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读《景公出游》文段,回答问题: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注释:遵:循巡狩:视察省:考察豫:指帝王秋天出游。度:法度、准则荒:与下句的“亡”都是指沉迷逸乐。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遵海而南:南面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诸侯之天子为述职小大之狱B、已与贫者三百钟吾与徐公孰美C、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欲报之于陛下也D、吾君不游,我何以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将文划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答案】:你问得好呀,晏子拜了两拜。贫苦不补,劳者不息。【答案】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人物(作者)篇目人物思想核心晏子景公出游体恤民情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民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忧国忧民曹刿曹刿论战取信于民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病愈。\n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余幼时即嗜学()喜欢录毕,走送之()跑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走动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当作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教儿低吟之以为戏B计日以还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C每假错于藏书之家铨即持书诵于侧D母与铨皆弱而多病学而时习之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翻译:所以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我因此能博览群书。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翻译:母亲生病,我也坐在枕边不离开。【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怎样的品质?【乙】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现母亲怎样的情感。答:甲文写了宋濂勤学踏实,不畏艰难的品质。乙文写了蒋士铨回忆少年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ang):原野。1、翻译下面加点的字的含义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所以得天下有道:好像犹水之就下:规律,方法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民之归仁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B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D策之,不以其道。3、翻译下列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限制百姓(不使外迁)不能靠划定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翻译:他们想要的,为他们去聚集,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如此罢了。\n4、【乙】文中可以用来形象描绘【甲】文中所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可以用来解释【乙】文中“桀、纣”失天下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之归仁也,尤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1、用/线断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指上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微斯人。没有必先富民使……富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民贫则危乡轻家。不安于,与安相对。3、下列文言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不同的一句是()BA宋何罪之有?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吾谁与归?D何陋之有?4、翻译下列句子。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翻译: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5、【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6、【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答案:治理国家要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以人为本。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乙】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①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②也已。”弗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n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左转》)注释:①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②赦:原谅。③既:尽。④陈:同“阵”动词,摆好阵势。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楚人未既济济:渡河公伤股,门官歼焉股:大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何以战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B公将鼓之既陈而后击之C战于长勺宋公及楚人战于泓D登轼而望之既济而未成列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B遂逐齐师(于是)C门官歼焉(被杀)D天之弃商久矣。(结构助词,的)4、翻译下列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够每件一一明察,但也要根据事情处理好。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翻译: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5、【甲】文中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以少胜多,战争取胜。【乙】文中宋襄公没有听从子鱼建议,结果战败受伤。说说读【甲】【乙】两文中后,你获得的启示。启示:要善于听取并采纳正确的意见,要善于把握时机。六、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病愈。1.【甲】选文的文体是序或赠序,【乙】选文的文体是记。2.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n ①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录:抄写 ②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尝:曾经3.【甲】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1、勤学苦读:“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讲的是学习中遇到的艰难困苦”;2、不畏艰难:“弗之怠”则告诉我们其态度——不懈怠)4.【乙】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望子成材,期望殷切 )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答案:甲文写了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乙文写了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6.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答案:.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解题指导:这是一道开放题,围绕细节,把握主流情感进行解答即可。答题时要兼顾对待师长、父母两方面。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乙】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忭:高兴,快乐。1、用/线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2、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景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到达民以为未足足:够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属:通“嘱”,邀请。\n3、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D,代词,代人们,其他为结构助词“的”。)A前人之述备矣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余至扶风之明年D始旱而赐之以雨4、翻译下列句子。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翻译: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潇条冷落,极度感慨而悲愤不已的种种情绪。