自非亭午,曦月。\n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n2.补充法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例2:()见渔人,乃大惊,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屋舍(),有(),()。()设酒杀鸡作食。\n3.转换法世有伯乐,()。千里马常有,()。(),()奴隶人(),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槽枥之间,()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n4.排序(组句)法(虚实相间)比较适用于较难理解的句子和有特殊句式、用法的句子。如:固众人众人不受之天不受之人得为今夫而已耶原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如:且为彼其如此不受之人其贤也受之天也众人矣原句: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5.句读法(句意理解)\n(四)古诗文教学的两个层面1.理解和鉴赏的知识2.想象描述的体验3.鉴赏能力的引导建构课例:\n《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n拐一个弯,就看见了老友的茅檐。一些袅袅的炊烟,已缭绕在屋子的四周。柴门在一声幽响后,洞开了。有一双熟悉的手,向远处招了招,然后,兴奋地移出了细竹围拢的篱笆。几条田埂之外,鸡黍的清香,随一声亲切的问候袭人心脾。雨早停了,空气清爽得比溪水更透明。高高低低的林子,从村前绕过村后,又从村后合到村前。有几只鸟,悄悄潜入了那片翠绿。它们拍打着翅膀,伸出细喙,在每一枚叶片的音符上,为季节敲响一曲丰收的交响。村庄的边缘,青山安静地横斜在夏天的入口,等待落花和流水的消息。推开窗,田野的气息如水般涌进柴房。晒场上,一群无忧无虑的小鸡在欢快地追逐;菜畦里,三两只虫子躲在一片菜叶的背面,嘀咕着什么。酒壶候在桌边,农事在酒杯中稔熟地交替。每一小口,都是一个怡神的词语。镰刀很精神地挂在墙上,锃亮的身子里蓄满跃跃欲试的表情。风在窗外偷听着收成,幸福拉着风的衣袂,站在时光的深处,把每一个丰衣足食的日子张望。等到九月初九,我们再一起坐在庭院里,细细品味一年的辛劳。并从一朵菊花展开的微笑中,透察春天的雨水,夏天的阳光,秋天的五谷,以及白云后,那场准备了一年的雪。\n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景色,碧水、———、———,红日使画面———————。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抒发了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85:教案设计\n(五)课堂形式的改变,促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新“生”:P49:《与朱元思书》:小导游说富春美景(文意理解、翻译、口头表达、再造想像)P57:《五柳先生传》:杭州市文联干部履历表(文意的梳理、陶渊明概况的梳理概括)P76:《送东阳马生序》:情境话题:“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诵读中的理解感悟)P91:《小石潭记》:“焦点访谈”“柳宗元”——采访提纲和资料的提供是访谈内容的确定,“文本意识”。P103:《岳阳楼记》:关于举办2006岳阳文人雅会P111:《醉翁亭记》:畅游醉翁亭(课文、背景、理解、创造、知识、形式)\n\n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