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复习课件 49页

  • 837.50 KB
  • 2022-08-26 发布

八上文言文复习课件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复习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便要还家.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父刻.5.选贤与能.6.矜、寡、孤、独、废疾者7.荡胸生曾云.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9.余挐一小舟.10.焜黄华叶衰.11.左手倚一衡木“要”通“邀”邀请“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诎”同“屈”弯曲“甫”通“父”男子美称“与”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曾”通“层”重叠“阙”通‘缺”中断“挐”通“桡”撑船“华”通“花”“衡”同“横”\n二。指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今:绝境古:   今:2.无论魏晋 古:     今:3、芳草鲜美古:   今:4、阡陌交通古:    今:5、丝竹之乱耳古:      今:6、高可二黍许古:      今:7、良多趣味  古:     今:8、其两膝相比者古:   今: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  今:10、老翁逾墙走古:   今:11、女有归古:     今:12、便扶向路 古:       今:13、人物略不相睹古:    今: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条件的连词鲜嫩美丽滋味好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罢了耳朵左右允许确实 实在良好靠近比较只是表转折的连词跑行走女子出嫁归还 返回以前的 旧的方向人和物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n(三)一词多义: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shǔ类shǔ类似zhǔ连接舍屋舍俨然便舍船shè房屋shě离开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寻找不久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大约可以行复前行大道之行也走施行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在如果自从\n曾计其长曾不盈寸荡胸生曾云竟然同“层” 重叠与选贤与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天与云与山与水jǔ通“举”,选拔yù欣赏yú共同,一起yú连词,和绝沿溯阻绝绝巘眼多生怪柏哀转久绝中断极消失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此夸能能够能力,本领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白色的名词,酒杯\n仅几乎,将近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室中轩敞者为窗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作为给,替对,向雕刻是被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尾语气助词,不译。哪里,怎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下之伟观看景观\n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副词,全数词,一虽老妪力虽衰:虽乘奔御风虽然即使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八分有奇qí奇妙jī指零数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gèng还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气势阵势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峰入云说句尾语气助词,不译。名词云彩\n<<桃花源记>>练习题1.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5.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7.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源人有什么样的理想?.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淳朴厚道热情好客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n7.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8.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n10.文章以()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到()再到(),一线贯之。11.本文出现的成语();();();().12.《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陋室铭》练习1.“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本文押()韵.韵脚是().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2.本文的中心句()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桃花源记》《爱莲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n6..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8.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什么言外之意?10.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总结全文,深化了中心。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鄙弃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n<<爱莲说>>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的品质。3.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11.本文采用了()的手法.借陋室来表达作者()托物言志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君子美好的姿质生活环境姿态香气风度气质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n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一句照应,“()”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相照应。8.请写出两个“莲”的别名9.请写出两个与莲花有关的成语10.请写出两句咏荷名句(注明出处和作者)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作者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一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独\n11.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有哪些的传统?12.关于莲,有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13.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1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莲花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n《核舟记》专项练习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3.”苏黄”中”黄”指()代文学家(),字()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5.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n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9.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10.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11.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12.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1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14.全文采用()的结构模式.分说部分(2~5)段,先写核舟的(),次写它的().前者先写核舟的(),次写(),最后写().这是按()顺序写的.“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豁达开朗轻松悠闲专注悠闲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总-分-总正面背面中间船头船尾空间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n1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16.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1~3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17.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n<<大道之行也>>练习1.本文选自《__》,是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指( )2,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对(            ),“天下为公”,是说(“选贤与能”,是说(                  )选举的标准是(       ).用现代话来说,叫做(       ).第二层(            ),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            从(  )~(   )(2)            从(  )~(   )(3)            从(  )~(   )第三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      )3.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实现“大同”社会而呼吁过、奋斗过?4.出自这篇课文的成语(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德才兼备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洪秀全2、梁启超3、孙中山4、林觉民鳏寡孤独谋闭不兴\n<<杜甫诗三首>>练习1.”岱宗“是()的尊称.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的形象.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用的是()笔。下句写泰山的(),这是()写。“割”字炼得极好().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景,乃()望所见.诗人抓住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和归巢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来表现诗人要()的誓言,也是诗人要()的誓言6.<<望 岳>>紧紧围绕()字远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近秀美虚高大实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实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登泰山而小天下”攀登泰山极顶攀登人生顶峰\n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国”指(),”城”指().“草木深”是指().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的结果。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用“抵万金”来形容(),表达了他().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所致。10.写出杜甫的《三吏》《三别》:()11.《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叙事、抒情)诗.