B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翻译: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5、【甲】【乙】两文都写了雨景,请具体说明用意是否相同。答案:用意不同。甲细致描绘雨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因已悲而悲的思想感情,为下文表现作者为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作铺垫。乙文写春雨滋润万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以喜雨为亭子命名,表明作者对上天的感恩。八、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感恩、恩惠)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3、往之女家。之:到……去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顺:顺从(二)、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翻译: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三)、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n答案: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而取义(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四)、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答案: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还体现了孟子的“仁”“礼”的主张。九、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答案见十二题后)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课文《〈孟子〉二章》)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法家拂士()(2)至于鄙()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心至于鄙B、而死于安乐也亡而能悟 C、是以至此不以物喜D、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 3、翻译下面句子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整体阅读填空 甲文论证了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甲乙两文虽文体不同,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两文都谈到了“”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乙文中的宋昭公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的“”这一观点。又如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对待的问题,甲文中说“”,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十、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课文《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 ③三军可夺气()④朝气锐()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至于夏水襄陵B、公将鼓之故逐之C、登轼而望之日出而林霏开D、以逸待劳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n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4.阅读理解。 (1)[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2)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十一、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促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⑵今日不雨() ⒉下面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妻私臣闻寡人之耳者B、皆朝于齐生于忧患C、渔者得而并禽之人不知而不慍D、皆以美于徐公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故愿王熟计之也。翻译: 4、文段理解。 ⑴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_________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_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字就是明证。 ⑵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十二、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也。——选自课文《出师表》 (乙)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以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去私》\n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引喻失义()⑵天下之大义也()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子杀人安陵君其许寡人 B、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忍所私以行大义 D、患志之士忘身于外生于忧患 3、写出乙段中对钜子高度评价的句子并翻译。 句子: 翻译: 4、文段理解。 ⑴甲文段作者先分析当前形势,然后向刘禅提出、的建议。(各用四字短语填写)。 ⑵甲文段和乙文段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段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段中的句子概括这个道理。 ⑶请结合你读了甲乙两段文字后所获得的感悟,给你们班主任老师提一条建议吧!(不少于20个字) 参考答案: 九、1、(1)同“弼”,辅佐。(2)边境2、C3、宫廷相府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因此才到这地步。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谄谀者众也法家弼士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5、写作例话: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误解和仇恨,烦恼和忧愁,只要你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就能“一笑而过”。这些生活中的不顺,就是孟子所说的忧患的环境,而忧患的环境可以激励人勤奋,让人发奋拼搏。你可以任选一句话做写作的话题,根据材料中的句子意思和孟子的观点,你当然要采用正面立意的构思方法来写。比如可以写你战胜失败和挫折的故事。 十、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③士(元)气④锐利(饱满)2、C3、①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②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4.(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2)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5、写作例话: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对家庭、对亲友、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叔本华说:“上帝给我们一具肩膀,就是叫你来挑担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真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承担的责任。在构思上可以写自己或他人承担责任的故事,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写某人逃避责任的故事。当然,文体不限,写成谈责任的重要性的议论文也是可以的。 十一、1、⑴指责⑵下雨2、A3、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啊。4、⑴自身经历王之蔽甚矣鹬蚌相争,渔人(翁)得利善⑵\n邹忌是为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苏代是为了劝阻赵惠王攻打燕国,以免秦国从中得利。(大意对即可)5、写作例话:甲文中的邹忌善于用比喻说理,使国君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使国家“战胜于朝廷”;乙文中的苏代也是善于用比喻说理,制止了一场战争,使国家免受灾难。这两个故事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你也有过有关说话艺术的故事吗?你可以写一个注意说话艺术而化解矛盾的故事。也可以写一个不讲究说话艺术而使小事酿成大事的悲剧故事,从而提醒人们要讲究说话艺术。 十二、1、⑴适宜、恰当⑵正义2、C3、句子: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翻译:(钜子)忍心割去自己的偏爱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4、⑴开张圣听、严明赏罚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或: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⑶开放性题,但要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言之成理即可。