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文言文课件 (2) 31页

  • 169.15 KB
  • 2022-08-27 发布

学考文言文课件 (2)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文言文阅读之满分攻略2021/7/231执教:桃江四中周红旗\n2021/7/2322017年学考文言文阅读(12分)(《兰亭集序》)4.下列句中关键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俯察品类之盛  盛:繁多B.不知老之将至至:极点C.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5.下列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拘于时,学于余B.及其所之既倦其孰能讥之乎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聚会人员众多,聚会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之时天气清朗。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提出的“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C.综观全篇,作者先喜后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顿挫抑扬之美。D.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奇特精警,很好地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内容。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死生亦大矣。(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2021/7/2332018年学考文言文阅读(12分)(《鸿门宴》)4、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B、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5、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天下笑者,何也?B、项伯杀人,臣活之我见相如,必辱之C、不如因善遇之侍者因此觉之知D、得复见将军于此月出于东山之上6、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7、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可见他不是内奸。B、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趁机拉拢项伯为他所用。可见他善于应变。C、张良深刻了解刘邦的性格,说出见解时,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问题,启发刘邦醒悟而采纳自己的建议。可见他足智多谋。D、项羽听到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时,就答应“善遇之”,第二天与刘邦见面时直言是曹无伤告密。可见他政治上幼稚。8、请把上文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2分)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分)\n你能说出这两年学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吗?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五小题,共12分2021/7/234\n2017年,《兰亭集序》: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2018年,《鸿门宴》: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2016年,《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2015年,《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2014年,《游褒禅山记》: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近五年学考篇目及题型2021/7/235\n2021/7/236〖总结〗1、考过的文章(章节)近几年不会再考,每年必是新文章。2、史传文是考查重点,重点是《张衡传》《苏武传》。3、必修一至必修四均有考查,唯独必修五没考过。因此是备考重点,必修五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4、题型趋于稳定,近几年题型都是: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内容分析、翻译。\n2021/7/237第一题:实词2017年学考文言文阅读(《兰亭集序》)2018年学考文言文阅读(《鸿门宴》)4.下列句中关键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俯察品类之盛  盛:繁多B.不知老之将至至:极点C.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B4、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B、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B\n第一题:实词(2018)B、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2017)B、不知老之将至至:极点(2016)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兵:兵器(2015)C、秦之遇将军遇:遭遇(2014)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名称(2013)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接受(2012)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2011)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屋舍2021/7/238解题小窍门:以现代汉语词义解释(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一般是错的!\n文言实词含义猜读法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二、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三、结构观察法(相反、相近)四、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五、借助语境法(上下文)六、语法结构法(前后搭配词的词性)2021/7/239\n第二题、虚词2021/7/2310大纲考查的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者、则、之。\n(2018)者、之、因、于(选文与课文语句比较)(2017)于、其、以、之(选文与课文语句比较)(2016)于、与、以、为(选文与课文语句比较)(2015)乃、以、之、而(选文两句比较)(2014)其、以、者、之(选文两句比较)(2013)而(选文与例句比较)(2012)于(选文与例句比较)(2011)之(选文与例句比较)(2010)以(选文与例句比较)2021/7/2311考过:“以、之”--五次,于--四次,“而、者、其”---两次,“因、与、乃”---一次。未考过:何、乎、且、若、所、焉、也、则。(8个)历年虚词考查:\n总结:1、“以、之、而、于、其、者”考查次数较多。2、每次考查总有一个虚词是新的,是以前没考过的。3、“何、乎、且、若、所、焉、也、则”到目前为止还没考过。“因、与、乃”只考了一次。4、近五年每次考查虚词多,难度增大。5、题型难度增大,由提供例句只考一个虚词,到选句两两对比,再到选文语句与课文语句两两对比,范围扩大了。〖由此可知〗常见虚词和没考过的虚词是复习重点,今年题型可能还是选文语句与课文语句两两对比2021/7/2312\n2021/7/23132017年学考文言文阅读(《兰亭集序》)5.下列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拘于时,学于余B.及其所之既倦其孰能讥之乎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2018年学考文言文阅读(《鸿门宴》)5、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天下笑者,何也?B、项伯杀人,臣活之我见相如,必辱之C、不如因善遇之侍者因此觉之知D、得复见将军于此月出于东山之上B\n虚词解题思路:检索虚词的用法、意义辨认选文语句虚词意义、用法代入同组的另一句,结合语境确认异同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2021/7/2314\n2021/7/2315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017年学考文言文阅读(《兰亭集序》)A2018年学考文言文阅读(《鸿门宴》)6、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第三题\n第三题、历年考查:古今异义或通假2018、古今异义:婚姻、非常、日夜、河北(取材全是选文)2017、古今异义:感慨、其次、夫人、斯文(取材全是选文)2016、古今异义:明年、前进、娱乐、左右(取材全是选文)2015、古今异义:穷困、偏袒、骨髓、长者(取材全是选文)2014、古今异义:十一、于是、不足、学者(取材全是选文)2013、古今异义:学者、弟子、众人、小学(取材全是选文)2012、古今异义:鼓、罪、树、衣(取材全是选文)2011、通假字:(见)、共、说、知(取材全是选文)2010、通假字:(振)、卒、还、见(取材全是选文)2021/7/2316\n2021/7/2317〖总结〗:必须牢记每篇课文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n2021/7/2318第四题、内容分析请看历年学考真题或“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解读模1-6”,(P109--139)看看本题考查什么知识点,请认真总结。