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51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虚词巩固练习\n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他代词到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小练习\n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顷之,烟炎张天(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A(1)(2)B(2)(4)C(3)(4)D(1)(3)D注释:(2)无义(4)我\n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指示代词“这”\n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提前的标志。\n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不译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n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n1.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 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B\n2、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与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n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4、动词,可译为用\n小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如姬为公子泣()(4)为人谋而不忠乎?()(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被替对给因呢\n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C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替\n3.对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介词,替)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动词,当作)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为了) ④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介词,因为)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呢) ⑦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介词,被)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介词,被)A①④⑥⑦⑧B①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⑧D①②③⑤⑥B\n4、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n说出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其若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我,第一人称代词那个,远指代词其中,指示代词大概,表揣度的语气副词难道,反诘语气副词还是,祈使语气副词如果,假设连词是…还是,选择连词\n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其皆出于此乎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6、不知其浅深。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9、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表揣测语气,大概)表感叹语气)(语气助词/表希望语气,一定)代词/他们,代众人)代词/它的代词/自己代词/其中代词/那\n3、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n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n小练习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1)乃设九宾礼于廷()(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况于将相乎()(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6)长于臣()(7)赵尝五战于秦()在被对于向从比同跟\n2、找出“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战于长勺B晋于是始墨C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D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C注释:表被动,其它为“在”\n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AC(A被B比C被D引进对象)\n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8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可译为“在”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介词,可译为在\n1、事不……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儿寒乎?欲食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语气助词/反诘语气,“吗”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吗”语气助词/揣测语气,“吧”介词/在;介词/比;相当于“于”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n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n3、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B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C欲安所归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D为介词其余为语气词D\n小练习1、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B表承接C表转折D表修饰E表因果吾恂恂而起()城入赵而璧留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黑质而白章()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DBCAE\n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A、秦军灭滑而还B、太后盛气而揖之C、吾与而兄善D、老妇恃辇而行C3、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AC为代词其它均为连词A表因果其它表转折\n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涵澹澎湃而为此也。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7、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连词/并列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转折关系,却连词/因果关系,因而连词/假设关系,如果连词/递进关系,更、又连词/修饰关系,地代词/你的\n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n一、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n1、(介词/通过、经由)2、 (介词/凭借、就着)3、(介词/趁)4、(连词/于是)5、(连词/因而)6、(动词/沿袭)7、(名词/机会、因缘)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3、因利趁便,宰割天下。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5、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7、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n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因拔刀斫前奏案。11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8、9句“因为,由于”;10、“于是,就”;11句“根据”;12句“继续、接着”。\n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n解释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之()(5)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因而连词于是连词乘着介词由介词因为连词于是、就\n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副或连,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8、介词,通过,经过9、介词,因为10、连词,因为\n小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良乃入,具告沛公()(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竟然才仅才你的是\n解释下列“则”的意义(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2)芙蕖则不然()(3)非死则徙耳()(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5)学而不思则罔()(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8)孔子,千古之则()于是却就是已经就就是榜样\n2、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B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C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入则无法家拂士A注释:表示假设关系的结果那么\n小练习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尽()(2)兽相食,人且恶之()(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将尚且暂且一面---一面并且况且\n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A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B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河水清且涟漪CC尚且其它都表并列而且\n小练习1、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若是其甚与()(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连如果连或代你们动像动如\n小练习1、指出下列“焉”的意义(1)焉有人君在位,罔民可为也()(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5)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哪了于之哪里于之\n小练习1、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表判断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n小练习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语助舒缓语助判断代总括代---的原因\n小练习解释下列“与”的意义(1)与斗卮酒()(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3)颇与中国同俗()(4)何其爽与?()(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给予结交同欤呀同交往欤吗\n2、找出“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C、相如闻,不肯与会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DD为“给”其它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