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97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实词用法K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6、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8、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9、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0.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1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14、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15、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1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仃、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1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1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2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2K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n2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23、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24、杂然相许(赞成)(同上)25、寒暑易节(交换)(同上)26、虽我之死(即使)(同上)27、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2&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29、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30、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31、亭亭净植(树立)(同上)3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3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34、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35、林寒涧肃(寂静)(同上)36、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37、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3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39、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40、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41、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42、叔尔远逝(忽然)(同上)\n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悄怆幽遂(深)(同上)不可久居(停留)(同上)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碌的样子)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杂然而前陈者(摆列)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n66、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起用)(被举用)6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了解)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6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70、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n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E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V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V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V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n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I•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n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v论语〉十则》)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V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③敏而好学。(《V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n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三、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1.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L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y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n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o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n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n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诩善道。(《出师表》)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5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n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五、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1.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2.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六、何\n(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I《过秦论》)\n【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n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强M(jiang)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a)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u)通“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i)通“智”《论语十则》5、转溪头忽见“见”(xian)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wu)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n(cai)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o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行》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亦)通“攀”《伤仲永》10、贤于材人远矣“材”(c色)通“才”《伤仲永》1K对镜帖花黄“帖”(ti©)通“贴”《木兰诗》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怕)《孙权劝学》\n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西)通“耶”《孙权劝学》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i)通“智”《两小儿辩日》15.满坐寂然“坐”(zub)通“座”《口技》16.止有剩骨“止”(zhi)通“只”《狼》八年级(上册)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3、卧右膝,谢右臂支船。谢,通“屈”,弯曲。《核舟记》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八年级(下册)仁弾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嗾”,鸟叫声。《与朱元思书》\n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反,通“返”。《与朱元思书》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马说》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马说》7、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叩马”。《马说》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1K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悽直万钱。羞,通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九年级(上册)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陈涉世家》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陈涉世家》3、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世家》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6、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隆中对》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隆中对》\n九年级(下册)K公输般讹。讹,通“屈”,理屈。《公输》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辩,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愚公移山》1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n古今异义七年级上册K明察秋毫《童趣》/秋毫/纤细的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明察秋毫形容眼力极好/比喻为人精明,任何问题都看得很清楚2、惟危楼一座《山市》/危/高/危险3、直接霄汉《山市》/直接/一直连接到/不经过中间事物4、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儿子女儿5、太丘舍去《陈太丘与有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去/离开/跟“来”相对6、相委而去《陈太丘与有期》/委/舍弃/指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7、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有期》/不顾/不回头看/不顾及,不考虑&暮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亡/丢失/死亡&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亡/逃跑/死亡9、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十分之九/数词十九七年级下册\n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是/此/判断词2、未尝识书具《伤仲永》/尝/曾经/尝试3、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或/有的/或许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文采和道理/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5、即书诗四句《伤仲永》/书/写/书本6、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稍稍/渐渐/稍微7、泯众人矣!《伤仲永》/众人/普通人/大家8、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父亲/爷爷9、双兔傍地走《木兰诗》夸父与日逐走走/跑/行走10.两股战战《木兰诗》/股/大腿/屁股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只是/但是12.岀郭相扶将郭《木兰诗》/郭/外城/作姓氏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n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间/当中夹杂着/当中15、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即使/虽然八年级上册K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鲜艳美丽/(味道)新鲜2、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5、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穷尽/贫穷6、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间隔/断绝来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7、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不足/不值得/不充足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像这样/这样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闲人/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10.余拿一小船《湖心亭看雪》/拿/撑、划/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或搬动东西1K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强/痛快/勉强12、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白/酒杯/白色\n八年级下册K人物略不相睹《观潮》/略/一点儿/与“详”相对2、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许/大约/许可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东西/指代方向/泛指人或事物4、莺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到达/罪过5、经纶世务者《与朱元思书》/经纶/治理/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6、至于夏水襄陵《三峡》/至于/到了,,,,的时候/表示另提一件事7、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会意/对书中旨意有独特体会/领会别人没明白的意思8、是马也《马说》/是/这/判断词9、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或/有时/或许10、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或/有的人/或许1K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或/或者/或许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等/一样/等待13.故虽有名马《马说》/虽/即使/虽然14.媵人持汤沃灌汤《送东阳马生序》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1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不真实1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趋/奔/趋向八年级下册\n仃、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去/离开/往18、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青年/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19、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制/规模/多指制度20、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气象/景象/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仁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薄/迫近/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2、把酒临风《岳阳楼记》/把/拿者/把握23、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惊/起、动/受惊吓24、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景/日光/景观、景色沙鸥翔集《岳阳楼记》/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26、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国都/国家27、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空/消散/某处没有某事物等2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心/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多指心脏29、微斯人《岳阳楼记》/微/没有/小的3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作文/写文章/语文堂上写文章的练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蔚然/茂盛的样子/茂盛、盛大32、觥筹交错《醉翁亭记》/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喝酒的热闹情景33、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局促/拘束,限制/拘谨,不自然\n文言文一词多义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K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仁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仁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仁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策:仁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长:changK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n2、与嗨”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a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a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n箪:仁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仁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道:仁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度:仁du6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n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吠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怡,头发(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分:fenK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Q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n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u,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齣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富:1、富丽(与仓廩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n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n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仁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故:仁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文言文修辞手法(—)比喻\n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例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0项羽本纪》)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例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史记o屈原贾生列传》)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例1用”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二)夸张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1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例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n例1用”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泾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啲”伏尸”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三)借代借本体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于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例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译文: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例2两岸青山相对岀,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例1中的”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着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四)比拟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例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n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例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例3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o木兰诗》)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眯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例1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2的”羁鸟恋”和哋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n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五)设问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例1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糜,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译文:然而秦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例2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谏逐客书》)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筝,拍着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筝,而选择《韶》乐,这是因为什么呢?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例3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仁义不施\n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六)双关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例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例2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娴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志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例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例1中的”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2中的”远志”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志”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志向。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叹不已。\n(七)对比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岀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例1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台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着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例3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促织》)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例1中嚥雀乌鹊”和嚼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为。(A)对偶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对偶主要表现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例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石钟山记》)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例\n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译文:歌唱的台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例3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东南飞》)译文: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九)排比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例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例2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例3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妹文》)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迹,我已经写了传记。\n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为具体的作用。(十)反复作者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复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复。反复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例1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例3采采苯垓,薄言采之。采采荣垓,薄言有之。(《诗经•周南》)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例「呜呼哀哉“的反复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复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苯垓”的反复运用,突出了采摘苯垓时的愉悦心情。(十一)讳饰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汇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例2\n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着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为参考吧。例3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例1的”山陵崩”是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鳧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为了避幵'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十二)互文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例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例2叫嚣乎东西,糜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例3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例1的年龄互补。例2的”东西“和”南北”互补。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十三)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为”合说分解”。\n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于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例2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例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岀师表》)译文:如果有做坏事,犯国法的,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如果有尽忠尽善的,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译文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使它们成为两个平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