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翻译方法》PPT课件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河口一中高三语文组\n9/1/20212文言文翻译的考点《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n9/1/20213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意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n古人曾提出“信、达、雅的三字标准“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对于高考来说只要达到前两个标准即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n如何做到“信”忠于原文留、删、换\n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翻译法方法指津\n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译: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红色字的翻译方法\n例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例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n(发语词)(句中停顿助词)(语气助词)如:夫赵强而燕弱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㈡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副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偏义副词)(结构助词)\n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昼夜勤作息。\n9/1/202111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也”: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之”: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n㈢换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例:⒈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疏远、信任(单换双)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古今异义)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如同云一样(名作状)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为动)\n例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例3: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了过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率领妻子和儿女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n注意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句中的“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换\n注意活用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换\n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为动用法使动用法\n注意固定(1)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译文:君王与沛公喝酒,军营中没有用来作为娱乐的。换句(1)中“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n注意通假翻译时应当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译文: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句中的“不”是通假字,应译为“不这样(从师)。换\n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n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n“换”时需注意:固定格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n字字落实留删换\n指译文应通顺明白,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达文从句顺\n如何做到“达”文从句顺调、补、贯\n调(调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n1、不拘于时,学于余。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不于时拘,于余学)调:倒装调序\n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例: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求可使报秦之人..\n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例15、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n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⒈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你)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⒊竖子,不足与谋。⒋今以钟磬置水中。(鼓)(鼓)(之)(于)(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n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n9/1/202131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n㈥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意译”。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n文从句顺调补贯\n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你记住了么\n其他应注意事项、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色彩变化\n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n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借代比喻\n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婉指长辈去世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n例33:“无乃……与”可以套用为“恐怕……吧?”例34:“不亦……乎”可译作“不也……吗”或“不是……吗”例35:“得无……乎(耶)”可译作“该不会……吧”例36:“何(以)……为”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例37:“何如”“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38:“如……何”“奈……何”“若……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求!无乃尔是过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日食饮得无衰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注意固定句式\n例39:“……孰与……”“……何如……”可译为“……和……哪一个(谁)更……”“……比……怎么样”例40:“……之谓乎(也)”可译为“说的是……吧”例41:“此之谓……”“此所谓……”可译为“这就叫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例42:“岂……哉(乎)”可译为“难道……吗”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其李将军之谓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岂独伶人也哉\n9/1/202141八、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n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练习提升\n(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n☆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①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②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n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总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