《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和“史”分别()和().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乱草丛生,十分荒凉凄惨忧国伤时移情于物家书的珍贵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忧国、伤时、思家三男全被征。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妇自请服役\n12.”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1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杜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伟大诗人,有“___________”之称。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号称“___________”。和伟大诗人李白并称___________。脍炙人口的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5.写出下面三副对联所指的人或事物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泰山杜甫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n《三峡》练习《三峡》选自《》,作者(),()地理学家.<<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能默写吗?7.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哪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明媚秀丽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连绵不断、遮天蔽日\n8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9.“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10.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11.渔者歌”有什么作用?1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原句()理由2.()原句()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水流急落差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n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15.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瞿塘峡、西陵峡\n《记承天寺夜游》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字子瞻,号___,是_____朝的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藻、荇”、是指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全句渲染出一个()美妙境界。写景目的是()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复杂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5.“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n6.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7.“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n<<答谢中书书>>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2.作者是()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称为“()”。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6.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7.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2)具体叙写山川之美。(3)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n9.“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11.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12.“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13.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14.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5.古诗词中写“山、水”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任意两句。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1)意境美。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n《观潮》1.《观潮》选自(),作者是()代湖洲人().2.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和()。全文着眼点在“()”上,立足点在“()”上3.第1段先用()一句概括全文,点明(),然后对潮水从()四个方面进行()面描绘,描绘时又用()的手法,()(顺序)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最后用()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潮观形、色、声、势正海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观潮人数之多由远及近杨万里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题旨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比喻、夸张\n5.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用。“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6.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外形勇猛矫健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4.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开头是一句()述,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写出();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写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如履平地”写出();“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出();“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写出().总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n.《湖心亭看雪》1.《湖心亭看雪》是()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2.课文第一句交代看雪的()、().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3.⑴“独”字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4.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疏通语句,并说一说此文写景有什么特色?采用的是()的手法.5.“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点、芥、粒”这些量词有何作用?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用这些量词不仅表现了雪夜中景物的真实形象,而且以亭、舟、人的细小反衬整个西湖雪景的广阔空旷,反映了特定时代中作者的真切感受—茫茫人生天地中,个人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流露出作者落寞孤寂的避世幽愤.\n6.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7.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8.在叙及湖心亭的奇遇,为什么在快结束时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9.古诗词中咏雪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联。10.古诗词中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联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不矛盾。因为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n《归园田居》作者()2.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3.“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4.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5.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使至塞上》作者是()诗人().他的诗与()齐名,并称”王孟”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分为()联,()联,()联,()联本诗首联点出此行的().“单车”二字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后的()之感,第二句写出了出使路途().颔联联以”()”和”()”自喻,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叙事中传达出()的内心情感.缘由孤独寂寞遥远征蓬归雁抑郁孤寂\n4.颈联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的塞外风光.笔力(),意境(),视野().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5.尾联与首句”()”呼应,写自己已经到达边塞.“燕然”代指().这一句运用了一个().即后汉时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诗人不从正面渲染戎马沙场,却抓住了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将士建功报国的士气和声威,暗示了唐军必胜.6.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特点.奇特壮美苍劲雄浑开阔问边前线典故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n《渡荆门送别》作者是()代诗人(),字(),号(),本诗首联叙事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第二幅是().从尾联来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地点目的太白青莲居士\n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填空“神舟六号”遨游太空,让全体中国人的心随着它跳动了五天五夜,也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和气概.(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描写室外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写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绘得精妙、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王维在<<使至塞上>>描绘的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的句子是(,)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爱国杀敌激情的句子是(,)<<爱莲说>>中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n7.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的句子是();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或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杜甫的《春望》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的句子是();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句子(().9.