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2-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中的虚词突破教学2007年全国18份试卷中有13份试卷均对文言虚词进行了命题考核。除广东卷、辽宁卷所有语句出自原文之外,其余11份试卷均沿用往年惯例,有一半语句选自课本,降低了答题难度。文言虚词复习,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熟透课内的文言文。为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能取得实效,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备考:1、明确考纲要求,摸清考查趋势;2、明了考核要点,找准复习的切入点;3、全面系统归纳,整理备考知识。现作一一分析: 一、明确考纲要求,摸清考查趋势。 自1997年起,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文规定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至今已明朗地规定为18个虚词。2007年13份高考试卷一共考查了47次文言虚词且无一超纲。考情契合考纲要求,这提醒我们要重视考纲,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虚词。纵观2002年至2007年各虚词的考查,我们发现有两大考查趋势:一、“以”、“之”、“而”、“其”、“乃”、“为”、“于”、“则”是高频率出现的虚词。二、选句有轮回现象,集中在第二三五六册,要关注第二三册兼顾五六两册。 二、明了考核要点,找准复习的切入口。 (1)考虚词用法及意义: 要求选出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这种考核提法占命题的绝大多数。在辨析时,要先看词性,再辨意思。因为词性异,意义异。如2007年北京卷第7题中的B、D两项:B项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D项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B项中上句“之”为代词,下句“之”为结构助词;D项上句中“以”是连词,下句“以”是介词。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先辨其用法再辨意义,就可迅速筛选出正确答案。 (2)考虚词的常见义与特殊义 有关虚词的学习要求,《考试大纲》这么规定: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中的用法”即常见用法,它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从2007年高考试题看,四川卷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乃”与“其”分别译为较特殊的“竟”和“一定”。其余虚词均为考常见用法常见义项。因此,复习应牵住常见用法常见义项这一牛鼻子,避免在冷僻难的用法义项上劳神费力。请看2007年高考对“于”的考查试题:①重庆卷第9题B项国家建都于此/徘徊于斗牛之间;②湖南卷第11题D项师射于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③江西卷第10题D项为有国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天津卷第12题B项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在《古汉语词典》中“于”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等10种用法。但2007年高考则考查它作为介词的用法。这四组“于”可译为“在”、“和”、“比”、“被”、“向”、“从”等常见义项。 (3)考查寻同析异两种题型 研析2007年高考真题,命题专家绝大多数选择辨别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这种寻同题型。虚词辨析不相同主要可分为词性同、意思异与词性异、意思异两大类型。\n 如浙江卷第12题C项: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重庆卷第9题C项: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第一组“以”词性相同均为介词,但意思不同。第二组“以”词性不同,意思当然迥异。 (4)考核选文与课文句子组合辨析 2007年除广东卷、辽宁卷所有句子出自选文外,其余高考卷均是选文与课文句子组合辨析。它一半出自课内,一半选自课外,以此考核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如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项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项戎常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项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 D项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 四组例句的下句出自《劝学》、《鸿门宴》、《师说》、《六国论》。因而,文言文复习必须紧紧抓实课文,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辨清熟悉语句中虚词的用法及义项。 三、全面系统归纳,整理备考知识 1、领悟语法知识,夯实理论基础 判别虚词的用法依赖于扎实的语法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就可在第一时间里辨别出词性是否相同。如不懂语法,就会产生模棱两可、左右为难、难以定论之感,既费时又费力。有了这个理论指导,我们就能在具体的语句中划分出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就知晓充当这些句子成分的常见词性,就能依据虚词的位置辨别出其用法。总之,有了这个理性指导,辨别词性用法可事半功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梳理知识网络,归纳系统复习 充分利用参考书、课本,作常见虚词用法意义的归纳,从用法、意义、例句等方面作一个全方位的知识整理。在梳理中要突出虚词的常见用法及典型例句。如近六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以”字第一至六册中义项与例句的归纳: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及其他,今译为“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典型例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若亡郑而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2)起提宾作用,今译为“把” 典型例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齐曰:必在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原因,今译为“因,由于”\n 典型例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爱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促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4)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和处所,今译为“在、从”。 典型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自京师冒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今译为“和、与”。 典型例句:(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今译为“而”或不译。 典型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今译为“而”或不译 典型例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3)表示目的关系,今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典型例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4)表示因果关系,今译为“因为”。 典型例句: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同上)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同上) (5)表示修饰关系,今译为“而”或不译。 典型例句: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精选复习习题,训练迁移运用能力。 可利用往年的高考真题,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应重视课后虚词的归纳练习,重视重点语句、小片断文言文翻译练习以提高辨析词性的能力,强化句式意识,强化依句析义意识。 4、归纳历年虚词的考点考句,避免无谓的失分。 临考前夕,要化时间归纳虚词历年的考点考句。系统分类之后整理成备忘录,对高频率出现的考点考句要严防死守。可权且把复习高考虚词真题作为考前的临门一脚,考前热身,考前查漏以避免无谓的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