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文言文翻译 5页

  • 44.00 KB
  • 2022-08-26 发布

中考模拟文言文翻译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模拟》文言文翻译卷一《郑板桥》翻译:兴化郑板桥,名燮,乾隆间,掌管山东潍县。当时正值连年歉收,一斗粟米值一千钱,郑板桥大兴工役,招来远近的灾民,修城凿池,以做工生活代替赈灾。又劝县中大户,打开粮仓煮粥,轮流照顾工人们的生活。将有余粮的富人家的粮仓封掉,命令其将多余粮食平价卖出用于赈灾。有打官司的事情,就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古时以右为尊位,以左为卑位)。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人上堂,双目圆睁大骂曰:"只看重钱财的畜牲。有什么好说的呢?",又叫皂卒脱其帽,足踏之,并且揪住他的头,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将富人驱逐出去。一时间豪富都很怕他,而贫民赖以存活的人则不计其数。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富人想驱逐一个贫穷的女婿,让他的千金陪他养老。板桥收其女为义女,又把穷女婿藏在家中。等女孩来了,让他们相见,出钱让他们成婚,叫他们一起坐车回家,一时间热门皆赞颂不已,称之为“盛德”。后来因为如实禀报受灾冒犯了更大的官员,被罢免归家。卷二《叔向贺贫》翻译:叔向拜见韩宣子,宣子为(自己的)贫穷犯愁,叔向祝贺他。宣子说:“我徒有卿(官阶)的名分,而没有它的实质,(财富)没法赶得上其他的卿并和他们交往,我这是忧愁,您为什么祝贺我啊?”(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他的官俸无法置办齐备他祭祀宗庙的器具,(但是他)显示出他美好的德行,按照宪章法则(办事),使(自己的美名)传扬于诸侯各国,诸侯们亲近他,戎、狄(偏远、少数民族)感念他,从而使晋国步入正途,行使法律不会因为错漏而自责,使自己免于遭难。到了(他的儿子)桓子,骄横享受奢侈,贪婪纵欲没有限度,草率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凭借贿赂占有钱财,(按说)应该要倒霉的,但是凭借栾武的美名,而保全了他的一生,等到怀子,一改桓子的行径,而学习继承栾武的美德,(本来)可凭此免于灾祸,却遭逢桓子的罪过,因此逃亡到楚国。“卻昭子,他的财富是国家财产的一半(那么多),他家的军队有国家军队的一半,倚仗自己财富和宠幸,便在国内横行,他被杀的尸体放在朝门口(示众),他的宗族在绛邑被灭族。不然(的话),八卻——五个大夫三个上卿,他们受到的宠信很大啊,一朝之间就覆灭了,多么的悲哀啊,完全是因为无道啊。“今天我的先生(您)有栾武的贫穷,我认为能够有他(一样)的德行啊,这才祝贺。如果不操心美好德行的建立,却操心钱财的不足,那将哀悼都来不赢,还有什么祝贺啊?”宣子拜倒在路上,说:“我本来会完蛋的,靠您保全了我。不是我足以独自承受这恩惠,那是从(我的始祖)桓叔以下(都要)感激您的恩赐。”卷三《罗一峰先生》:翻译: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孝廉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他的随从在途中捡到了一个金手镯。又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忧路费不够了。随从说:“不用怕,我曾经在山东某地捡到一个金手镯,可把它典当了来作为路费。”罗先生很生气,想亲自把金手镯送还给遗失人。随从听后跪下来,弯着手指数着说:“送还手镯一往一返一定会耽误考试日期,不行啊!”罗先生说:“这金手镯一定是奴婢仆人所遗失的,万一他的主人拷问盘讯他而致使他送了性命,是谁的错误?我宁可不参加会试,也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然后罗先生竟然寻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主妇遗忘在洗脸盘里,而婢女无意中倒在地上。主妇怀疑是婢女偷了,用鞭子打得她流血,几次都几乎打死。主妇的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不停地辱骂她,妻子也气愤地上吊自杀,幸好被人解救。罗先生到后,把金手镯给了她,她们一家都很感激。罗先生然后急忙赶到京城,考试的时间已经到了,慌慌忙忙地参加考试,竟然考中了状元。卷四:《乐恢传》翻译:5\n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与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卷五:《鸣机夜课图记》节选,作者蒋士铨翻译: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为了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卷六:《茅容耕于野》茅容四十多岁,在田耕种,当时和一同耕田的人在树下避雨,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林宗行路见到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和他一起谈话,于是请求寄宿他家。第二天早上,茅容杀鸡作饭食,林宗以为是为自己安排的,接着茅容把鸡肉给他的母亲吃,自己拿粗劣的食物和客人一起吃饭。林宗起身向他行礼说:“您真贤良啊!”于是勉励他让他求学,终究因此成就了品德。孟敏客居太原,挑着的陶炊器掉到地上,不回头看就走开。林宗见到,问他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说:“陶炊器已经碎了,看它有什么用?”林宗因此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勉励他让他出去求学。十年后,孟敏有了名声,朝廷三公都征召他去作官,他都没有屈身前去。5\n笠翁(李渔,号笠翁,清代文学家)说:人们都说这二件事中两人都是贤人,却不能比较出谁更贤明;如果一定要区分出来,难道不就是孟敏在后而茅容在前吗?因为孟敏所注重的是小节,而茅容所注重的是大节。我认为不是这样。茅容杀鸡供养母亲,却用青菜招待客人,孝顺是孝顺,但不能不说是损害了自己母亲的贤德。这一定是他故意那么做的,来引起郭林宗的惊奇和敬佩。再说孟敏不回头看他掉在地下的瓦罐,则是真正的出于本性。这样看人,才不会错误的借鉴人伦关系。笠翁又说:凡是天下过于遵循情理的事,都是故意作出来的;凡是遵循清理不够的事,都是天性率真德做出来的。用这个方法评论人、事,虽然未必全都合适,但是也大半部分有效。卷七《归田录简肃公不欺》翻译: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麽话来推托?公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要得罪的。”公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著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真宗问公说:“为什麽擅自进入酒家?”公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麽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真宗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卷八:《却埽篇》翻译:卷九:《晋书献之》翻译: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桓温曾经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花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卷十:《崔枢》翻译:崔枢中了进士,和海上的商人一道在开封客居半年.商人得了病,病得很重,跟崔枢说:"我蒙受您的照顾了,幸亏你没有因我是外夷(外邦)人就轻视我.今天我病得很重,看来好不了了.我们外邦人很看重土葬,等我死后,你能为我完整的按程度操理我的后事吗?"崔枢答应了.商人又说:"我有一颗珠子价值万钱,得到它可以在水火中泰然自若,行动自如,不受半点损伤.这实在是一件宝物啊.只敢以它来送给你了."崔接受了,后来又自语道:"我一个进士,巡管州邑,自有官奉来维持生计,为什么又这么突兀地要藏收这样珍贵的宝物呢!'于是趁没人的时候把它放到了灵柩中埋葬了.一年后,崔在亳州游玩,听说有外邦妇人从南方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的下落.在公府中一问,便认为是崔枢拿了珠子.崔枢说:"墓穴没有被盗贼所挖掘,珠子肯定还在里面没有错."于是开棺一看,真的找到了珠子.卷十一《普少习吏事》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5\n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卷十二:《李生论善学者》翻译: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卷十三:《巢谷传》翻译: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无恨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洲,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卷十四:《列子说符歧路亡羊》翻译: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5\n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