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2-08-26 发布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专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要首先应该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阅读文段,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它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要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一、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1、文言实词的理解(1)、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形体相近而意义上没有关联的字来代替本字。如: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3)、一词多义:为①为人五,为窗八②(4)、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如:①我将东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作动词如:有一老父衣褐B、动词作名词如:①尔安敢轻吾射②惧有伏焉作使动用法如: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C、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作动词如:①峨大冠,拖长绅者②春风又绿江南岸作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2、文言虚词的理解之作代词(代人、事、物或作指示代词)如:①以我酌油知之②不能损魁父之丘作动词,译为“到、往”如:①子将安之②吾欲之南海作助词名词前,助词“的”。如:①是非君子之道动、形前,助词无义。如:①虽我之死②悍吏之来我乡语气助词,无义。如:①久之,蛇竟死②公将鼓之5\n放在动宾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如:①何陋之有②牡丹之爱而表并列如:①黑质而白章表承接如:①学而时习之表转折如:①出淤泥而不染②人不知而不愠表修饰如:①夹道而伏②弃甲曳兵而走其作人称代词如:帝感其诚作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那、那些”“其中、其中的”如: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视其书作句中语气助词,表感叹,反问语气如: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其如土石何?以作介词,译为“把、让、用、凭、因为、按照、根据”等如:①可以为师矣②不以物喜作连词①表修饰关系如:①虏太子申以归②表目的,译为“来”“用来”如: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以光先帝遗德③表结果,译为“以致”如:①以塞忠谏之路②以伤先帝之明作动词如:①以五十步笑百步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作动词如:吴广为上将作判断动词“是”如:①俱为一体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作介词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作名词如:①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二、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翻译句子(填补法、扩充法、调整法)步骤:①抓关键词②弄清句式③表达完整三、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理解文意步骤:①读懂全文②找中心句或关键句附:一、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如:①()便舍船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问()所从来④以()告富者二、判断句如:①环滁皆山也。②心之官则思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倒装句5\nA、状语后置如:①杀人以梃与刃②苛政猛于虎也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主谓倒装如:①甚矣,汝之不惠C、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如:①何苦而不平?②子将安之?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①吾子未之思也。②彼不我恩也。③时不我待也。凭借“是”“之”将宾语提前如:①惟命是从②今子是之不察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全(选自《晋书·文苑》,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翻译:全品中考网(2)以为求之必得。翻译: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答案】9.(4分)(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A11.(4分)(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12.(2分)画绝痴绝(每点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5\n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1)罢:()(2)从:()(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2分)(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答案】(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2).结束(完了,停止)(1分)跟随(1分)(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4).疑(1分)信(1分)(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1分)(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1分)(3)自身的努力(1分)鹦鹉噪虎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5\n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B.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C.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D.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一.12.行走(2分);所以(2分)13.(寒鸦)问鹦鹉,鹦鹉没有话来回答它。(3分)14.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2分)15.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3分)12.(2+2分)(1)案件(2)得到、获得、得以13.(2分)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14.(3分)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15.(3分)C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