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言文复习x 20页

  • 281.72 KB
  • 2022-08-27 发布

部分文言文复习x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卖油翁1.欧阳修,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全文分两段: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强调他射技的高超,点出了他自高自大的性格特点。而观射的卖油翁不在意的表现,对陈尧咨而言简直是侮辱。进而逼问卖油翁,卖油翁从容作答,而后现身说法,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制胜对方,用事实证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3.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取”、“置”、“覆”、“酌”、“沥”,连贯熟练的动作,写出了他娴熟的技能,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n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人能与他匹敌,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中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长时间也不离开。(老翁)看到他射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是很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杓子舀油向下面的葫芦里灌注,(油)从钱孔注入,可是铜钱却没有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n1.“公亦以此自矜”表现了陈尧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他所依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后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2.文中能反映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不同态度的两个句子是:(1)(2)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这几句,以____描写突出了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形象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最后一空用成语回答)4.文中详写卖油翁酌油而略写陈尧咨射箭的原因是自高自大(骄傲、自以为是)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康肃笑而遣之动作酌油的娴熟技能熟能生巧文章是讲“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对能表现这一道理的酌油一事详写,射箭则略写。(或:从文章的题目可知,本文的主人公是卖油翁,在主人公身上多着些笔墨.是为了突出中心)\n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这些词语表达的人物心理。(1)公亦以此自矜(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4)康肃笑而遣之。6.下列不是表现陈尧咨自傲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____A.尧咨善射,当世无双B.汝亦知射乎C.吾射不亦精乎D.尔安敢轻吾射4.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向人们阐释的深刻哲理是自夸。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斜着眼看。表现了卖油翁的自信和淡定微微点头。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些许称赞尴尬的笑。为卖油翁的技艺所折服,认同其所讲射术规律,但又不肯正面认错。A\n核舟记1.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2.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布局。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先中间后两边,从右到左,由上至下,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第6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与开头相呼应。3.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既平实又生动,既准确又形象。例如: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不仅描写了他们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的神态和风度。尤其苏、黄的情深意笃,黄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超然物外,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对船尾两船工的描写,也极生动形象。而写船和船上各种物件的文字,用的都是平实说明的语言,准确而又明白。两种表达方式恰当、巧妙的结合,显示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n明朝有个有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核舟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门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n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拉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摩着炉子,炉子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面稍平,就在上面刻上作者的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题名后面)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整条船,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刻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一下,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这)技艺也真奇妙啊!\n1.“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句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两句突出了_______________3.作者赞叹核舟技艺高超,巧夺天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舟体积很小雕刻精巧(嘻,)技亦灵怪矣哉!(啊,)(这)技艺也真奇妙啊!为了表现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n5.下列关于核舟人物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苏、黄情深意笃。B.佛印超脱放浪。C.右船工悠闲自在。D.左船工专注平静。6.本文突出了核舟形体之小和雕刻内容之多,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超然物外)说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n口技1.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间进士,《口技》一文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这篇自序是林嗣环为自己诗集《秋声诗》作的序言,后被清朝人张潮收入他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中。2.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全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代了口技艺人及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还有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以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八个字营造出静谧的演前氛围,表现了宾客的向往之情,衬托了口技艺人的口技之“善”。\n第二部分(第2-4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第一层(第2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本层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第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为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第三层(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和心理。这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写声音突然大起、由少而多、由简而杂,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逼真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与首段相呼应。文章戛然而止,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余音绕梁之感。3.全文结构巧妙,描写“静一动一静一动一静”的变化,行文轻重有致,叙述波澜起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结合,把表演的内容和宾客的表情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技艺之高超。同时,时间副词如“少顷”、“未几”、“既而”、“当是时”、“俄而”、“一时”等等,也准确而有变化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n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就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帐,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帐里,(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头的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深巷里传来了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边拍孩子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轻声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连续不断地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一齐发了出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在座的全部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听),偏着头看,微微含笑,默默地赞叹,认为(这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美妙极了。\n不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了起来,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逐渐停止了。隐约地听到有老鼠活动发出的“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碗一类的器物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也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忽然(听到)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喊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喊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号哭,成百上千条狗在狂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百千种声音一齐发了出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忽然(围帐里头)醒木一拍,众多声响全都消失了。撤去围帐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n1.课文以___________为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艺人演出前的准备,表演时___________,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景。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色,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最能直接概括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语句有: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高超的句子有: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③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3.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①道具②表演内容③听众反应(2)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的气氛,它们分别是:第一处:遥闻深巷中犬吠第二处: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3)文中宾客们的心情变化历程是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时间(先后)精彩逼真急切向往由衷赞叹稍微放松惊慌失措\n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第一段写口技艺人演出前的准备状态。B.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形。C.第四段写宾客因大火惊慌逃跑的情形。D.第五段写口技艺人表演结束时的情景。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课文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的简单,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精妙。B.课文的第一段是为下文写口技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C.全文描写动静相间,依次有“动一静一动一静一动”的变化。D,课文结尾演出和文章都戛然而止,令人遐想,有余音绕梁之效。6.下列对课文第四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前四句写深夜起火的原因和人们救火的过程。B.五、六句表达作者对艺人高超技艺的盛赞之情。C.末句写出了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和心理。D.口技艺人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们如临其境。7.作者把表演的内容和宾客的表情动作结合起来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CA突出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未写原因)(未逃;因表演逼真)\n1.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被感动的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2.全文依自然段分为四段。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初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心。第二段,写北山愚公移山的决定和实际行动,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相助,这是情节的开端。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前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他的反对意见,并突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名实相反的两个人物冲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道理,这是情节的发展。第四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文章首段相照应,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3.本文以二山之大与愚公之老衬托愚公移山的坚毅和执著;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远见卓识和智叟的鼠目寸光;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进一步表现了智叟的“固不可彻”。写借助神力解决问题,是为了表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是神惧人、神为人用,与祈神、拜神而仰赖于神的迷信者,有本质不同。愚公移山\n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原来在冀州南部,黄河的北岸。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来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能往返一次。\n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甚至)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那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握蛇的山神知道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n1、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1)其妻的态度:__________;(2)邻人的态度:__________;(3)智叟的态度: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愚公移山》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三个例子说明其作用。(1)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远见卓识和智叟的鼠目寸光(2)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3)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相对比,表现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和决心(4)以“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与前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相对比,突出愚公及其子孙事业的胜利和成就关切献疑支持参与嘲笑劝阻\n3、文章结尾说“帝感其诚”,这里的“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______和__________;文章用神话结尾,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B.第二段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大C决心实际行动(第三段主要是写愚公驳斥智叟的反对意见,说明他坚信能够移山的原因,显示他的远见卓识,而愚公移山的目的则是在第二段中揭示,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