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专题攻略一、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二、命题解读翻译句子近几年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模式,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三、阅卷现场【金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10分)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现场抽样】(1)后来李振因获罪向南逃跑,郑遨步行千里去规劝他,因此,听说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的品行。(2)郑遨曾经验明这些都是值得相信的,但不到他那里索求。(3)高祖称赞了他的言论,请他进入内殿讲述《道德经》,授予官职并把他当作老师。【专家点评】第一句译文得2分,译出“得罪”,句意通顺。但“省”(探望)字错译,“高”活用未准确译出,应译为“认为……高洁”或“尊重”。第二句译文仅得句意分1分。“信然”本该译成“确实这样”,结果译错。“不之求”本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可却把最能体现句式特点的“之”字漏译了,实属不该。第三句译文得2分,“延”字、“以为”均译出。而对“大”这个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译得不准确,“拜”也属误译。【正确答案】(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四、专题整合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整合1:关键实词的翻译5\n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示例】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解析:“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2.置换词语法。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须翻译的文言词。【示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解析:“若”换成“如果”,“众”换“军队”。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3.古今变义法。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已经发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直取古义。【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示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解析:“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5.语境推断法。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具体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示例】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解析:句中的“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义。“天”有“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整合2:关键虚词的翻译虚词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1.必须译出的虚词。(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互换。【示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2.不必译出的虚词。(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示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2)表停顿作用的。【示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3)起衬字作用的。【示例】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示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整合3: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文,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示例】君安与项伯有 故│││││ │您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上例中的“故”就是如此。(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要原样保留。上例中的“有”5\n就是如此。另如“乃重修岳阳楼”,其中“岳阳楼”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示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在这里是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示例】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曰师曰弟子云者”的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见”,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士大夫之族,(见)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了。【示例】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属于宾语前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另外,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可以灵活译为“边疆”。(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五、解牛之道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探究尝试】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译一: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他。联系上下文语境: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句子大意:(张弘范)要书信,(文天祥)书写了《过零丁洋》给他。(基本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关键字词:“索”、“固”“书”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的调整及补充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估处理,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译二:(张弘范)(补)坚持(移)索要(替)(招降张世杰的书信),(补、猜)(文天祥)(补)于是(替)书写了(替)《过零丁洋》(留)一诗给(替)了他(替)。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5\n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五、艺海撷英忽略语境大意不明(宏观)失分举要:字词句式没有落实(微观)语意不通表达不畅启示小结:翻译文言文的两个关注点:宏观上:联系语境,推断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明确句子大意!(基本分)微观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注关键实虚词、特殊句式!(踩点分)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B.规律性的:常用虚词固定结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v直译——一一对应,字字落实v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文翻译得高分的秘笈专家指出:对于文言翻译题,理解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表达是难点。为了方便考生,特将翻译的要点整理成口诀,供同学们在复习中参考: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六、实战演练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5\n(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思路分析】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七、能力提升板块1关键实词的翻译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重点词是“三”“肖”,要注意被动句、判断句的翻译。答案:我曾经多次作官但是多次被国君驱逐,但鲍叔不认为我不贤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而已。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啊!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重点词是“多”“知”。答案: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板块2关键虚词的翻译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哀溺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1.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渡到江中时,船破了,(乘船的人)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竭尽全力游却不能达到平时的水平。2.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太重了,因此落后。3.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你愚蠢到极点了,糊涂到极点了,人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板块3特殊句式的翻译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道三用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就向勾践哀求饶自己的性命。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