5、写作例话:诸葛亮在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为了让他的建议使后主愿意接受,他分析形势,在表文中融进了忠心耿耿的真情。你在给班主任的一封信中,也可以边叙述事情,边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也要注意融进浓浓的师生情。十三、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ú,突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刚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甲、乙两文都选自《聊斋志异》,其作者为朝的(人名)。 2.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及走,又从之()②直十余金()③两狼之并驱如故()④其一犬坐于前()3.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地点都是;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 4.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刻画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 5.甲、乙两文在刻画屠户的同时,也刻画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但甲文同时也表现了狼的,乙文则突出了狼的。 6.甲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乙文中的屠户刀劈两狼突出了他的。 7.乙文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段评论的作用是,评论的原文是:“,,?。”如果给甲文也加一段与乙文相类的评论,该怎样说? 【参考答案】1.清;蒲松龄。2.①跑;②同“值”;③原来;④像狗一样。3.天快黑的时候、途中;一只、两只。4.惧。5.贪婪;愚蠢、狡猾。6.机智、聪明;勇敢、警觉。7.点明主题、默写略;甲文评论略。十四、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出师表》) (乙)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被当地部落人及汉人所佩服),募生致之(要求部下活捉孟获)。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获,而亮犹释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咸也!南人不复反矣。”\n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头领)而用之。(节选“七擒猛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夙夜忧叹()(2)深入不毛()(3)至于斟酌损益()(4)向者不知虚实()(5)纵使更战()(6)获止不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的大事也。译:(2)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身。译:3、A文中“南方已定”是指什么?推断诸葛亮写《出师表》与七擒猛获哪件发生得更早些?4、结合A、B两文,分析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早上;(2)庄稼;(3)掌握分寸(4)早先(5)再,又;(6)离开2、(1)先帝了解我处事把握有度,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2)现在承蒙你让我观看了军营的部署,如果只有如此,我一定可以打败你们。3、“南方已定”指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七擒孟获发生在前。4、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知恩图报,心胸宽阔,有远见卓识的人。启示略。十五、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B、广故数言欲亡既克,公问其故中故为之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帝感其诚D、勿以善小而不为扶苏以数谏故不以物喜 3.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家破人亡B.亡命之徒C.唇亡齿寒D.生死存亡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n [甲][乙] 6.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答: 答案:1.①估计②倡导③帮助、协助、辅佐等④冒充、假托、假装等2、D:3.B4.①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以”、“数”、“将”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0.5分)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翻译不正确,整个句子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的分别扣0.5分)5.(2分)【甲】陈胜起义的原因和对形势的分析。【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6.(3分)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点1分,能概括出相关的才能,意思对即可)十六、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注]: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填空。(5分) (1)甲文中加点的“加冠”的意思是。乙文中加点的“会意”的意思是。(2分) (2)甲文中作者写自己加冠以后求师的情况,先写,再写,最后写。(3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②尝趋百里外() ③夫人好学,虽死犹存()④题其衣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分) 答: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分) 答: 4.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这两段文字体现出来的共同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诗句或对联:(1分)理由: 答案:1.(1)到了成年;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各1分)(2)参考答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字句不要求完全一致,意对即可,但顺序不能颠倒。每空1分,计3分)2.(1)等到(2)曾经(3)即使(4)写(4分)3.该题考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4分)(1\n)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很多知识(终于还是有所收获)。(意思对即可)(2分)(2)(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意思对即可)(2分)4.答案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诗一句即可,1分)理由:上述两段文字均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与所选对联(诗句)的含义一致。(2分)十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解释“猖獗”“卑鄙”。猖獗:失败卑鄙:2.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①君与( 之)俱来。②( 我 )遂许先帝以驱驰。3.翻译句子。①时人莫之许也。译: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的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在兵败之际接受重任,在危难之时奉命(出使东吴)。4.甲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5.(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乙)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表明诸葛亮对先主怎样的感情?答案:甲文: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乙文:忠心耿耿,誓死效忠。十八,文言文《口技》和《核舟记》进行比较阅读。1、解释加点的词意思。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②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③其人视端客寂寂:平静④其船北稍夷夷:平2、翻译。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他)能够用直径一寸大小的木头,雕刻宫殿、器皿和人物3、两篇短文在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点?答案:(1)在主题反映上:两文相同点:都表现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不同点:《核》\n一文主要表现雕刻艺术----奇巧(灵怪),《口》一文主要表现口技表演技术----擅长。(2)在写上表现上,《核》以空间为序,正面说明、描写。《口》以时间为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3)在语言再现上,《核》生动、简洁,《口》生动、形象,如临其境。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还见过了生活中哪些民间艺术?(最少两例)答案:快板、剪纸、泥人、布老虎\n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n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⑤⑥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n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