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77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精选文言文应考内容\n在阅读中归类考点治平篇洪亮吉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n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n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n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n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n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n文言文应该了解一些文化知识五服: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缌亲曾祖二代二服三世小功亲祖三代三服二世大功亲父四代四服一世衰亲己五代五服己子六代孙七代曾孙八代玄孙九代\n人口问题: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1798年就提出了人口问题;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1793年,比马尔萨斯早了5年,是对人口论研究的一大贡献。\n论积贮疏贾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jué)。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n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n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n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n关于贾谊:七绝·贾谊(1964年)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n注释:贾生才调世无伦——本句用李商隐《贾生》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贾生,指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文帝想任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才调,指才气、才能。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n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后被征拜为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认为自己“为傅无状”,忧郁自伤,不久去世。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感到很惋惜。\n【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1.句中两个“或”都是无定代词,有人。2.“受之饥”“受之寒”都是为动双宾语。动词“受”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受之”即“为之受”,“受之饥”即“为之受饥”,“受之寒”即\n“为之受寒”。为动关系的“为”,可做“替”讲,也可作“因”讲,这里是“因”的意思。全句译出来是:一个男人不种地,就有人要因此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有人要因此受冻。\n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1.“莫之或止”和“莫之振救”,都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两个“莫”是否定性无指代词,没有谁,作主语;“止”和“振救”是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前置。\n2.“残贼公行”的“公”,副词,公开地,公然。“莫之或止”的“或”是副词,用在否定句的动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稍微”“稍稍”。3.“大命将泛”的“泛”,通“覂”,倾覆。通假字和本字(被通假字)的读音如果不同,一般应按本字\n读。“覂”读fěnɡ,故“泛”也应读fěnɡ。“振救”,拯救,挽救。“振”的本义是“救济”,故“振救”是同义复合词。全句译出来是:祸害公然地流行,没有谁稍微制止它一下;国家将要覆灭,没有谁去拯救它。\n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请卖爵子”应理解为“请爵卖子”。“请”“卖”两个动词宾语分别为“爵”和“子”,“爵”承“请”、“子”承“卖”。“请爵”就富者而言。汉代有入粟受爵的制度,即老百姓可以用粮食向朝廷买爵位。“岁恶不入”时富者有存粮,于是就趁国家之急请求爵位。“卖子”就贫者而言,贫者靠卖子女来维持生活。\n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国胡以相恤?……国胡以馈之?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包括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上边第一组句子里的两个“何”分别作动词“为”和“招”的宾语,前置。“何为”是“干什么”,“何招”是“招抚哪一个”。第二组句子的两个“胡”即“何”,都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胡以”就是“何以”,当解释为“用什么”。\n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三句其实都是典型的省略句:句中三个“以”都是介词。介词“以”的宾语如果是已见于上文的,往往省略。这几句的上文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一句,“以”后省略的宾语即指“积贮”这个条件。可补充代词“之”。“以攻则取”可译为“凭借它进攻就能攻取”。后两句同理。\n怀敌附远可以为富安天下这里“怀”“附”是动词用于使动,“富安”是形容词用于使动,它们对宾语都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怀敌”就是“使敌人降顺”(“怀”作“归顺”讲),“附远”就是“使远方的人归附”。“可以”也应理解为“可以以(之)”,即“能够用(它)来”。“富安天下”就是“使天下富足安定”。\n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归之农”是使动双宾语。所谓使动双宾语,就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使动关系。“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使他们归向农业。\n考点:1.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2.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倒装。3.某些高频命题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理解和分析。另:断句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