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 85页

  • 1.34 M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n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题型:翻译题\n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n山东卷翻译句子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坏了名声。高考题展\n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n高考题展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n课前小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亚父者,范增也。2、沛公军霸上。3、沛公安在?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慧眼识珠\n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下面句子: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n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注意下面句子: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wéi被动句\n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翻译下面句子:被动句\n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城陷而虏4、用介词“被”表被动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被动句\n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小结\n“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温馨提示]\n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1、()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AA\n3、()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4、翻译下面的句子。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n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蠢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2)吴上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分) 译文:(2)吴王被困在姑苏域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n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15.【答案】:(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视察?【解析】(1)句兼考查被动句式,“为……所”表示被动,“亟”,赶紧,赶快。(2)句兼考查判断句,“苟”,如果;“至”,周到;“乌”,怎么;“为”,成为。\n【参考译文】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晚上躺在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了,于是就睡着了。过了很久,童子也睡着了,丢掉大扇子,靠在床边,鼾声像打雷一般。天台生惊醒过来,以为快要刮风下雨了,抱着自己的膝盖坐在那里。不久,耳旁听到飞动鸣叫的声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倾诉,像是充满哀怨、又像是充满思慕;接着就攻击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里面去,扑向他的大腿,咬囓他的脸面,让天台生毛发都竖了起来,肌肉也几乎要颤动。天台生两手用力合拍,掌心湿湿的、好像是汗水,拿来闻闻,竟是鲜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吓一大跳,不知该怎么办,就用脚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说:“我被什么东西给困扰了,赶快拿蜡烛来照看看!”蜡烛来了,蚊帐全都开了,原来有几千只蚊子聚在蚊帐边。蚊子们看到烛火,四散乱飞,好像一群蚂蚁,好像一堆苍蝇,尖尖的嘴巴、饱饱的肚皮,通体涨大变红。天台生骂童子说:“这不正是囓吮我血的东西吗?都是你不谨慎,把蚊帐拉开而放它们进来!况且这些东西是异类,如果好好预防的话,它们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点起火来,烟随着风回旋,童子拿着蒿草左右挥来挥去,绕床好几圈,把蚊子赶到门外去了。童子回报天台生说:“可以好好睡觉了,蚊子都赶走了。”\n判断句是对主语的性质、情况等作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判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在文言里,表示判断大多不用判断词“是”,往往用“也、者”等帮助判断。判断句有肯定性判断、否定性判断。肯定性判断:表示主语是什么或属于某一类。否定性判断:表示主语不是什么或不属于某一类。二.判断句\n判断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分四种情形:①用“......者,......也。”表判断②用“......,......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者也。”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肯定判断。4、用否定副词“非”、“无”、“莫””、“末”、“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无标志判断句。\n判断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分四种情形:①用“......者,......也。”表判断②用“......,......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者也。”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肯定判断。4、用否定副词“非”、“无”、“莫””、“末”、“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5、无标志判断句。\n②用“......,......也。”表判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n③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n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n2、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朝歌夜闲,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n注意:文言里许多“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怎样判别“是”是判断词还是代词?1、作为判断词的“是”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句子中已有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无需它指代人或事作主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作为判断词的“是”前面可以有修饰成分。如: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的时候,指示代词“是”充当主语的句子也可以表示判断。如:然而不胜者,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是指示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复指前面的人或事。)“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n3、用副词“乃”“则”“即”“皆”“诚”等表示肯定判断。(这些词可以加强判断的语气或意味)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n4、用否定副词“非”、“无”、“莫”、“末”、“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蚓无爪牙之利《劝学》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n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青,取之于蓝(«劝学»)\n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表被动↙↙判断句\n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中心词“主─[状]─谓─(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n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何操”“操何”“安在”“在安”“何为”“为何”句子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n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豫州今欲何至?B、童子何知?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小试身手\n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未之闻”“未闻之”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n小试身手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n宾语前置句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利是图。\n1、()A子何恃而往?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n1、何以战?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何以”“以何”“谁与”“与谁”2、微斯人,吾谁与归?“东向”“向东”\n宾语前置句小结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n小试身手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A之二虫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广厦千万间。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C\n(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A(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答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小试身手\n小试身手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n师旷撞晋平公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③。”师旷侍坐于前④,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⑤。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⑧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⑨。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①选自《韩非子》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③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④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⑤琴坏于壁——琴在壁上撞坏。⑥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⑦言侧——于侧言。⑧是非君人者——这不是统治者。⑨除之——除掉他。\n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n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n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n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①用“之”使定语后置。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用“……之……者”的后置。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④、"中心词+数量词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③用“……者”定语后置句\n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一试身手\n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一试身手\n翻译下列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n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公幸教晞以道。4、于其身,则耻师焉。5、得复见将军于此。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试身手\n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n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倒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定语)\n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豫州今欲何至?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6、会于西河外渑池。宾语前置宾前宾前定后宾前状后7、未之尝闻。8、以为莫己若也。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0、何以自托于赵。宾前宾前状语后置宾前+介词结构后置\n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被动句:被兵势所逼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n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翻译红色的句子\n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n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省略句\n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异蛇异蛇草木异蛇人公孟子王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n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n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鼓鼓择行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n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n省略动词的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n省略介词的宾语“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n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狗吠(于)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几世几年,摽掠(于)其人(杜牧«阿房宫赋»)所以敢先(于)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林觉民«与妻书»)“赐之(以)彘(zhì)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自”也可以省略,如:或王命急喧,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n另外: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吾吾\n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汝之不惠(慧)甚矣。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晏子之家其贫若是也。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n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1.介词省略的状语后置。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a.“于”b.“以”c.“乎”\n1.介词省略的状语后置。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n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na.“于”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nb.“以”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促织》:“覆之以掌”“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nc.“乎”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n四.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n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士卒亡者过半矣——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不用“之”,但仍用“者”煞尾。“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就是“好事之少年”的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在句末都用“者”。\n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用“之”,但不用“者”煞尾。\n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n4、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数词“一”作“核舟”的定语\n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常见的固定句式有:1、“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2、“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或者“莫非……吧?”;3、“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4、“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n5、“……孰与……”表示疑问语气,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6、“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7、“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8、“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9、“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n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句中的“如何”,意为“怎么样”;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n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n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得无……乎(耶)”可译为“恐怕……吧”,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n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n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故事一则1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2如果刚才使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却是只黑狗,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