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96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n一、而(一)考点讲解:1、第二人称代词,通“尔”,译为“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同时”。故其国富而强。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n4)转折关系,译为“但、但是、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5)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知,与木何异?《儒林列传》人如果没有知觉,同树木有什么差异?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地”,也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提刀而立。3、复音虚词“而已”,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n二、何(一)考点讲解1、疑问代词,译为“哪里、什么”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怎样、为什么、何必”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程度副词,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n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何以战?《曹刿论战》\n三、乎(一)考点讲解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对、对于、比、向”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助词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猜测语气,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n3)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用于句中,表停顿。(删去这一词不影响句意,则示为其表停顿。)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知不可乎骤得。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n四、乃(一)考点讲解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为“竟然、反而”;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仅仅”。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n2、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4、固定句式:“无乃…”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n五、其(一)考点讲解1、用作副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希望”等。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n2、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n3、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2)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它、它的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自己)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n六、且(一)考点讲解1、副词,译为“暂且、将要、将近”先生休矣,吾将念之。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窃符救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n2、连词,表“并列、递进、让步”关系,可译为“又…又、并且、尚且”等。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n七、若(一)考点讲解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n3、动词,像、好像、比得上、赶得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曾不若孀妻弱子。4、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n5、复音虚词1)“若属”,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若夫、至若”,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3)“若何”,译为“怎么样”。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n八、所(一)考点讲解1、代词1)特殊的指示代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所击杀数十人。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2)指代不定数,译为“上下、左右”,放在数量词之后。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n2、“为…所…”,表被动。汝闻其父为人所杀。3、复音虚词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表凭借,译为“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n九、为(一)考点讲解1、介词,可译为“被、替、向、对、在、为了、因为”。为天下笑。《屈原列传》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狐假虎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n2、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留侯世家》因为他是老人,所以张良强忍着愤怒,下桥去给他拾鞋。3、动词,可译为“做、担任、作为、认为、是”。孟尝君为相数十年。霓为衣兮风为马。\n4、表反问、感叹的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啊”。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资治通鉴》我愿与汉王挑战,决一胜负,不要白白地使天下百姓老小受苦啊!何辞为?《鸿门宴》\n十、焉(一)考点讲解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犹且从师而问焉。2)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译为“哪里、什么(怎么、怎样)”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杀鸡焉用牛刀?\n2、助词1)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了”。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屈原列传》2)用于句末,与前面的疑问代词配合,表疑问语气,译为“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3)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4)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5)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为音节助词。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n3、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在那里”。“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n十一、也(一)考点讲解1、助词1)判断语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肯定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3)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n4)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用于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n十二、以(一)考点讲解1、连词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便”。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班梁列传》\n3)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战国策》4)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可译为“地”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项羽本纪》\n2、介词,可译为“因为、在、凭借、把、用、按照”。晋侯以我国丧故,未之见也。《左传》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孟尝君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资治通鉴》故以羊易之。《齐桓晋文之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n3、固定句式1)“以是、是以”,译为“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2)“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作、把…看作”。君子义以为上。《论语》皆以为美于徐公。\n十三、因(一)考点讲解1、介词,可译为“凭借、通过、趁着、按照、因为”。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业。《三国志》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风云因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n2、连词1)因为、由于越王选卒三千人,禽之干隧,因制其虚也。《淮南子》译文:越王选拔了精兵三千人,在干隧活捉了夫差,由于掌握了他的弱点。2)因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n3、副词,译为“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4、动词,译为“沿袭”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n十四、于(一)考点讲解1、介词,可译为“从、比、对、对于、向、跟、在、由于、被”。鱼跃于渊。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n2、复音虚词“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从这、在这”。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n十五、与(一)考点讲解1、介词,译为“和、替、对”。秦伯悦,与郑人盟。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2、连词,译为“和、及”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句末语气词,通“欤”,表疑问或感叹。子非三闾大夫与?《史记》\n十六、则(一)考点讲解1、副词,译为“就、就是”。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诗经》2、名词,译为“准则、法则”。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n3、连词,表顺承、假设、转折关系,可译为“那么、如果、但是”。药稍熔,则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n十七、者(一)考点讲解1、助词1)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停顿,不译。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今、昔”等表时间的副词后面,作音节助词,不译。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季氏将伐颛臾》\n2、代词1)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京中有善口技者。《秋声诗自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项、种”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n十八、之(一)考点讲解1、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n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3)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4)定语后置的标志。鲸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祭鳄鱼文》5)音节助词久之,则能辨足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