〖考查〗:情节(过程分析、段意概括、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写法技巧(艺术特色)、主旨中心……\n2021/7/2319第四题、内容分析2017年学考文言文阅读(《兰亭集序》)2018年学考文言文阅读(《鸿门宴》)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聚会人员众多,聚会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之时天气清朗。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提出的“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C.综观全篇,作者先喜后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顿挫抑扬之美。D.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奇特精警,很好地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内容。7、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可见他不是内奸。B、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趁机拉拢项伯为他所用。可见他善于应变。C、张良深刻了解刘邦的性格,说出见解时,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问题,启发刘邦醒悟而采纳自己的建议。可见他足智多谋。D、项羽听到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时,就答应“善遇之”,第二天与刘邦见面时直言是曹无伤告密。可见他政治上幼稚。BA\n2021/7/2320(2018)A、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可见他不是内奸。(2017)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提出的“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2016)C、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根本原因。(2015)D、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樊於期自杀后他又伏尸而哭,这些都反映了他的懦弱和妇人之仁。第四题、内容理解、分析\n2021/7/2321(2014)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2013)D、第四段既肯定了李氏子蟠的好学和博学,也批评了他不受时俗限制的个性。(2012)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2011)C、秦伯接受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郑国的利益考虑。(2010)B、荆轲“笑”“顾”“前”三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命题陷阱〗主次颠倒、曲解文意、不合原文、夸大其词……据此可解题。\n2021/7/2322第五题、翻译(2018)8、请把上文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2分)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分)沛公说:“他和你相比,哪一个年长?”(“孰与”1分,句意1分)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为”1分,“兄”1分)\n2021/7/2323(2017)、8、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译文:足够用来极尽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值得高兴。(“信”1分,句意1分)(2)死生亦大矣。(2分)译文: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大”1分,句意1分)第五题、翻译\n第五题、翻译2021/7/2324(2016)、8、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2分)译文:大王不去,显示赵国既弱小又怯懦(2分。“不行”1分,句意1分)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2分)译文:在这时秦王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2分。“怿”1分,句意1分)\n2021/7/2325〖总结〗如何准确翻译学考试题中的句子?1、疏通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应联系上下文,考虑该句在文中的含义。2、抓关键词。一般每一分句有一个关键词,该词多是重要实词,或多义,或词类活用,或古今异义,或通假,或偏义复词……当然也要考虑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3、组成词语。把文言单音词组成双音词,从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4、尽量直译。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然后调整顺序,使整个句子通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翻译小窍门:一疏二抓三组词\n2021/7/2326〖板书〗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内容分析:翻译: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检索--辨认--代入、确认牢记明命题陷阱一疏二抓三组词〖总结〗\n2021/7/2327课堂翻译反馈训练(2014):(4分)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死后埋葬在这里(2分。“舍”1分,句意1分)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现在把“花”念做“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误。(2分。“谬”1分,句意1分)\n2021/7/232813、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分)译文: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分。“而”“亲”各1分)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2分)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消除了。(2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课堂翻译反馈训练:(2015)\n2021/7/2329课后作业:1、完成“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解读模1--6”的文言文阅读题2、熟读《苏武传》《张衡传》3、翻译(4分)①见犯乃死,重负国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负”各1分)②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表现在哪里呢?(“亡、见”1分、“安:1分)\n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下列句中关键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  盛:繁多B.不知老之将至至:极点C.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5.下列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拘于时,学于余B.及其所之既倦其孰能讥之乎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2021/7/2330BD\n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聚会人员众多,聚会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之时天气清朗。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提出的“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C.综观全篇,作者先喜后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顿挫抑扬之美。D.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奇特精警,很好地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内容。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死生亦大矣。(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7/2331BA足够用来极尽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值得高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