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10.《归田园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表明诗人只要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和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的心愿不受干扰,他就丝毫也不后悔的句子是()11.《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n1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13.杜甫在《望岳》中活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愿望的句子(,).14.<<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爱莲说>>中的(,)一句.15.2007年4月18日8时05分,江西省历史上首趟“和谐号”动车组发车,时速达到200公里,真是“(,).”(用<<三峡>>中的句子回答)16.交友的标准关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陋室铭》中,刘禹锡谈及了他的交友原则(,).17.《桃花源记》中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句子是()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n1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19.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20.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本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本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21.《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特点的句子是(或由于形象描述了楚地的平坦辽阔,一望无际,气势磅礴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联):();写月光之下诗人所见到的景色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2.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曾言:“老有所终,幼有所终”,是指老人和小孩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也有相同的描述,这个句子是:,。2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诗句最合适的是:  ,      。引用《望岳》诗句表达最合适的应该是: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n2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25.去年六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三峡秋日的凄异境况将一去不复返了。26。“秋”,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咏常新的话题,咏秋诗中“树树皆秋色,()”的美景,也有“木落雁南度,()”的凄冷,更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豪情。27、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胸有杜甫《望岳》中“(),()”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28、古诗,传达着诗人的情怀。崔灏的“(, )表达了思乡之情;李白的“月下飞天镜,(   )”透露出离开家乡时的喜悦与豪情;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王绩的“相顾无相识,(   )”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29、《使至塞上》中最能表现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n30。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黄鹤楼》中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的句子是()31、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32、诗言志,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志向的佳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33、诗缘情,古诗词中有许多抒发爱国之情的佳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n⒈、表现抗日战争英勇顽强精神的小说《芦花荡》的作者是()他的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之二是《____》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以上片段出自我国现代作家()极力渲染的表现父爱的经典散文是()。下面不属于该作者的一项是()。A、《匆匆》B、《荷塘月色》C、《海上日出》⒊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以上片段出自散文集《》,作者是()。本学期我们学过他写的()。选段中“我”急于想背出书的原因是()。写出这部作品中另一个人物并概括其一件事()。⒋()国作家()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饱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代表作有()。\n⒌“濯清涟而不妖”出自我国()(朝代)哲学家()的《爱莲说》。⒍《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本文是一篇()文⒎唐代诗人的()的诗作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地塑造了()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战场上的搏杀,工地上的磨炼,使他变得更坚强。后来他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从事(),以另一种方式实践他生命的誓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也不因().”这段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⒐候仁之教授评价《水经注》:“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时间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这句话中的“他”指()⒑语言大师()长于写人。“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描述的这个人物是(),出自他写的长篇小说()。\n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默写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____,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___》,之二《________》。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___,字豫才,伟大的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 4.《背影》作者________,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________家、____人、____者。诗文集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5.《老王》选自《_____》。作者____。钱钟书代表作品《_____》 6.《信客》选自《___》。作者___,浙江余姚人,作品有《》 7、《中国石拱桥》作者---------,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踪迹》背影欧游杂记\n8、《苏州园林》作者--------,原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童话《》等. 9、《大自然的语言》作者().()、()家。10、《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又名潜,字元亮________著名诗人。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因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代表作家。11、《陋室铬》选自《______》。作者____,字梦得,洛阳人。12、《爱莲说》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字茂叔,____(朝代)____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________》“说”是一种() 13、《核舟记》选自()代____编辑的《__》。作者_____字子敬,朝代().14.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即()、()、()、()、()15.一般把()、()、()、()、()、()称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16.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侧重().阅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从而看出人物的()和()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n17.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和().但()和()也经常运用.有时议论在叙述前边,这种议论起()和()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等18.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和().19.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等20.<<牡丹亭>>是()代戏剧家()的代表作.21.()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我们已经学过()和()了,你还知道其他的篇目吗?请写出两篇.22.“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这一句写的是()著的他自己最钟爱的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请写出与他有关的两个情节.23.“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也不因().”这段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作为一部闪烁着()的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这一英雄形象.他具有()的高贵品质.请写出一两个与他有关的情节.\n1.写出有关战争的诗词两句(写出作者)2.写出有关战争的文学作品两部(写出作者)3.写出有关战争的成语四个。4.写出有关战争的古今名言两句(写出作者)5.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中,你会发现我国的桥梁命名十分有趣,如:根据所在地命名A,根据形状命名B,根据习俗命名C,以抒情方式命名D。请从下列选项中给A、B、C、D处选填合适的桥名.选项:①放生桥②销魂桥⑧赵州桥④钥匙桥我会选:A.B.C.D.6.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个与桥有关的故事。7.请结合你的积累,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8.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张飞喝断当阳桥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红军飞夺泸定桥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卢沟桥是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学校是引领我们从无知走向睿智的“桥”网络是连接世界各地的“桥”\n9.请写出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两个10.请写出两句带”桥”字的诗句.11.人们用“桥”造出了很多新词,“商桥”等,请你再举两个例子,并说说这些词里“桥”的含义12.怎样看待上网?谈谈你的看法13.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谈谈你的看法?14.怎么看待克隆?\n\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