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0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林壑()蔚然()琅琊()辄()酿泉()潺潺()弈者()阴翳()伛偻()()提携觥筹()()交错二、填空。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2、文中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3、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4、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5、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6、文中为后人传诵的成语有。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1)、蔚然而深秀()(2)、翼然临于泉上者()(3)、饮少辄醉()(4)、醉翁之意不在酒()(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野芳发而幽香()(7)、佳木秀而繁阴()(8)、临溪而渔()(9)、伛偻提携()()(10)、杂然而前陈者()(11)、山肴野蔌()(12)、颓然乎其间者()(13)、觥筹交错()(14)、树林阴翳()(15)、泉香而酒洌()(16)鸣声上下()(17)太守之乐其乐也()()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五、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太守归而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卷卷有爷名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六、翻译。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字者,太守也。
\n二、翻译语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1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三、课文理解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④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态句_________,_________。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4、联系上下文,再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为什么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5、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做些品析。6、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7、《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8、“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_9、“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寂寞忧伤1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12、“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1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赏析第一段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全石以为底……”一句写出了小潭最为独特的地方——石底,“小石潭”也是以此命名的。然后又写了石的变化,突出了山水之奇。“\n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潭边的青树、藤蔓,有形有色,有动有静,生动传神,细腻精炼。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顺序是: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第二段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突出潭水的澄清。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写游鱼时,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写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相互取乐,这是作者把自己的快乐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明灭可见”更是生动传神。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写小溪的岸势又用了个比喻:犬牙差互,显出参差不齐。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突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空灵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心有不平的痛苦心情。(一)A.策①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②而临之,曰:B.“天下无马!”呜呼!C.其真无马邪?D.其真不知马也。1.“策”①的意思是_____,“策”②的意思是______。2.“食”通______,“材”同______,“邪”同______。3.朗读时,A、B、C、D句应分别读出什么语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句,答案写在括号里。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A.世上一有了伯乐,就有了千里马。B.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马夫叫它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称呼它。B.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B.千里马很多,而伯乐却常常得不到。5.下列句中的“之”是代词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执策而临之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真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用“真不知马”的人喻指什么你?答:__________________四)读《马说》一文,答1—6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n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5.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句,答案写在括号里。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A.世上一有了伯乐,就有了千里马。B.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马夫叫它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称呼它。B.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B.千里马很多,而伯乐却常常得不到。6.下列哪一项中的“之”是代词?()A.马之千里者B.执策而临之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五)阅读。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三个加黑“食”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个都读“shí”,后一个读“sī”B.前一个读“sì”,后两个读“shí”C.前一个读“shí”,后两个读“sì”D.三个都读“shí”2.跟“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句意相符的一项是()A.想得到许多平常的马却不能得到B.想跟平常的马等同也不可能C.想把平常的马看成千里马也不可能D.希望平常的马等自己一起驱驰是不可能的3.对两个加黑的“马”字所指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马”都指千里马B前者指所有的马,后者指千里马C.前者指千里马,后者指所有的马D.两个“马”都指所有的马4.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正确的项是()A.该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D.选段②开头三句话,作者从反面发出呼吁:对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E.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文章结构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第四段: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第五段:记录同游者(二)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古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n1.这段文字写船头坐三人,他们各是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描写三人的神情状态的顺序是()——()——()。A.佛印悠闲自得的神态B.苏、黄共阅一手卷的神情C.三人的位置D.三人的不同情趣3.以下句子中加线的词相当于现在的哪些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东坡现右足()(3)佛印绝类弥勒()(4)神情与苏、黄不属()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的意思是()A.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约长度相等的两膝。B.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蔽在手卷下边的互相靠近的两膝。C.东坡、鲁直两膝相对应的地方都各自隐藏在卷着的衣褶中。D.东坡、鲁直互相靠近的两膝好像藏在卷着的衣褶中。5.下面这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三)明有奇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______”,左刻“②______,水波不兴”\n,石青之。(6.5分)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3.结合全文,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A.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5.对下面句子中加黑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B.能以径寸之木(径:直)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D.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6.简答:\n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7.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试卷答案:《马说》、《核舟记》练习题答案(一)1.①鞭打、驱赶②竹制的鞭子2.饲才耶3.A.陈述、排比B.感叹C.反问D.推断4.①B②B③A5.B(A和C中的“之”是助词用法)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昏庸无知、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二)1.苏东坡鲁直佛印2.CBA3.(1)高高的(2)露出(3)极象(4)不相关联4.B\n5.D(三)1.水落石出清风徐来2.C3.D4.C5.C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7.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四)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D3.D4.食马者千里马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5.①B②B③A6.B(五)1.C2.B3.A4.ACD\n